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实施盐碱地和戈壁等非耕地综合利用、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是实现粮食增产的重要途径,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李宝聚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快盐碱地、戈壁发展设施农业”的提案。
李宝聚表示,经过几十年的改造、几代人的努力,我国盐碱地和非耕地综合改造利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黄泛区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大粮仓。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是戈壁农业的发源地,也是戈壁农业的主战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率先探索在戈壁荒滩上建设日光温室,利用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发酵有机基质,结合滴灌节水灌溉技术,让沉睡千年的戈壁荒滩变废为宝,焕发生机,成为绿色果蔬生产的天然基地。
李宝聚在调研中发现,我国在盐碱地和戈壁等非耕地应用过程中,还存在规划引导不到位,盲目发展问题突出;科技创新不足,盐碱地和戈壁设施农业专用品种缺乏;产业链条不完整,生产和流通保障措施不完善;政策扶持引导不够,缺乏发展资金等方面的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李宝聚建议,对盐碱地、戈壁的分布、面积、类型、盐分含量、地下水质量和土壤质地等关键参数进行全面调查,评估不同区域利用潜力和限制因素。
他建议,加快选育适合盐碱地和戈壁设施发展的特色品种,大力推广盐碱地和戈壁治理改良的有效做法。针对盐碱地和戈壁的特定环境,选育耐盐性强、生长表现优异的蔬菜或其他经济作物品种,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改良盐碱地和戈壁的土壤质地,使其更适合作物生长,重度盐碱条件下与基质栽培相结合,提高改良技术的适应性。
此外,要制定支持盐碱地和戈壁设施化利用的财政金融政策,强化资金等要素保障。对参与治理、利用的企业、农户和科研机构给予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提高参与积极性。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改造,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格局,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监督,确保财政金融政策有效实施和资金的安全使用。(光明网记者宋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