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让更多自媒体为乡村振兴注入向上活力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农业农村频道> 乡村振兴 > 正文

让更多自媒体为乡村振兴注入向上活力

来源:光明网2022-07-19 10:41

  作者:崔宝敏 马兆雯 山东财经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

  移动互联网时代,短视频成为记录当下乡村生活的一种新的流行表达方式。在数字经济和乡村振兴政策驱动下,短视频平台带火了大量的“乡村网红”。从早期走红的华农兄弟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李子柒,从藏族白马少年丁真到记录东北乡村日常生活的张同学,短视频在传播乡村文化上展现出惊人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乡村视频不仅可以让广大受众看到散发着浓郁时代感的乡村景象,满足城市网友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更加速和推动了乡村生活的数字化迁徙。

  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明确纳入了乡村网红培育计划,将其作为新时期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举措。近期,短视频平台一位叫“张同学”的视频创作者飞速走红,他用朴实的视角拍摄农村做饭、养鸡、喂狗、出行等日常。据统计,目前“张同学”粉丝已经突破千万,单个视频的播放量也已过亿。“张同学”的视频唤起了人们对乡土文化的记忆。

  在乡村振兴工作中,乡村网红从最初的“探路人”,转变为乡村生活的“发声人”,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第一,乡村网红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让农村生活真正被看见。网红镜头下的农业、农村、农产品是有文化的,唤起了人们心中对于乡土文化的共同美好向往、记忆和梦想。李子柒分享原生态美食和非遗文化,华农兄弟还原山野生活,桃子姐分享川味美食和农村生活场景,这些既有传统文化的价值沉淀,又有丰富多元乡村新气象的短视频,重塑了公众对乡土文化的自信。第二,乡村网红助力乡村人才振兴。互联网时代,乘着5G的东风,农民拿起了“手机”这个新农具,网络带货、直播电商等新业态吸引了大量年轻人返乡创业,回哺家乡,有效破解了乡村人才短板,为乡村振兴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第三,乡村网红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中国有近3000个县域,生活在县域的网红成名之后,其生活所在地往往也会成为其粉丝竞相打卡的地点。比如2020年凭借纯真笑脸火爆网络的理塘少年丁真,这个康巴汉子凭借帅气质朴的笑容火遍全网,丁真以理塘县旅游形象大使的身份为家乡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代言,让理塘一夜之间暴红,借助流量成为网友们向往的下一个远方。

  无需否认,乡村题材的短视频也折射出当前乡村建设中存在的短板。我们应该明白,通过短视频记录的媒介化乡村并非真实或全部真实的乡村。一些农村网红为了满足人们的猎奇心态,利用低俗、浮夸的表现,加深、误导了农村落后、贫弱的刻板印象,碎片化的表达使很多现实问题不能引发严肃的观察和深入的讨论。短视频媒介建构的同质化、娱乐化、滤镜美化的乡村,不能被当成是完全真实的乡村图景。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媒介化的乡村与真实的乡村是有差距的。

  当下最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利用这一媒介为乡村振兴事业注入向上活力。一方面,我们要意识到网红经济会对乡村的特色产业起到更好的推介作用,依靠乡村网红的流量带动地方特产的销量。但也要看到,有些网红产品火了以后,质量开始迅速下降,这启示我们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找准各乡村的富民产业,生产出既有特点更有品质的产品,依靠网红经济打造独特的IP,完善产业链条,使其成为当地独具特色的支撑产业。另一方面,应将“乡村网红”培育与乡村文化振兴结合起来,深入了解乡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提高乡村群众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同时,努力提升乡村网红的文化品质、审美品位。更为重要的是,要善于发现乡村新媒体内容生产和传播的人才,逐渐培育一批懂文化、爱分享的优秀乡村网红,将他们吸纳到基层文化志愿服务队伍中来。

  为乡土文化“代言”,为乡村产品“代言”,需要更多的“张同学”,让更多的人了解广袤乡村的魅力和活力,让更多有志之士投身乡村振兴事业。某种程度上说,“张同学”的意外走红并不意外,我们不妨对“张同学”们多一些理解和耐心,给予创作者们充分的尊重,让自己的“点赞”成为鼓励他们持续创作优秀作品的外在动力,也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

[ 责编:张蕃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子午工程二期通过国家验收

  • 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通过国家验收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能源局20日发布的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4.0亿千瓦,同比增长14.5%。
2025-03-21 03:40
今年前两个月,我国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6%和9.1%,有力支撑工业经济实现稳步向新向好发展。
2025-03-21 03:40
2024年12月16日,中国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3-21 10:12
一颗青梅、一杯酸奶、一碟陈醋、一缸酸菜……中国人的餐桌上,常能看到酸味的身影。夏季气候炎热,人体出汗较多、胃口可能变差,适量食用酸味食物可以起到开胃、收敛止汗的作用。
2025-03-21 10:11
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的一项开创性研究首次直接观察到了DNA开始解旋的瞬间,揭示了使细胞能够准确复制其遗传物质的基本机制。
2025-03-21 10:09
根据新一期《自然》杂志发表的气候科学研究,2023/24年海洋表面温度的大幅上升虽然是异常现象,但用气候模型预测时并不全然意外。
2025-03-21 10:07
液体粉笔的研发让师生免受粉尘之扰,如今湖北应城市黄滩镇刘垸村粉笔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村民眼中的夕阳产业焕发新生。实践证明,深耕技术创新,用好技术赋能,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还能提高产品品质和性能,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2025-03-20 09:54
今年春节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研究员黄家兴就跨越3000多公里,从北京来到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开启新一年的追花之旅。跟着帮扶团队,蜂农李光强学到了真本事:以前有蜜就割,蜜蜂饿肚子出逃;现在留蜜补蜜,提高采蜜效率。
2025-03-20 09:53
对人性温度的感知,对多元价值的判断,对公共利益的坚守,这些人类独有的认知维度,是AI无法替代的核心价值。
2025-03-20 09:52
从燧人氏钻木取火,到墨子提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朴素理论,再到牛顿用棱镜分解白光揭示光谱的奥秘,光始终是科学与技术演进的见证者。进入21世纪,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迎来了全新维度——光经济。
2025-03-20 09:49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在国家卫生健康委19日举行的“时令节气与健康”发布会上,专家提醒,春分时节,昼夜平分,公众要注重规律起居、保证睡眠、均衡寒热饮食、适时添减衣物。
2025-03-20 09:40
近日,国内首款碳-14核电池原型机“烛龙一号”发布,这标志着中国在核能技术领域与微型核电池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025-03-19 10:24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日公布2024年全球知识产权申报统计数据。中国申请量为70160件,同比增长0.9%,仍是申请量最大的来源国。
2025-03-19 10:20
先优化人员分工,过去按天计工时,改为了以量计价,鼓励村民优化流程,提高效率,用人成本降低了20%。
2025-03-19 10:19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
2025-03-19 10:15
首次揭示了植物新型广谱抗病天然产物——芥酸酰胺及其抗病机制和化学防御策略,对于开发新型绿色无害农药、减少细菌病害、保证植物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025-03-19 10:14
包括加快人工智能(AI)大模型迭代升级、推出AI应用新产品、加快开源步伐等,进一步竞速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赛道,优化人工智能落地应用体验。
2025-03-18 09:13
上海、浙江、广东、四川等地中小学也在积极开发人工智能教育资源、构建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并已取得一定成效。
2025-03-18 09:13
日前,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及合作者在重离子治癌微观机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3-18 01:55
日前,记者从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该保护区与湖北博得生态中心科研团队在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时发现一个蜘蛛新种——官山伪遁蛛。
2025-03-18 01: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