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农民丰收节 | 用手机种地?黑龙江农户靠数据种出高产稻
首页> 光明科普> 农业农村频道> 三农看点 > 正文

中国农民丰收节 | 用手机种地?黑龙江农户靠数据种出高产稻

来源:新华网2025-09-23 14:39

  新华网哈尔滨9月23日电(李硕)眼下,广袤的三江平原上,大地披金,稻穗绕田,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近年来,产粮第一大省黑龙江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我爷爷种地靠人拉肩扛,我父亲开拖拉机,现在我用上了无人机,远程操控就行。”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七星农场有限公司第三管理区农机副主任陆向导说。

  在七星农场,荷载65公斤的秧苗转运专用无人机仅需2分钟,即可将秧苗投送至200米以外的指定点位。据北大荒集团建三江七星农场农业生产部主管薄自伟介绍,随着低空飞行器的技术普及,播种、巡田、植保、运输等农业场景适用低空经济领域,前景广阔。无人机吊运秧苗,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更推动了农业向“空—天—地”一体化服务体系升级。

  除了科技赋能,近年来七星农场也探索出了一条“五良融合、机制赋能、科技支撑”的单产提升之路,为粮食主产区的稳产增产提供了可复制的“七星样本”。

  种稻从“看天吃饭”到“按标准吃饭”

  2025年是七星农场“大面积单产提升推广年”的关键节点年,从顶层设计出发,提出“稳面积、提单产、增总产”的总体目标,整合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农人、新模式等核心要素,打造“技术突破—示范推广—全域覆盖”的闭环路径。

  “我们不是简单地种地,而是要用科技种地、用标准种地、用制度种地。”在第一管理区万亩示范田边,负责单产提升工作的技术人员赵明武正带着团队在田间查看水稻长势。农场用“铁规矩”守牢种植底线,严禁“水改旱”“直播稻”等行为,并通过签订承诺书,将作物种植与承包协议、补贴政策挂钩,杜绝“重面积、轻单产”问题。

  目前,七星农场成功恢复水田面积1.5万亩,3万亩直播稻全面恢复育苗移栽,预计亩产可提升200斤以上。这一系列举措不仅稳定了粮食播种面积,也为单产提升打下了坚实基础。

  科技增产密码:手机控灌溉、无人机调药量

  “单产提升不是‘堆肥料、加种子’,而是要让良种、良田、良法、良机、良制形成合力。”农业生产部部长石岩说。

  以“龙粳31”“龙粳57”等良种为基础,七星农场推广智能灌溉、高产栽培和智慧农机,并通过“信用+服务”机制调动农户积极性,使“五良融合”成为常态。

  “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种地靠数据。”正在田间调试智能灌溉系统的农户周德华说。他是早期应用智能灌溉系统的示范户之一。通过手机APP,他可以远程控制田间灌溉,实现精准控水、节水增产。他说:“以前水多了容易烂根,水少了又影响产量,现在有了智能控制系统,既省心又高效。”

  田间,无人巡田机、无人喷药机正有序作业。“智能无人机系统能实时监测土壤湿度、肥力和稻苗长势,自动调整作业参数。比如在病虫害防治时,无人机能根据病虫害密度调整药量,比人工节省30%的农药。”北大荒智慧农业农机中心技术人员刘建国说。

  农业生产部农机办主任徐聪说,“今年七星更新智能农机216台,包括雷肯智能除草机、卫星平地机,作业效率提高了30%,作业质量也更稳定了。”

  评“标兵”设驿站 从“要我干”到“我要干”

  “单产提升不是‘干部催着干’,而是要让‘种植户想干、会干、愿意干’。”七星农场领导班子一致认为,“我们要通过‘机制创新’,把‘被动执行’变成‘主动参与’。”

  今年,七星农场推出“标兵管理区”评定机制,每个月根据“技术落实率、产量提升率、种植户满意度”三项指标进行评分,结果公示在微信公众号和大屏幕上。

  “技术再好,也要有人落地。”七星农场领导班子深知,农技推广的关键在于人。

  在“新农人科技驿站”里,几位种植户正围坐在田间小屋内,通过平板电脑学习最新的智能灌溉和变量施肥技术。这是七星农场打造的5个“流动驿站”之一,也是打通技术落地“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一环。“现在科技驿站到了田间,在家门口很多技术难题当场就解决。”种植户宋艳芝说。

  “未来,农业不是靠天吃饭,而是靠数据吃饭。”智慧农业项目负责人孟庆山介绍,七星已建成“核心区试验、示范区展示、辐射区推广”的三级科技推广体系,推进农作物“耕种管收”全环节智能化作业,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助力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哈尔滨湿地秋韵美

  • 十五运会火种采集仪式在即,高清大图看圣火装备细节!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甲烷的“寿命”与浓度变化的规律性,指向一个结论:火星上必然存在持续产甲烷的源头,且其“产量”会随季节变化。蛇纹石化反应虽能解释甲烷的持续存在,却无法说明其浓度的季节性动态变化,难以单独作为火星甲烷的主要来源。
2025-10-09 10:18
国庆假期,中国科技馆推出“双节共欢聚,科技乐翻天”系列主题科普活动、华夏科技学堂国庆特别活动、特效影院VR大空间沉浸体验、人工智能互动应用,与新开放的海洋展厅一起,为观众打造一场科普盛宴。
2025-10-09 10:17
对采集的891份浮选样品进行分析与鉴定,共获得约3.2万粒炭化植物遗存,发现的农作物种类有粟、黍、水稻、大豆与小豆。研究团队对东亚地区140余处考古遗址出土的小豆遗存进行比较,发现黄河流域、日本与韩国的小豆在不同阶段表现出差异明显的演化轨迹。
2025-10-09 10:16
”  一次和邻村牧民闲聊时,王海强得知有人靠卖草捆赚钱,心思顿时活络起来。据统计,今年科右前旗像王海强、宝音这样以卖草为主的牧民有150余户,草产品销售总额预计突破2000万元。
2025-10-09 10:15
10月8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公布现场,屏幕显示奖项得主头像和姓名。据诺奖官网介绍,北川进1951年出生于日本,为日本京都大学教授;理查德·罗布森1937年出生于英国,为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奥马尔·M·亚吉1965年出生于约旦,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2025-10-09 10:11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29日在广州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一群一策”原则,持续推进科学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5-09-30 04:05
成功攻克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难以兼顾的核心技术难题
2025-09-30 02:50
当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里突飞猛进时,科幻创作需要正视专业壁垒与认知鸿沟,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跨越鸿沟。
2025-09-30 02:50
健全大联合、广协同、全覆盖、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科普体系,全面构筑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
2025-09-30 02:50
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文化等软实力的支撑。
2025-09-29 09:22
2025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27日在海南海口开幕。大会以“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策划了18场会议、2场闭门会议、技术展览、科技评选和系列科普活动。
2025-09-29 05:25
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青藏直流二期扩建工程28日正式投运,可将青海与西藏之间的输电能力提高一倍,达到120万千瓦,对于提高西藏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促进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服务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025-09-29 05:25
日前,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落下帷幕。这场十年一届的盛会首次在亚洲举行,各方代表齐聚一堂,汇聚共识,共同探讨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2025-09-29 05:25
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2025-09-29 03: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