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专访小麦专家:麦收偏逢“烂场雨”,如何雨中“抢”粮?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农业农村频道> 三农看点 > 正文

专访小麦专家:麦收偏逢“烂场雨”,如何雨中“抢”粮?

来源:光明网2023-06-01 15:57

  当前,全国小麦陆续进入集中收获期。5月底以来,河南出现大范围降雨天气,给当地小麦收获带来较大影响,引发广泛关注。

  目前,当地麦收情况如何?如何科学应对“烂场雨”?其他地区该如何早做防范,科学应对?围绕这些问题,光明网采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赵广才。

  光明网:现在河南麦收情况如何?

  赵广才:目前河南连阴雨天气过程已基本结束,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正在积极组织协调收割机,加强农机的调度,除了组织本区域的收割机,还引导和支持跨区作业的收割机跨区作业,为及时抢收小麦创造条件,提供方便。

  各地都在抓紧利用雨后的晴天,积极抢收小麦,目前已经进入小麦抢收的高峰期,对于已收获的籽粒正在积极晾晒或烘干。

  政府下拨专项资金,用于小麦籽粒烘干,确保小麦质量,尽最大努力减少损失,保证种麦农民收益。

  光明网:为什么这个时候的雨叫“烂场雨”?

  赵广才:烂场雨是指在小麦成熟收获期间出现的大范围连阴雨或大雨天气,导致收割机不能正常进地收获,造成小麦穗发芽或籽粒霉变的天气过程。

  因为这个时候正是小麦收获的季节,此时降暴雨或连阴雨会导致收割机不能正常收获,容易造成小麦穗发芽,已经收下的籽粒不能正常晾晒,堆积在晒场上,容易使籽粒发霉变质。严重影响小麦收获和籽粒品质。这时的降雨除了影响小麦收获,还经常影响小麦晒场的籽粒晾晒,因此称之为烂场雨。

  光明网:麦收时节遭遇“烂场雨”,如何应对?还没收割的小麦怎么收?已经收割的小麦如何处置?

  赵广才:遭遇烂场雨,需要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一是积极统筹调度小麦收割机,除了组织本区域的收割机,还积极接纳跨区作业的收割机,为及时抢收小麦做好机械准备。

  二是对于有积水的麦田,及时疏通排水渠道,排水降渍,待收割机能进地收割时尽快抢时间收割。对曾经淹水的麦田,收割机能进地时,及时统筹安排,调度各种适宜类型的收割机,包括轮式收割机和履带式收获机,抢时抢收。

  三是对于已经收获的籽粒及时晾晒或烘干,防止或减轻霉变,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对于已经穗发芽的小麦,收获后要及时晾晒烘干,并根据穗发芽程度,确定是否可以作为可食用的粮食,还是作为饲料,分别处理,尽量把损失降到最低。

  四是积极做好小麦的收储工作,使品质合格的小麦尽快入仓入库。

  光明网:“烂场雨”是否会影响秋播?应该如何做?

  赵广才:针对今年遭遇烂场雨地区的小麦,要认真做好秋播种子的筛选和准备。对于种子田,除了常规的去杂去劣,保证种子纯度外,还要特别注意选没有穗发芽、没有霉变的籽粒,并及时晾干,确保种子的发芽率,为秋播准备好合格的良种,并要保证秋播用种的数量和质量,为明年的小麦丰收做好准备,打牢基础。

  光明网:据中央气象台消息,未来10天夏收区域主要集中在黄淮、西北地区东南部和华北南部等地,整体来看大部地区天气以晴到多云为主,对小麦及时收获晾晒较为有利。但陕西南部在6月上旬还是多降雨天气。对陕西南部及其他进入麦子收获区的农户来说,当下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赵广才:对于部分地区近期还可能遭遇降雨的天气过程,农户要随时注意天气预报,及时在无雨时抢收小麦,若麦田有积水,要注意及时疏通渠道,排水降渍,待收割机能进地时,适当选用轮式收割机或履带式收割机进行抢收。

  收获后的籽粒及时晾晒或烘干,防止或减轻籽粒发霉变质,减少损失。

  光明网:“烂场雨”是否会影响今年的粮食产量?下一步如何稳粮?有哪些补救措施?

  赵广才:遭遇烂场雨的地区对小麦产量可能会有一定影响,但更主要的是影响小麦的品质。针对今年烂场雨的情况,各地要总结经验,可以在选用品种和栽培措施上进行改进,选用适当早熟以及抗穗发芽的品种,并且要配套合理的栽培措施,争取躲避烂场雨,减少损失。

  同时要加大烘干设备的建设,一旦遭遇烂场雨,能使受潮的籽粒及时烘干,以保证小麦的品质。

  多方入手,综合运筹,树立大粮食观,从种子准备-到精细播种-到科学管理-到及时收获-到安全入库,环环扣紧,一步不落,确保粮食安全。(记者宋雅娟)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网络中国节·春节短视频征集活动分享交流会举行

  • 2025年中国春兰大集在绍兴柯桥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科普团队成立于2000年,旨在面向公众传播以大熊猫为代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
2025-02-14 10:26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2025-02-14 10:24
《自然》杂志13日报道我国发现迄今唯一确切的侏罗纪鸟类——政和八闽鸟。
2025-02-14 10:23
在当前的极寒天气下,机器狗更灵活、可携带更多仪器,巡检质效显著提高,让赛事电力保供更安心。
2025-02-14 10:22
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现行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达26293亿元,助力我国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25-02-14 10:11
独脚金是寄生在高粱上的一种植物,能导致高粱减产甚至死亡。近日,我国科学家首次从高粱中发现两个关键基因,敲除后,高粱对独脚金的抗性显著提高。
2025-02-14 10:04
基于AI大模型及领域数据资源,构建基于PC端和手机端应用的科特派数字人“小科”,为用户提供随时在线、多终端访问、7×24小时全天候资源对接,全方位服务于北京城市科技创新与管理。
2025-02-13 09:36
新时代以来,我国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力推动生态环境根本好转。
2025-02-13 03:40
新年伊始,DeepSeek成为“热词”,其在各领域的应用也引发思考和讨论。在科研领域,人工智能驱动科学研究的新科研范式随之到来,对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提出了更急迫的要求。
2025-02-13 03:50
从个性化的珠宝饰品到复杂的航空零部件,3D打印展现出了巨大的创造力和应用潜力。然而,科技的探索永无止境,一种比3D打印更具突破性的技术——4D打印,正悄然兴起。
2025-02-13 03:50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更是经济财富、社会财富。
2025-02-13 03:40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与安全研究网络主办,上海期智研究院、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承办
2025-02-12 19:16
2025年,空天院合成孔径雷达科研团队将继续研制8颗“女娲星座”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届时“女娲星座”20颗在轨雷达卫星将实现全球组网运行,对地观测能力将大幅提升。
2025-02-12 10:07
这并不是一辆普通的复古电车,而是一部使用了16K全息数字技术、AI技术与四轴动感震动系统的数字电车。
2025-02-12 10:06
科学家们发现,水波涉及复杂的流体力学效应,能够构造丰富的拓扑矢量场用于粒子的操控。
2025-02-12 09:59
通过打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经济圈,让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得以兼顾,天目山保护区的实践,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也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2025-02-12 09:57
春节期间,全国科技馆以“科技温暖中国年”为主题,为公众献上一系列融知识性、趣味性和人文关怀于一体的科普惠民活动。
2025-02-12 09:53
2月6日晚,“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99岁。
2025-02-11 14:55
气动外形优化是航空设计中的核心技术,可以提升燃油效率、降低阻力,提高飞行器性能。该几何引擎无需庞大的数据集或繁琐的超参数调整,大幅降低了开展气动优化的复杂度和成本。
2025-02-11 09:43
最近,原子能院自主研发的两步法650毫米直径冷坩埚玻璃固化工程样机,完成90天连续运行试验,收获约52吨玻璃固化体,高放射性废物(以下简称“高放废物”)可被“封印”其中。
2025-02-11 09:4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