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极地考察船上的全天相机长啥样?
首页> 科普频道> 天文前沿 > 正文

极地考察船上的全天相机长啥样?

来源:光明网2020-10-19 09:5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你有没有想过,被广泛认定为vlog神器的全景相机,其实是可以用来参与科研工作的?

  比如全天云图观测。获取全天无死角的全天空图像是测量全天空云的前提。近些年来,数字图像采集设备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国内外涌现了许多地基云全天空观测设备。

  还比如我国的极地科考船“雪龙”号上,也有一台这样的全天观测相机。

极地考察船上的全天相机长啥样?

图1.整装待发的雪龙号(图源: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

  雪龙号从1994年代替“极地”号服役。截止到2018年,雪龙号共成功完成8次北极航行和34次南极航行,是我国南北极科考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承担着大量的南北极科考任务。雪龙号每年进行两次极地科考,航行期间,雪龙号将穿越全球不同纬度地区,抵达极地后开展科考作业。

极地考察船上的全天相机长啥样?

极地考察船上的全天相机长啥样?

图2.上:雪龙号第8次北极航行航线; 下:雪龙号第34次南极航行航线(图源:极地视线http://polarscanner.org/)

  为了用于科研工作的观测设备,其要求自然要比民用级别的vlog全景相机高得多。想要保证设备能够在雪龙号上正常稳定的工作,防水性能、低温耐受性能、高温耐受性能、除露除霜性能以及成像防抖性能等等,每一项都不能含糊。

  诶?极地科考设备为什么还要耐高温?

  这是因为全天科研相机在去往极地的路上就要工作了。以南极路线为例,雪龙号航行期间将穿越温带、亚热带、热带、寒带等不同气候带,期间设备需要能承受60℃至-30℃的高温和寒冷。

  不仅如此,设备还需要具备自动除霜的能力,防止高湿度和高盐分腐蚀的能力,以及应对船体颠簸和西风带强气流的抗震能力。

  那么,这样一台被各种要求的相机到底长什么样呢?

极地考察船上的全天相机长啥样?

极地考察船上的全天相机长啥样?

图3.QHY5III174相机与Sony IMX174 Exmor CMOS图像传感器(图源: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

  整套设备的核心是经过特殊定制的QHY5III174相机,搭载Sony IMX174 Exmor CMOS图像传感器。同时在外部进行了严格的防水、防尘、温控、干燥、防抖系统设计。同时设备与自研的数据平台相连,保证数据可以快速分析与共享。

极地考察船上的全天相机长啥样?

极地考察船上的全天相机长啥样?

图4.雪龙号全天相机装置实拍(图源: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

极地考察船上的全天相机长啥样?

图5.一图看万千气象(图源: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

  2018年,雪龙号成功完成了第8次北极科考和第34次南极科考。无论昼夜,无论晴雨,全天相机始终在它的位置上,默默记录着周围的变化,正如默默旅行的雪龙号和科考队成员们。正是因为有他们的存在,我们才能更多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变化与波澜。

极地考察船上的全天相机长啥样?

图6.雪龙号上的全景相机(图源: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

  参考文献:《雪龙号极地科考船全天相机系统的设计与研究》,崔顺,2019年4月,硕士毕业论文,北京工业大学《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全天空地基云图分类研究》,崔顺,许允飞,苏丽颖等。天文研究与技术,2019, Vol. 16(2): 225-235

  作者简介:李丁也,摄影爱好者兼天文爱好者,长期从事天文摄影及特殊题材摄影和科普工作,曾与央视直播等媒体合作进行天文摄影和直播活动。

  责编:万昊宜、袁凤芳

  编辑:赵宇豪、柒柒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定日县6.8级地震救援影像实录

  • 倒计时30天 "尔滨"亚冬氛围浓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医用光谱质谱研究团队发展多培养基方法,研究并获得了肺癌细胞可重复的特征挥发性有机物,有望用于肺癌闻诊新技术开发。
2025-01-09 10:19
大模型通常具有高度的通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已经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等众多领域大放异彩。
2025-01-09 10:10
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推动下,该局联合各省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于全国范围内展开找矿集中攻坚行动,在四川、新疆、青海、江西、内蒙古等地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锂辉石型、盐湖型、锂云母型锂矿新增资源量均超千万吨,使我国锂矿储量全球占比从6%提升至16.5%,排名从世界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
2025-01-09 03:10
《自然》1月9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评估了淡水动物群的灭绝风险,涵盖了2.3万多个物种,发现被研究物种中约24%面临灭绝风险。
2025-01-09 09:59
随着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文化传承与创新迎来了新机遇。
2025-01-09 02:05
过去一年,怀柔科学城进入“运行为主”新阶段。2025年,怀柔科学城将持续做好“科学、科学家、科学城”三篇文章,加速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效应,“十三五”时期布局的29个设施平台将全部试运行。
2025-01-08 09:43
屈膝、下蹲、从托盘上稳稳夹起6公斤的物料箱平举至胸前,倒退、转身、小步走向左后侧的无人物流车拖车旁,精准对位,低头、屈膝、弯腰,将物料箱放在拖车上,然后转身回到托盘前,继续搬运……
2025-01-08 09:36
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骨骼,是城市安全与发展的“生命线”。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08 09:35
天寒地冻的小寒时节,攀西大裂谷却是另一番景象。四川省攀枝花市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阳光灿烂,中午的气温超过20摄氏度。
2025-01-08 09:31
1月7日,记者在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上获悉,2024年我国知识产权量质齐升。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75.6万件,成为世界上首个突破400万件的国家。
2025-01-08 09:30
褚智勤团队联合香港大学教授林原、北京大学教授王琦、南方科技大学助理教授李携曦,开创了一种金刚石剥离技术,可获得超薄且超柔韧的金刚石膜——它就像一张纸一样可以卷起来。
2025-01-07 09:56
科技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唯有高效、顺畅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才能让知识资本真正成为发展的不竭动力。
2025-01-07 09:51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6日发布消息,该校研究人员领衔编撰的《2024年全球水监测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气温再创纪录,全球水循环出现变化,导致更多极端天气、严重洪水与干旱。
2025-01-07 09:50
安徽工业大学教授曾杰、教授刘明凯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李洪良合作,验证了一种通过界面锚定策略精准调控单原子之间距离的通用方法。
2025-01-07 09:47
全球质量最高的现代栽培种甘蔗高度复杂基因组被绘制,为今后甘蔗功能基因的挖掘提供了重要基础性支撑。
2025-01-07 09:46
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所掀起的澎湃汹涌浪潮,在深刻改变人的存在和生活方式,给人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打破了传统人机关系的界限,给人类的存在和交往带来了新的伦理挑战和道德困境。
2025-01-06 02:50
在大浪淘沙的过程中,怎样让领先的科技成果及早被市场了解?怎样让实验室成果实现大规模量产?怎样让成熟的成果匹配到合适的企业?连接科研与市场两端的技术经理人被列入“十四五”紧缺人才开发目录,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尤其令人关注。
2025-01-06 02:15
受日冕物质抛射活动影响,2025年新年第一天,即北京时间1月1日11时开始,到1月2日2时,地球出现明显地磁活动,其中1月1日23时至2日2时发生了全球地磁指数(Kp指数)为8的特大地磁暴。
2025-01-06 09:49
中国水稻研究所稻米质量安全评估创新团队通过系统分析我国十几年来稻米食味数据后发现,育种遗传改良、田间管理优化等措施不断改善提升我国稻米食味品质。
2025-01-06 09:48
聚变工程堆中心螺管系统的建成,不仅能为未来聚变堆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同时也为低温、材料、凝聚态物理、超导应用等其他领域提供一流的大型测试平台。
2025-01-06 09:4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