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天气接“地气” 气象科技助力苹果红、日子火
首页> 光明科普> 农业农村频道> 三农看点 > 正文

天气接“地气” 气象科技助力苹果红、日子火

来源:人民网2025-07-24 09:24

  “咬一口咱延安的苹果,那股子甜劲儿,绝了!”提到延安的苹果,陕西省延安市气象局局长王维刚满脸自豪。

  过去一年,延安苹果产量突破500万吨,约100万人从事苹果产业相关工作,全产业链产值551亿元。如此亮眼的数据背后,是气象科技支持果农从被动治灾到主动防灾、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近日,“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主题采访报道组走进延安,了解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在服务农业生产方面的积极探索。

延安市一苹果种植园内的果树。人民网 高清扬摄

延安市一苹果种植园内的果树。人民网 高清扬摄

  “每年4、5月份,霜冻说来就来。那果子还青着哩,一晚上全给冻成了黑疙瘩,我们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收成泡汤,没辙!”提到天灾,果农们仍心有余悸,“今年已经来了三场低温天了。”

  霜冻是苹果生产的主要威胁之一。延安市气象局农气中心主任刘志超介绍,苹果花芽、幼果等对低温极为敏感,如遇突发性、毁灭性的冻害,将导致严重减产。

  因此,果园温度的预警预报,是气象部门重点关注的难题。难在哪?刘志超解释,一方面,受地形影响,全市各地气温差异较大。即便在同一个果园,沟底与坡顶温差甚至可达5℃,常规气象站对于果园“小天气”预报效果有限;另一方面,强冷平流引起剧烈降温现象频发。此前,志丹县一果园内的夜间气温在5小时内从8℃骤降至-3℃,导致苹果花大面积受损,气温监测的即时性有待提升。

  但在气象科技的护航下,这样的困境正在被打破。走进志丹县苹果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映入眼帘的,是近200亩的苹果园生机勃勃,一颗颗沉甸甸的果实被套在纸袋内蓄势待发,丝毫看不出受到三场低温冻害影响的痕迹。

  谈到成功防灾的秘诀,志丹县农业农村局二级主任科员张宏拨开果树枝叶,指着枝头挂着的一件仪器说:“全靠这个‘气象小哨兵’。”

两要素果园气象站。人民网 高清扬摄

两要素果园气象站。人民网 高清扬摄

  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作“小哨兵”的设备,是延安市气象局研发的两要素果园气象站。它小巧、便携,不仅能够实时监测不同地势果园的温湿度,还能将气象信息通过物联网即时传输至手机,极大地为果农提供便利。

  “以前,我们得在树上挂满温度计,全家轮班守夜,挨着冻来园里打着手电看气温。”果农老刘感慨,现在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苹安天气”小程序监控果园气温变化。

  打开小程序,4种冻害风险等级一目了然。气象部门结合“小哨兵”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苹果生长关键期,提前约6小时提供针对性的天气预报与灾害预警,果农可根据预警级别选择熏烟、覆膜等差异化措施。

“苹安天气”小程序界面。

“苹安天气”小程序界面。

  而这也只是延安气象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的一个缩影。面对灾害,气象科技赋予果农们从“束手无策”到“提前迎战”的底气——

  吴起县推进人工增雨防雹作业装备建设及自动化改装工作,实现智能化防雹科学作业新模式;南沟苹果气象科技小院研发了“格点+AI”的果园温度预报技术,实现了地块温度预报……

  一次精准预警等于千万产业收益。如今,1670套两要素果园气象站挂在了延安市苹果树的枝头,配合新建成的5套实景监控系统、475套小型智能气象站,将果园气象监测密度由23公里提升至4公里,低温监测误差由5℃缩小至0.5℃。

  而针对这0.5℃的误差,气象部门为果农筑起了“最后一道防线”。

  2025年,延安市气象局在洛川、吴起两县开展了苹果花期冻害天气指数和冰雹天气指数保险试点。触发标准除温度外,还会参考气象局针对气象数据存在误差的地区进行实地勘验的结果。

  今年以来,两县共承保2.07万亩,保费规模135.54万元,提供风险保障2696.36万元。

吴起县气象局为投保用户开具的气象证明。人民网 高清扬摄

吴起县气象局为投保用户开具的气象证明。人民网 高清扬摄

  吴起县果农老张掰着手指头算账:“有二十来亩地受了灾,赔付款能抵一部分损失;还有三十多亩防住了冻害,果子结得又大又匀实,今年眼看也有好收成!”

  从精准预警、科学防灾,再到兜底赔付、双重保险,气象科技助力农业生产上知天气、下知“地气”,点亮了果农殷实的好日子,也托举起黄土高原乡村振兴的新篇章。(高清扬

[ 责编:张佳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AI时代,“隐形热门”竟是它?|科学报国正当时

  • “爱心教室”托起多彩暑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对约4.36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腕足动物化石居群展开深入研究,首次揭示了这些远古海洋底栖生物如何利用刚毛来维持彼此间的“社交距离”
2025-07-24 03:15
在广袤的田野上,每一抔泥土都隐藏着一个微观的奇妙世界——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
2025-07-24 03:15
雄伟的跨海大桥、海中的钻井平台……人类的脚步正延伸向深海。
2025-07-24 03:15
“孙女给我请了一个24小时‘家庭药师’,就在我的手机里。边聊天,边指导我用药,省心安心、方便管用!”视频中的高奶奶高兴地说。
2025-07-24 03:15
“中试”即中间试验,是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跨越至生产线的关键桥梁。中试成功与否,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2025-07-24 03:15
8月1日—8月30日,为市民带来国防科普与沉浸式军事体验的盛宴。
2025-07-23 15:19
如果未来20年我们能造出通用量子计算机,它将提供一种革命性的计算能力。
2025-07-23 09:20
在广州,年过八旬的老太太小心地穿上助行外骨骼机器人,在设备辅助下轻松登上楼梯。曾经科幻电影中的场景,正发生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
2025-07-23 02:40
“智能电网可接纳高比例新能源”“地下空间深度开发与空中慢交通系统立体分流”“太空超大型设备实现在轨制造”“生态标签农产品比例提至40%以上”“脑机接口技术为脑功能损伤患者的康复带来福音”……
2025-07-23 02:40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刘世荣院士团队日前发布“气候智慧型适应性造林”新范式,构建起气候—树种—立地精准匹配体系
2025-07-23 02:40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大麦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团队在一种小麦野生近缘种——冰草中鉴定出一个可调控穗粒数的关键基因AcRR1
2025-07-23 02:40
22日17时37分,随着330千伏玛玉二线结束试运行,330千伏玉树第二回线路工程宣告正式投运。
2025-07-23 02:4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7月21日发布的第五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9.7%,越来越多群体共享数字发展成果。
2025-07-22 10:35
“对承担国家、北京市6G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企业,给予1:1配套、最高3000万元资金支持。”
2025-07-22 02:35
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悉,该校国家肉牛改良中心主任昝林森团队联合相关科技企业,成功研发“中国黄牛1号”50K育种芯片并正式对外发布。
2025-07-22 02:35
由中铁二院勘察设计的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三年多来,发送旅客超5000万人次,货运量突破6000万吨,客货运输实现量效双增。
2025-07-22 02:35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重要战略举措,它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
2025-07-22 02:35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过程与成矿预测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赵来时介绍,钕黄河矿是黄河矿的富钕端元矿物,隶属于稀土碳酸盐矿物家族,具有独特的钕元素富集特征。
2025-07-21 09:46
很多人第一次听到“超导”,可能会觉得陌生。简单说,超导就是某些材料在特定条件下电阻突然消失的现象。
2025-07-21 09:40
雨又下了一夜,太阳终于爬上了大娄山。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种粮大户王建全望着绿油油的稻田却犯了愁:“雨水多,禾苗长得快,可田里的稻飞虱太多了,恼火呦!”
2025-07-21 02:4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