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玉米“立”起来 损耗降下去
首页> 光明科普> 农业农村频道> 三农看点 > 正文

玉米“立”起来 损耗降下去

来源:人民日报2024-12-03 09:05

  “王大爷,家里的玉米挪到囤子之后,效果咋样?”积雪尚未完全消融,一大早,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突泉县东杜尔基镇五四村村头,东杜尔基镇副镇长任涌力正巧遇到村民王凤恩。

  “几乎再也没发霉了。”王凤恩笑逐颜开。

  突泉县的农作物以玉米为主,种植面积超13万公顷,年产量超20亿斤。“玉米含水量高,胚部吸湿性强,容易发霉,直接堆放的损耗率很高。”突泉县发展改革委主任张艳玲说。减少玉米损耗,是全县科学储粮工作的重点。

  张艳玲介绍,今年玉米收获后,突泉县大力开展科学储粮入户推广工作,减少“地趴粮”,各乡镇组织干部深入农户家中,指导农户在自家庭院或村内集中储粮点搭建钢筛网囤、塑料网囤、玉米栈子等通风效果好的立体储粮装具,帮助农户算清立体储粮的“减损账”。

  王凤恩家里种着20亩地,一年收获的玉米近3万斤。以往每年秋收后,王凤恩习惯把玉米堆在地上,遇上雨雪,就容易受潮发霉、掉粒,损耗比较严重。

  最近,村里其他人陆续建起玉米囤子,王凤恩却认为:“我家玉米少,弄囤子费时费力,还得花钱,不值当的。”

  王凤恩与任涌力,正是相识于前不久的科学储粮入户推广工作。

  那天,任涌力和同事来五四村入户排查。一进王凤恩家院门,任涌力就看到玉米堆在地上。用手拨开,发现底层的玉米不少已经有霉粒了。

  “王大爷,您这下面的玉米都发霉了,白白损耗了多可惜。”任涌力眉头紧皱。

  “唉,往年坏的也没这么多,今年冬天气温高,下一场雪,玉米更容易发霉。”王凤恩叹了口气。

  看着堆放的玉米,任涌力说:“现在镇里免费给大家提供聚丙烯网栏,用个两年没问题。之后就算要换新的,一亩地成本也才10多块钱,满打满算也就花个两三百块钱。弄了囤子之后,每年减少的损失可不止这个数。”

  “弄个囤子,差别能有多大?”王凤恩还是不太明白。

  “玉米放进囤子里,就不与地面直接接触,霉变风险小,损耗自然减少了。”任涌力给王凤恩算了一笔账,“玉米‘趴’下去和‘立’起来的损耗率大约差了5%。也就是说,弄上囤子,您一年就能少损耗1500斤玉米,按照现在的玉米价格来算,能省个1200多元。储存条件好了,您也能等到价格高的时候再卖,收入就更多了。”

  听到这儿,王凤恩有些心动,但还是有些顾虑:“这种价格便宜的网栏,效果真能这么好?”

  “储存效果跟价格没啥关系。”任涌力继续解释,“聚丙烯网栏结实、牢固,在雨雪天气下也能保证玉米的品质,虽然保存周期短一些,但很适合咱们家用。”

  “之前一直算不明白这个账,这下总算清楚了,我这就去领!”王凤恩终于想通了。

  “不用您去领,我们带着‘装备’呢!”说干就干,任涌力和同事们从车里拿出聚丙烯网栏和其他工具,将木板插在地上,用网栏一围,10多分钟后,玉米囤子就建好了。将玉米都装进囤子里,原本“趴”在地上的玉米棒,全部“立”了起来。

  “多亏了你们,这下可省心了。”看着眼前立得齐齐整整的玉米囤子,王凤恩笑得合不拢嘴。

  据悉,2024年,盟旗两级财政安排专项奖补资金2350万元,支持各乡镇、嘎查推进科学储粮。“结合镇里的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资金奖补方案,为农户提供储粮装具补贴、建设集中储粮点等。”任涌力说。

  兴安盟发展改革委主任魏大勇介绍,近年来,兴安盟聚焦农户储粮环节损失损耗问题,推广建立了“庭院立体储粮、集中储粮、粮食代存、籽粒直收、适时销售”等科学储粮模式,切实减少“地趴粮”损失损耗。赵景锋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第三届链博会迎来公众开放日

  • “和平颂”美术作品展在京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从意大利实验室到西北农学院,从抗战时期到和平年代,周尧用70年时光让中国昆虫学从5%的定名权走向自主。
2025-07-18 09:06
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今年6月,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达到15.3件,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预期的12件目标。
2025-07-18 09:04
而在此次观测中,天文学家发现,在HOPS-315及其周围的原始星盘中,不仅存在固态的结晶矿物,还存在气态的一氧化硅。
2025-07-18 09:04
旨在充分发挥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推动“溯源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使计量成为促进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催化器和引擎。
2025-07-18 09:04
该所作物耐逆性调控与改良创新团队日前联合国内外研究机构,构建了首个水稻的多器官单细胞多组学图谱,
2025-07-18 04:30
太阳是地球气候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其活动通过总辐射、紫外辐射、高能粒子沉降等多种形式影响地球大气。近年来,我国夏季降水雨带呈现出持续北移的趋势。
2025-07-18 04:30
人机语言交互的“温度”,其核心在于能否实现情感共鸣、文化适配与价值传递。语言不仅是信息符号,更是心灵沟通的桥梁。为冰冷的代码注入人文温度,需在技术突破与设计理念上双轨并进。
2025-07-17 04:30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团队,基于海洋沉积物中的黑碳记录,重建了过去30万年以来东亚北部的古火演化历史,结合欧洲、东亚、东南亚及澳大利亚区域的记录以及考古遗址大数据,发现现代人类大规模用火始于约5万年前。
2025-07-17 04:30
在飞行器大家庭中,有一类特别的成员——翼伞。它们没有刚硬的机翼,却凭着一片巨大柔软的“翅膀”,借助风力优雅地翱翔于天际;它们结构看似简单,却蕴含着空气动力学的精妙智慧。翼伞是融合古老降落伞原理与现代智能科技的独特柔性无人飞行器,包含翼、控制系统、负载,如果加上推力系统,就可化身为伞翼无人机。
2025-07-17 04:30
近年来,移动电源行业呈现出较为迅速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移动电源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威胁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
2025-07-17 03:55
由该院枸杞科学研究所联合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编制的《枸杞属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获得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通过。
2025-07-17 04:00
武汉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南方科技大学等单位,在单细胞水平上成功解密了拟南芥叶片衰老的过程。
2025-07-16 10:44
不只是产量最大,“深海一号”大气田还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7-16 10:42
我国正研制《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该标准是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从“样板间”走向宏大队伍的基础。
2025-07-16 10:39
七月下半月和八月上半月是我国主汛期的最重要阶段,应急管理部指导各地加强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队伍建设,开展广泛培训,目前总人数已达115万人。
2025-07-16 10:25
为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2025-07-16 10:23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
2025-07-15 04:10
现阶段,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人工智能关键硬件与开源软件储备不足、人工智能在重点行业领域应用率偏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短缺且结构不合理、缺乏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等问题。
2025-07-15 04:10
2025年可谓人形机器人的“破圈”之年。从蛇年春晚舞台的机器人扭秧歌,到北京亦庄的机器人马拉松,再到浙江杭州的机器人格斗赛……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迈向各类“应用场”。
2025-07-15 02:55
科考船在狂风巨浪中剧烈摇摆,寻找渺小的目标如同大海捞针。回收沉睡海底半年的海底地震仪,是这次出海科研任务中最艰难的一环。“快看!在那儿!”随着一声疾呼划破沉寂,
2025-07-15 02: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