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8月的晋中盆地,山西寿阳县景尚乡张韩村的千亩玉米示范方里,连片的玉米秆挺拔粗壮,饱满的果穗压弯了枝头。2024年,这片土地的玉米在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春夏连旱后,技术集成示范区平均亩产达717.4公斤,较周边农户田块增产20.8%,降水利用率提升至74%,化肥利用率提高至38.2%。
这份“抗旱丰收答卷”的核心,正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团队创新的“土壤-地表-冠层”协同调控旱地韧性理论和技术体系。2025年8月20日至21日,在寿阳县召开的项目现场观摩暨中期预检查会上,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代表、专家及项目组成员共同见证了这一技术如何让旱作区中低产田“焕发生机”。
“北方旱作区的核心矛盾是‘水少’,但很多时候不是‘没水’,而是‘留不住水、用不好水’。”项目主持人、中国农科院环发所研究员梅旭荣在观摩现场解释,传统旱作种植中,土壤、地表、作物冠层三者“各自为战”:土壤板结存不住雨,地表裸露让水分白白蒸发,作物长得稀松又浪费光照——而“土壤-地表-冠层”协同调控,就是把这三部分变成“联动的整体”,像给农田装了一套“节水增产操作系统”。
简单来说,这个理论的核心逻辑是“开源+节流+高效利用”:通过土壤层“蓄水”、地表层“保水”、冠层“高效用水”,让每一滴降水都能被作物充分吸收。同时配套有机无机配施微生物养护耕地健康和提升地力、起垄覆膜密植降耗提效等关键技术,及自主研发的智能农机装备,构建了春玉米深翻垄膜侧播技术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春季遭遇大旱的情况下,该技术集雨保墒效果显著,示范区出苗率达到95%以上,目前玉米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现场观摩结束后,5个课题负责人分别汇报了研究进展。与会专家认为,该技术体系对应对干旱挑战、提升土壤健康和粮食产能具有重要推广价值。专家组在肯定项目成果的同时,围绕聚焦目标、加强课题协同、强化技术集成和生产应用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梅旭荣表示,项目组将认真落实专家意见,紧扣土壤健康与产能提升双目标,确保研究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下一步将加强课题间协作联动,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实践深度融合,切实破解产业关键难题。
据悉,本项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联合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西农业大学、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共同承担。目前,该模式已推广10.5万亩。(宋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