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2025未来科学大奖周科学峰会在香港科学馆落幕。为期2天的科学峰会,有包括20余位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等近百位国际级科学家及国际知名科学奖项代表参加。峰会以“跨学科对话、前沿成果共享”为核心,围绕化学、生命科学、数学、物理、计算机科学五大基础学科,及科学奖项运营两大维度展开深度研讨,为全球科研界搭建起跨代际、国际化的学术交流高地。
今年恰逢未来科学大奖与香港科学院成立十周年,峰会以“10×10=100”为象征寓意,传递“携手筑牢人类文明下一个百年科学基石”的愿景。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香港科学院院长卢煜明院士在致辞中表示,依托世界级研究型大学集群与持续优化的创新生态,香港已培育出6位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此次峰会既是全球前沿科研成果的“展示窗口”,更是为青年科研人员打开视野、链接顶尖资源的“桥梁纽带”。
破解可持续发展与疾病防控难题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AriehWarshel以计算生物学为切入点,系统梳理该学科发展脉络,并提出“物理建模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未来路径。他以酶理性设计、靶向药物开发为例,认为算力提升与AI技术正突破超大生物体系建模的精度瓶颈,为复杂疾病治疗提供全新技术工具。
在“化学助力可持续发展”专题研讨中,2018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得主、南开大学周其林院士,分享了不对称卡宾插入N-H键的突破性研究。其团队研发的新型催化剂,成功解决手性胺合成中对映选择性控制的行业难题,为药物、农用化学品的绿色合成提供关键技术支撑。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左智伟研究员则提出“LMCT催化策略”,实现室温下甲烷选择性转化、有氧羰基化等反应,打破传统化学对贵金属与高能耗的依赖,为低碳化工发展开辟新路径。
生命科学领域聚焦“微生物与肿瘤关联”研究。香港中文大学于君院士团队通过大量临床数据证实,具核梭杆菌等肠道细菌可通过激活致癌通路推动结直肠癌发展,同时发现粪便微生物可作为结直肠癌无创筛查标志物,相关成果已进入临床转化阶段,有望降低癌症早期筛查门槛。西湖大学尧冰清研究员则揭示“乳腺瘤内菌的异质性影响”——肿瘤内细菌可随癌细胞迁移至远端器官,通过减轻机械应力损伤促进转移,这一发现为癌症精准治疗提供全新靶点。
探索基础科学底层逻辑
数学专场以“几何视角下的学科交叉”为核心议题。2017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得主、普林斯顿大学许晨阳教授,深入解析代数几何与复微分几何的融合进展,其团队关于“K稳定性与Kähler–Einstein度量等价性”的研究,为几何统一理论提供重要理论支撑,推动基础数学与物理、计算机科学的跨领域应用。奥斯陆大学ArnoldoFrigessi院士则展示数学建模在精准医疗中的实践:通过融合磁共振成像、分子谱数据构建“乳腺癌数字化孪生体”,仅需治疗初始基线数据即可预测疗效,为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物理学领域聚焦“宇宙探索与微观粒子研究”。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DavidGross在《基础物理学的前沿》主题演讲中,系统梳理“统一自然界作用力”“解析宇宙起源”等核心命题的研究进展,为基础物理研究方向提供权威参考。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ReinhardGenzel则分享四十年“追猎”银河系中心黑洞的科研历程——通过观测气体与恒星运动轨迹,其团队首次证实银河系中心存在质量达太阳四百万倍的超大质量黑洞,为广义相对论提供关键观测证据。
中国科学院院士、2019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得主王贻芳,介绍了粤港澳大湾区在中微子研究领域的突破性进展。继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新振荡模式后,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于今年8月正式启动运行,将精准测量中微子质量顺序,探索超新星、地球中微子等前沿问题,推动大湾区成为全球中微子研究的核心基地。
AI技术迈向“真实世界理解”
计算机科学专场围绕“AI原理创新与场景落地”展开深度讨论。清华大学朱军教授展示生成式AI在虚拟世界内容创作中的突破成果——其团队研发的具身视频基础模型,可利用互联网规模视频数据实现双手操作任务的泛化,为机器人交互、元宇宙建设提供核心技术支撑。纽约大学谢赛宁教授则提出“多模态超级感知”发展路径,通过减少对语言监督的依赖、强化视频媒介的应用,推动AI从“语言符号智能”向“真实世界理解”跨越,为自动驾驶、医疗影像诊断等领域提供全新解决方案。
作为峰会十周年的核心环节,“科学奖项的可持续运营与价值传递”专题研讨会,汇聚阿贝尔奖、沃尔夫奖等全球顶级科学奖项的运营者。与会嘉宾达成共识:科学奖项需以“前瞻性价值观”为核心,通过评审委员定期轮换、优化女性科学家提名机制、平衡地域代表性等举措,保障评选公正性;同时需突破“论文数量至上”的评价误区,聚焦科学发现的颠覆性价值与长期社会影响。
未来科学大奖咨询委员会轮值主席张懋中院士强调,科学奖项的核心使命是“跨代际知识传承”。“我们需要为青年科学家搭建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平台”,他表示,峰会设置的青年对话、前沿工作坊等环节,已成为年轻研究者与顶尖学者直接对话的重要渠道,助力科研人才梯队建设。(宋雅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