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湫水河畔芦涛涌,
凤岭山下粽香浓。
山西吕梁山腹地的临县前青塘村,
第八代粽子非遗传承人张侯文,
用一片苇叶串起古今,
让传统手艺化作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山西省吕梁市临县前青塘村航拍图
据《临县志》记载,
从700多年前的元代起,
前青塘村就开始种植芦苇、制作粽子,
是远近闻名的粽子村。
祖祖辈辈们采用青塘粽叶包制粽子,
改良蜂蜜沁枣工艺,
将蜜浸大枣粽化作舌尖上的非遗记忆。
村民在进行蜜枣制作工艺
前青塘村有400余亩苇田,
苇叶墨绿肥厚,
村民长期以低价出售芦苇,
收入微薄。
2011年,
张侯文决定返乡创业,
创建了粽子家庭小作坊。
初期资金方面欠缺,
在村集体的号召和鼓励下,
村民变身“产业股东”。
2015年,
张侯文注册“青塘村”商标,
成立了山西青塘食品有限公司,
进一步推动青塘粽子产业化发展。
张侯文接受光明网采访
单打独斗难以形成品牌影响力,
张侯文积极响应村党支部、村委会号召,
为员工提供技术培训,
鼓励大家开设家庭工厂、粽子作坊。
他表示:
“参与的人越多,宣传力度越大,
创造的销售渠道越广,
这样大家就能达到共同富裕。”
目前,青塘村的粽子作坊已达145家,
构建起集原料、加工、包制、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园,
形成了以大带小、户户参与的生动格局。
粽子产业园
在粽子产业的带动下,
前青塘村“链式经济”发展壮大,
开发了采摘园、水上乐园、
百亩鱼塘、明清古建等旅游观光项目,
不断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当晨曦掠过万亩苇田,
绿叶清新,粽香四溢。
“我们努力通过青塘粽子特色产业,
为乡村振兴增砖添瓦。”
张侯文将以坚定的信念,
继续带领村民迈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总监制
张慧东 宋乐永
总策划
伍小华 骆艾荣 战钊
制片
李燕 马慧娟 林佳欣
编导
刘晓楠 林佳欣
文案编辑
刘晓楠
统筹协调
陶妍妍 郭天琪 王喆 吴国松 杨万里 姜晨晖 杜金一
出品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承制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