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手术前怎么还要测心肺?”“这些检查是不是可有可无?”很多患者,尤其是在准备接受胸腹部肿瘤手术前,面对心肺运动测试(CPET)和呼吸肌力评估时,常会有这样的疑惑。事实上,这两项检查并不是“多余的步骤”,而是保障手术安全、推动术后快速康复的重要措施。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康复医学科负责人王琮表示,科学评估心肺功能,就像为手术预演一场“实战模拟”,能够显著降低术后风险,帮助患者更快康复。
心肺运动(CPET)测试:预判手术风险的“预警雷达”
胸腹部肿瘤手术多采用腔镜微创方式,虽创伤相对较小,但手术中需全身麻醉,并且术中常需要实施“单肺通气”——也就是暂时让一侧肺“休息”,仅靠另一侧肺维持呼吸。这对患者的心肺功能是不小的考验。
而CPET通过精准监测运动中身体的摄氧量、心率、通气效率等关键指标,客观评估患者的心肺耐力。王琮介绍,CPET测试结果主要体现两个关键问题:
1、身体能否耐受手术
测试重点关注两项关键指标:摄氧量(VO₂max)和无氧阈(AT)。摄氧量是衡量心肺功能的“金标准”。若低于15 ml/kg/min,术后并发症风险显著提高;无氧阈则体现一个人的体能耐力水平,若小于11 ml/kg/min,术后非手术相关死亡率也会上升。如果评估显示患者心肺功能处于临界值,医疗团队不会贸然手术,而是提前制定干预方案,通过术前康复训练提高心肺耐力,或调整手术方案,从源头控制风险。
2、定制术后康复运动计划
CPET能够明确患者的体力极限,康复团队可依此为患者设计阶梯式运动方案,既避免运动强度不足影响康复进度,也防止过度训练给身体带来负担。
呼吸肌肌力评估:易被忽视的“呼吸引擎”
呼吸肌(如膈肌、肋间肌)不仅是呼吸的“动力源”,更是有效咳嗽、清除分泌物、维持肺部氧合的关键。肿瘤压迫、吸烟、慢性肺病等都可能导致呼吸肌力量下降,进而增加术后肺部感染和呼吸衰竭的风险。一旦发现呼吸肌力不足,医生可在术前指导患者使用呼吸训练器进行强化训练,提升咳嗽效率,预防术后肺部感染,加快术后脱机、康复进程,有效缩短术后依赖呼吸机的时间,对合并慢阻肺等肺部疾病的患者尤为重要。
评估报告怎么看?王琮解释,要关注三大核心指标:最大吸气压(MIP)反映吸气肌的力量,临床研究表明,当MIP<30%预计值时,术后呼吸衰竭风险大幅增加;最大呼气压(MEP)则与呼气力量相关,若MEP<60cmH₂O,意味着咳嗽能力减弱,术后痰液滞留和肺部感染风险升高;咳嗽峰流速(PEF)直接体现术后排痰能力。研究显示,对于接受胸腔镜手术的患者,性别不同,PEF的风险阈值也不同:女性PEF<250 L/min、男性PEF<320 L/min时,术后发生胸部相关并发症风险明显增高。
1+1>2:联合评估为手术康复全程护航
王琮强调,单独的CPET或呼吸肌肌力评估,仅从单一维度反映患者的身体状况。而两项评估的结合,能够为医疗团队提供更全面、完整的心肺功能“地图”——一是优化手术决策与麻醉方案,选择创伤更小的术式,确保手术安全;二是实现风险早预警,加强术后监护,合理安排早期下床计划,预防并发症发生;三是有效缩短住院时间。研究显示,基于术前评估的针对性呼吸训练可使胸腔镜手术患者住院时间缩短2-3天。
对于即将接受手术的肿瘤患者来说,王琮提醒,术前精准心肺评估是手术成功和快速康复的必要保障。抓住术前的宝贵时间,积极配合完成评估与康复训练,就是在为手术顺利和术后恢复打下坚实基础,医疗团队也会全程提供专业支持,共同助力和实现快速康复。(蔡琳 杨子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