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科普频道> 天文前沿 > 正文

寻找另一个月球

来源:光明网2020-06-23 16:4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古时候的人们就对夜空中的月亮进行观测并基于月相变化发明了沿用至今的“阴历”历时系统。由于古时的人们认知有限,一些与月球有关的不能解释的现象成为了中外一些神话故事的源泉,而夜空中的一轮明月千百年来又是多少墨客骚人籍以抒怀的对象。从古至今人们已经习惯了一个月球的存在,然而事实上太阳系的一些行星有不止一颗自然卫星,如果一个人可以从这些行星表面去看,则他会发现夜空中的月亮不止一颗。自从发现木星存在多个卫星之后,人们就在地月空间内不断尝试去寻找除月球之外的其他自然卫星,虽然目前为止尚未寻找到可永久停留在地月空间的另一个月球,但确实寻找到一些可暂时在地月空间内停留的天体。我们统称这些暂时被地球引力所俘获的天体为地球的“小月亮”。

寻找另一个月球

  图1. 地月系统示意图,月球相对地球和太阳的不同相位决定了肉眼所见的月亮形状(图片来源:https://solarsystem.nasa.gov/news/1257/the-next-full-moon-is-the-strawberry-moon/)

  早在1961年,波兰天文学家Kordylewski就声称在地月系统的三角拉格朗日点发现了物质聚集现象[1]。因为忽略来自太阳的引力摄动,这些点附近的运动是稳定的,如果地球有其他卫星存在,这些点附近的区域应是最可能发现它们的地方。然而实际的情况是,由于太阳引力影响,这些点附近的运动表现出非常复杂的动力学特性且并不总是稳定。之后的学者持续进行了观测,有的观测证实了Kordylewski的发现,有的则未能证实。最近匈牙利的一些天文学家采用偏振观测的方式证实了这些点附近的物质聚集现象[2],然而这些结构随时间不断变化,难以被后续观测证实。目前最有可能的解释是这些点附近确实会暂时性地存在一些物质聚集现象,并且这些结构随时间在不断变化。它们的起源和演化目前还是一个谜,我国部分科研机构正提议发射探测器去这些点附近进行地月空间环境探测。如果任务可行,期待可以揭开这些点附近的神秘面纱。

寻找另一个月球

  图2. 假想的Kordylewski云所处的区域,图中蓝色曲线为月球轨道,坐标系随月球一起转动,灰色区域为Kordylewski云可能所处的区域,L4/L5为两个三角拉格朗日点

寻找另一个月球

  图3. 艺术家对Kordylewski 云的想象图,它们处在与地月连线约60度张角的位置(图片来源:https://www.gaia.com/article/astronomers-confirm-earth-has-two-previously-undiscovered-moons)

  除三角拉格朗日点可能存在的Kordylewski云之外,在地球的轨道附近游荡着数量众多的自然小天体(称为近地天体),虽然概率很低,但它们有可能被地球的引力暂时俘获而成为地球的卫星。目前已被人们实际观测到的案例有两个。一个案例是小行星2006 RH120,它于2006年9月被Catalina巡天计划所发现,在围绕地球运行了大约11个月之后该小行星离开了地球引力范围重新进入行星际空间。另一个案例是小行星2020 CD3,它于2020年2月被Catalina巡天计划所发现,但实际上该小行星可能早于2017年左右即已进入了地球的引力范围,但直到今年2月份才被发现,该小行星目前已离开地球引力范围重新进入了行星际空间,它在地月空间附近的轨道图像如下面的动画所示。这两颗被发现的小行星尺寸都很小,这也是导致它们难以被发现的原因。这种类型的小天体我们称之为暂时俘获天体。虽然目前仅发现两颗,但根据估计在任意时刻地球附近都应该存在至少1颗尺寸在1米左右的这样的天体[4]。目前在建的LSST望远镜的大视场巡天能力将有助于这些暂时俘获天体的发现。

  在地面和空间观测设备日益强大的今天,伴随着人类在地月空间内日益频繁的航天活动,地月空间内除月球外较大尺寸的自然天体如果存在的话不太可能“躲过”人类的监测,因此最可能的情形是行星际空间内的较小尺寸的物体在经过地球附近时被暂时俘获而成为地球暂时的“小月亮”。如前所述,这种俘获概率不大,但确实存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种俘获是暂时的,小天体最终会离开地月系统(譬如2020 CD3)。由于停留的时间较短且它们尺寸又较小,所以难以被发现。需要说明的是,若存在其他一些力学因素或人为地施加制动力,则这种俘获可能是永久的。

  就目前的观测现状而言,人类尚未在地月空间内发现可长时间停留的“小月亮”,但就现在人类的技术储备而言,或许可以人为地生成一颗这样的“小月亮”。NASA的小行星重定向任务(ARM)其原定计划是将2~4米的小行星样本取样至地月空间内然后制动成为一颗人造月球,让其运行在地月空间内的一条特殊的大幅值逆行轨道DRO之上[5]。虽然现在该任务已因美国政府的更迭而终止,不过人造小月球的技术已切实可期。

  参考文献

  [1] Kordylewski K., Photographische Untersuchungen des Librationspunklets L5 im System Erde-Mond, Acta Astronomica, 1961, 11, 165-169

  [2] Slíz-Balogh J., Barta A., Horváth G., Celestial mechanics and polarization optics of the Kordylewski dust cloud in the Earth-Moon Lagrange point L5 – Part II. Imaging polarimetric observation: new evidence for the existence of Kordylewski dust cloud,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2019, 482, 762-770

  [3] https://cneos.jpl.nasa.gov/news/news205.html

  [4] Jedicke R., Bolin B.T., Bottke W.F., et al, Earth’s minimoons: opportunitie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rontiers in Astronomy and Space Sciences, 2018, 5, 13

  [5] Brophy J.R., Culick F., Friedman L., et al., Asteroid retrieval feasibility study, Keck Institute for Space Studies Report, April 2012

  作者简介:侯锡云,理学博士,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航天器轨道力学与太阳系小天体动力学。

[ 责编:赵宇豪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探访北京怀柔琉璃庙镇救援一线

  • 浙江舟山:做好台风过境后防范应对工作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六方金刚石的形成条件极为苛刻,人工合成最大难点在于高温高压下六方金刚石的形成能量高于普通金刚石,因此高温高压产物常以普通金刚石为主,而难以得到六方金刚石。
2025-07-31 10:27
当机器人不再只限于执行预设操作,而是能够具备自主思考和判断,具身智能或许将会很快在更多的社会生活场景中投入应用,为人类的未来社会开创更多可能性。
2025-07-31 10:23
当前,高校应以人民为中心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奋力构建以人工智能为支撑的人才自主培养新生态,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出更多高质量人才。
2025-07-31 10:20
“我们使用导航软件时,经常用到的信号灯倒计时读秒功能,正是基于北斗高精度定位‘透传’的实时位置服务数据实现的。“北斗+人形机器人”“北斗+农机”“北斗+打桩机”……北斗系统持续赋能千行百业,在多个领域实现深度应用与创新突破。
2025-07-31 10:15
7月30日15时49分,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以下简称“长八甲火箭”)托举卫星互联网低轨06组卫星直冲云霄,将其精准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7-31 04:55
科技浪潮下,侨界青年索华也带来创业项目——基于燃气低碳催化的粉末喷涂线研发和产业化,顺应新能源与“双碳”目标趋势。
2025-07-30 09:41
中国国土南北跨越纬度近50度、东西跨经度60多度,带来气候多样性,适宜不同品种的蔬菜、水果生长。答:“十四五”以来,在消费升级与供应链创新的双重作用下,我国果蔬产业发生着诸多变化。
2025-07-30 09:40
面对激荡的国际竞争局势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唯有主动拥抱变革,让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充分浇灌产业创新的“广阔田野”,方能赢得战略主动、制胜未来。
2025-07-30 05:00
前不久,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系统、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和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正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至此,我国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增至25项,继续领跑全球。
2025-07-30 05:00
29日12时11分,双曲线一号遥十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将搭载的恩施硒都山泉号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7-30 05:00
北京时间7月27日18时03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5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7-29 10:17
鸟类因误判透明或反光的玻璃而撞击建筑物,被称为“鸟撞”,是威胁鸟类种群的重要因素之一。
2025-07-29 04:40
日前从江西铜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该自然保护区与井冈山大学蜘蛛生物学研究团队开展蜘蛛资源本底调查中发现蜘蛛新物种——广丰合跳蛛。研究成果在国际期刊《生物钥匙》上发表。
2025-07-29 04:40
近日,该中心与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唐安军教授团队,在巫溪县白果林场发现近危物种长叶山兰,这是在阴条岭发现的又一新纪录种。
2025-07-29 04:40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健康管理成为一种新的生活风尚,帮助人们提高健康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但当人们对健康数据的关注逐渐演变为时刻紧盯、过度解读时,这一数字化工具,反而可能催生不必要的焦虑,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被数据所“绑架”。
2025-07-29 04:40
上海开普勒机器人有限公司专注于将人形机器人应用于智能制造、仓储物流、智慧巡检等工业场景,以满足实际生产需求。展望未来,人形机器人将提高生产力,与人类高效合作,可能为许多行业带来革命性变革,创造新的价值定位和商业模式。
2025-07-28 09:28
智元机器人联合创始人、首席技术官彭志辉就带着机器人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人机对话”,展望了具身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
2025-07-28 09:28
在产品研制阶段,科研人员重点针对能量高效汇聚—传输、月壤致密化输运等问题,开展了关键技术攻关。
2025-07-28 09:27
当日下午抵达位于青海省境内的长江源区通天河直门达河段,进行了多学科采样观测,这意味着2025年江源综合科考正式启动。
2025-07-28 09:25
研究团队历时5年,通过对近4.7万份田间数据的深度挖掘,构建了涵盖2191份全球小麦种质的“综合抗源”核心资源库。以此为基础,团队首次绘制出覆盖431个遗传位点的小麦基因组抗条锈病基因全景图,清晰展现出抗性基因在全球麦区的时空分布特征。
2025-07-29 04:4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