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科普频道> 要闻 > 正文

这种绿色不自然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2-03-02 09:32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上海2002年从澳大利亚进口的大树 (受访者供图)

  冬天,进口的大树要罩上巨幅的塑料布 (受访者供图)

  大树正在输营养液 (受访者供图)

  上海有棵“舶来”树,是2002年从澳大利亚进口的。20年来,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杨永川每次经过时总会看看它。

  杨永川从小区负责绿化的人那里得知,这棵树引进的时候花了150万元,“价值相当于当时上海一套300平方米的房子”。可是他发现,这些年这棵树既没长大、没有长高,到了冬天,为了保暖,还得罩上巨幅的塑料布。

  这样生病的大树,杨永川常常能在城市里见到。有的用支架支撑树干,就像拄着拐的老人;有的被打了钻孔,往树里输入营养液。有一所高校,移植了法国梧桐后为提高成活率,在新栽的树上钻孔,往里输入红色营养液。几场雨过后,钻的孔被撑成了裂缝,钻进毛毛虫和病菌,掏空了树干。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曾经大量种植云杉,其中很多从东北采购,但这些东北云杉并不能适应当地环境。当地一家绿化企业负责人介绍,当初那批树,如今存活率约五成。

  而且,为了营造景观,很多树被要求种在硬化的道路上,由于没有合适的土壤可以种植,因此只能将3-4米高的云杉,种在长宽约1.2米、深约1米的木桶内。木桶的价格比树更贵,而且“这么大的云杉,根系大多0.6米见方,在桶里活不了几年”。

  更重要的是,这个开始于2016年的项目带来的债务问题,影响200多家绿化企业的经营。承接“木桶种树”的三家绿化企业负责人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如今,他们还没收齐工程款。

  在很多专家看来,尽管各地的绿化条例逐渐完善,但是城市里,城市绿化中单纯求快求美的现象依然存在。这样的绿化没有让城市变得更美,反而出现了许多生病的、失去生态功能的植物,让城市变成“绿色荒漠”,是“伪生态”。“Not all green is as good.”(不是所有的绿都一样好)杨永川说。

  没有生物多样性的绿化,就像一片绿色的沙漠

  城市该种什么植物?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杨永川对比,不同城市之间,温度升高1℃,植物的存活率、生长范围都会扩大了几倍,当时不算入侵物种的绿化植物,过几年可能就爆发了。因此,一种植物能不能成为入侵物种,并不是短期能够发现的,也和当地气候变化息息相关。

  但这种需要长时间观察才能作出的生态评估,往往在短时间内要作出决策。杨永川发现,许多地方追求绿化景观色彩丰富,就引入鲜艳的植物,名为“彩化”;追求花香四溢,就引入香味浓郁的植物,即“香化”。这么做的后果是,一旦发生外来植物入侵,很难控制。

  杨永川曾和他的学生几乎跑遍重庆的每一个公园去做调研,发现245种草花植物中,接近一半是外来物种,经过评估,有44种植物具有很大的入侵风险。其中就包括很多城市用作花海的“格桑花”。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白伟岚用北美地区和中国举例。这两个地方纬度相近,理论上,能引入很多植物。但实际上,有的植物换地方后,长势不好,“就像一个老年人换了一个社区,没有归属感了”;而长得太好的植物,则变成强势的“入侵者”,威胁本土植物生长。

  比如,来自美洲的马樱丹曾被作为观赏植物引进国内,因繁殖能力极强,在环境适宜的地方可以“疯长”。为了抵抗马樱丹入侵,四川攀枝花曾火烧马樱丹,以保护本土植物苏铁。

  这种盲目引入新植物的做法,在许多城市都存在过。杨永川举例,为丰富城市景观,上海曾试过把同一纬度的植物都引入种植,十多年后发现,当初引进的沙漠里的棕榈科植物,因不适应环境,许多已经死亡。

  白伟岚分析,在城市里,人和植物最理想的关系是,人为养护管理成本低,植物健康,更与当地自然环境融合。但目前的绿化方式有时并非如此。她发现,有城市为了追求气势,在举办大型展览时,会用花卉堆起高高的花柱,等展览结束,这些花全成了废弃物。

  “这是单纯地求美,是反生态的。”白伟岚建议,举办展览应该把绿化的可持续性纳入考虑,尽量少花费,产出更多效益。

  而且,她关注到,近几年,许多网红打卡地会利用植物造景,吸引游客买票。比如,贵州贵安新区为了迎合游客网红打卡的需求,建了万亩樱花园。但大量栽种单一树种所带来的后果是,生态效益较低,生物之间缺少相互制衡,容易暴发病虫害。

  “没有生物多样性的绿化,就像一片绿色的沙漠。”白伟岚说。

  “永远也脱离不了人工的干预”

  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赵世伟教授认为,这些城市绿化上的误区,本质是人们急功近利。他回忆,2000年左右,上海需要大量的园林树木绿化美化城市,为了尽快成景,有关部门从附近农村购买大规格的树木移入城中。但大规格苗木的培育是需要时间的,于是有人挖取原有绿地、农村甚至山林中的大树,进行移栽。

  这种使用大规格甚至超大规格苗木的绿化方式,迅速被其他有快速绿化需求的城市效仿,在全国蔓延,被专家们称为“大树进城”。

  慢慢地,盲目造绿的后果也开始浮现。为了让进城的植物顺利在城市里活下去,人们想了各种办法,越是名贵的大树,就越是要悉心呵护:树根要施肥,喷生根剂,绝不能腐烂;树干要用草绳包扎保温;树枝需要涂蒸腾剂、保湿剂、促芽剂。有的大树还要请专人养护。

  还有树贩子为方便运输,提前半年截断树的主根,去掉其树冠,“杀头断根”。白伟岚说,没了根的大树,就像没了“吃饭喝水的嘴”,无法补充营养,只能依靠人工注射活力素,或靠吊瓶来维持生命。

  白伟岚把大树进城比作一个老年人做了一次大手术,元气大伤,最后的结果是,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导致树木死亡。

  在城市里,为了造景美观,会减少植物之间生长的间隙,普遍用“密植”的方法种树。杨永川分析,不少城市绿化实际上是“装修”,而不是真正的生态恢复。因此,为了短期内“装修”效果最好,明明只需要种3棵,最后种了6棵,植物长大后没空间了,互相就会“打架”,只好人工“剃头”,“永远也脱离不了人工的干预。”

  理论上讲,“剃头树”“光棍树”的树冠可以在城市重新生长。但实际上,由于树龄过高或水土不服等原因,大部分树都成了“老小树”,永远也长不大,实在坚持不了的,就这样“折腾”死了。

  “有些领导希望这个地方立马成一个景观,不管多少钱,不管花多少代价,就是要一夜成景。”白伟岚分析,大树进城热和当时城市绿化的“唯指标”论有关。这些进城的大树撑住了城市生态建设的“面子”和“里子”。

  还有一些房地产商,为了抬高房价,使用绿化景观作为卖点,引进珍稀大树。杨永川曾经在小区里看见,有人在酷暑时期种大树。他问正在种树的工人:“七八月份种大树,这么热的天,树不死呀?”

  工人告诉他,“没办法呀,我们要交房啊,树死了以后再换一批。但不种的话,业主不开心,不接房,损失不是更大吗?”

  杨永川认为,“建筑是死的,但树是活的”。其实很少有人在购买房子的时候会去关心树木是否健康,房地产商也只要保证“交钥匙”的那一刻,树是“好看的”就行了。

  赵世伟记得,有一年某大学校庆,校友赠送了一株号称千年树龄的银杏给学校,学校领导认为这是很有面子的一件事,而赵世伟却认为,该校的校友们应该为此感到耻辱,“一所百年校龄的学校居然盗取别人的千年古树,这其实是暴发户的思维”。

  白伟岚说,许多城市绿化景观的设计都是通过招标来确定最终方案的,拍板的还得是主管的领导。很多时候,领导的审美决定了一个城市的绿化景观。“和大爷大妈搞装修一样,喜欢红色喜庆,那灯笼、对联的红色就全用上,领导喜欢香樟,那这条街道就全种香樟树。”

  她曾对要求种大树的领导提过极其尖锐的意见,甚至以“不参与设计”的理由与对方抗争。但以一己之力反对的效果不明显,项目依旧在进行,最后,她设计的新建筑旁,还是移栽了20年树龄的大树。

  秃了的山,难改的观念

  一棵棵大树进城留下的是森林里新增的光秃秃的伤疤。据《中国绿色时报》2011年的报道,一棵胸径15厘米左右的香樟,在原产地江西价值100多元,运到沿海发达城市能卖2000元。而像罗汉松这类特色珍稀树种,能炒到几百万元。

  《法治日报》当年也曾报道,广西桂林临川县原有古银杏树1.9万余棵,因大树进城骤减了三分之一;有些村落将大树古树看作是“风水树”“树神”,是举办传统仪式的重要场所。盗挖大树最疯狂的时候,村民一觉醒来发现,村口树没了,只剩一个大坑了。

  杨永川是中国最早关注乡村古树的人之一。一篇他未发表的论文提到,有些古树历史悠久,分布范围极窄,数量极少,他整理了全国1809个县的数据,一共有1564种古树,其中248种古树只剩最后一棵树。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蒋高明教授曾在文章中提到,许多乡村大树被洗劫一空,而偷大树造成的土壤损失是再难恢复的,“每棵胸径30厘米的大树要挖土1至2吨。”

  他认为,森林里生物繁多,物种之间相互制衡,病虫害不易暴发,而大树进城后,树种单一,沉睡的虫卵没了天敌,大量苏醒,常见的白蛾、扁刺蛾都是搭上大树的顺风车一起进城的,害虫一多,农药的剂量随之加大,影响城市的空气质量。

  这一做法在持续了十多年后开始得到规范。2014年,国家绿化委、林业局第一次明确规定禁止移植古树、大树做园林绿化,胸径超过5厘米的树木移栽需要办理相关证件。

  201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又再次细化了相关规定,用可以量化的数字规范城市绿化:禁止大规模移植胸径在20厘米以上的落叶乔木、胸径在15厘米以上的常绿乔木以及高度超过6米的针叶树。

  白伟岚认为,随着法律法规逐步完善,“大树进城”的现象变少了,但一夜求绿、人工干预的观念没改变,所以问题没从根本上解决。

  赵世伟观察,有树贩子在钻漏洞,把尚未纳入法律规定的树种、花种运进城里。比如,有人从山上盗挖映山红,或公开兜售刚从山下挖下来的紫藤,“虽不是重点保护植物,但本质上它们都是野生的,去挖它们都是在破坏生态”。

  还有人打起了古树的主意。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的志愿者申王平说,许多单位打着“古树迁地保护”的名义,把一些还未挂牌保护的古树弄到景区里,作为一种历史底蕴来显摆,实际是“披着合法外衣的非法移植行为”。

  2020年,他在安阳的林州市发现过两棵古老的腺柳,是珍稀树种。但某地政府希望将这两棵腺柳移植用于绿化,申王平听说后立马进行了举报,经过申请,当地林业局给两棵腺柳挂上了保护名牌,才算彻底留住了古树。

  要有耐心,等小树长大

  相比于城市里人工种植的花海,杨永川更喜欢校园里自然生长的蒲儿根。他认为,与其大费周章引进外来物种,不如开发本土的草花资源做绿化。

  而绿化本身也是和自然、时间、人的妥协。杨永川说,做好绿化,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比如,木棉花开起来很好看,很多城市也用作绿化树种,但它的树干有尖锐的刺,人过路时撞到怎么办?孩子多的地方,绿化树种能不能用多树枝开叉的树,孩子爬上去摔下来了怎么办?

  白伟岚也说,要向自然学习,观察植物在自然界本身的状态,才能更好地给城市造景。一棵白玉兰碰上一棵暴马丁香,两者往往竞争激烈,不利于生长,但如果是白玉兰和迎春在一起,两者就都能产生最美的姿态。“不用人工大面积地造花墙、花柱子,我们要考虑节约,也要考虑到长期的生态”。

  还有许多地方,已经开始尝试从小树种起给城市里做绿化了。

  日本纪录片《明治神宫奇妙森林》记载了一个百年大实验,1921年,在东京中心从栽种小树苗开始,计划用100年的时间将一片荒地变成一片人造林。如今,那片荒地已经变成约70万平方米未经人工干预的森林,共计365种12万棵树木在这里生根发芽。

  而意大利米兰,在2020年开始实施一个为期10年的项目,计划到2030年在市内种植300万棵小树苗,相当于平均市内每一位居民都有一棵树。

  中国也有了“种小树”的尝试。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李俊清介绍,北京植物园的一些景观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后面的一片小森林,都是人工种植的小树苗成长起来的。

  2000年,杨永川带领他的学生在上海科技馆5号门口做了一个实验:将膝盖高的小树苗种在3000平方米的平地上。8年后,树苗生长成了一片能够自给自足的森林,2022年,这片森林还吸引了各种鸟类安家。20多年后,实验仍在继续。

  “一个生态系统,要是有猛禽这种高级消费者,就证明它是非常健康的。”杨永川对实验成果相当自豪。他如今时不时会去这片森林转转,看看这个角落的大树长势很好,那个角落又冒出了许多幼树、幼苗。“其实从小树苗到成林只用了8年,这个时间也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长。”(实习生 罗宜淳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晞)

[ 责编:张佳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探访北京怀柔琉璃庙镇救援一线

  • 浙江舟山:做好台风过境后防范应对工作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六方金刚石的形成条件极为苛刻,人工合成最大难点在于高温高压下六方金刚石的形成能量高于普通金刚石,因此高温高压产物常以普通金刚石为主,而难以得到六方金刚石。
2025-07-31 10:27
当机器人不再只限于执行预设操作,而是能够具备自主思考和判断,具身智能或许将会很快在更多的社会生活场景中投入应用,为人类的未来社会开创更多可能性。
2025-07-31 10:23
当前,高校应以人民为中心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奋力构建以人工智能为支撑的人才自主培养新生态,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出更多高质量人才。
2025-07-31 10:20
“我们使用导航软件时,经常用到的信号灯倒计时读秒功能,正是基于北斗高精度定位‘透传’的实时位置服务数据实现的。“北斗+人形机器人”“北斗+农机”“北斗+打桩机”……北斗系统持续赋能千行百业,在多个领域实现深度应用与创新突破。
2025-07-31 10:15
7月30日15时49分,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以下简称“长八甲火箭”)托举卫星互联网低轨06组卫星直冲云霄,将其精准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7-31 04:55
科技浪潮下,侨界青年索华也带来创业项目——基于燃气低碳催化的粉末喷涂线研发和产业化,顺应新能源与“双碳”目标趋势。
2025-07-30 09:41
中国国土南北跨越纬度近50度、东西跨经度60多度,带来气候多样性,适宜不同品种的蔬菜、水果生长。答:“十四五”以来,在消费升级与供应链创新的双重作用下,我国果蔬产业发生着诸多变化。
2025-07-30 09:40
面对激荡的国际竞争局势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唯有主动拥抱变革,让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充分浇灌产业创新的“广阔田野”,方能赢得战略主动、制胜未来。
2025-07-30 05:00
前不久,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系统、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和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正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至此,我国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增至25项,继续领跑全球。
2025-07-30 05:00
29日12时11分,双曲线一号遥十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将搭载的恩施硒都山泉号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7-30 05:00
北京时间7月27日18时03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5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7-29 10:17
鸟类因误判透明或反光的玻璃而撞击建筑物,被称为“鸟撞”,是威胁鸟类种群的重要因素之一。
2025-07-29 04:40
日前从江西铜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该自然保护区与井冈山大学蜘蛛生物学研究团队开展蜘蛛资源本底调查中发现蜘蛛新物种——广丰合跳蛛。研究成果在国际期刊《生物钥匙》上发表。
2025-07-29 04:40
近日,该中心与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唐安军教授团队,在巫溪县白果林场发现近危物种长叶山兰,这是在阴条岭发现的又一新纪录种。
2025-07-29 04:40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健康管理成为一种新的生活风尚,帮助人们提高健康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但当人们对健康数据的关注逐渐演变为时刻紧盯、过度解读时,这一数字化工具,反而可能催生不必要的焦虑,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被数据所“绑架”。
2025-07-29 04:40
上海开普勒机器人有限公司专注于将人形机器人应用于智能制造、仓储物流、智慧巡检等工业场景,以满足实际生产需求。展望未来,人形机器人将提高生产力,与人类高效合作,可能为许多行业带来革命性变革,创造新的价值定位和商业模式。
2025-07-28 09:28
智元机器人联合创始人、首席技术官彭志辉就带着机器人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人机对话”,展望了具身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
2025-07-28 09:28
在产品研制阶段,科研人员重点针对能量高效汇聚—传输、月壤致密化输运等问题,开展了关键技术攻关。
2025-07-28 09:27
当日下午抵达位于青海省境内的长江源区通天河直门达河段,进行了多学科采样观测,这意味着2025年江源综合科考正式启动。
2025-07-28 09:25
研究团队历时5年,通过对近4.7万份田间数据的深度挖掘,构建了涵盖2191份全球小麦种质的“综合抗源”核心资源库。以此为基础,团队首次绘制出覆盖431个遗传位点的小麦基因组抗条锈病基因全景图,清晰展现出抗性基因在全球麦区的时空分布特征。
2025-07-29 04:4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