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十年树木 中国绘就绿色画卷
首页> 光明科普云> 要闻 > 正文

十年树木 中国绘就绿色画卷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04-06 09:56

  内蒙古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天池。新华社记者 连 振摄

  春到人间草木知。

  清明节刚过,中国大地由南向北渐次回暖。从地处西南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到冀北的“绿色明珠”塞罕坝;从上海的一处处“口袋公园”,到北京通州的“城市绿心”,无论是一望无际的森林,还是城市路旁的景观树木,都正在萌出新芽。

  重重新绿、勃勃生机。这背后,是长期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中国持续加强生态保护、坚持绿色发展,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所带来的改变。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累计完成造林9.6亿亩,森林覆盖率提高2.68个百分点,达到23.04%。绿色,正成为中国最美丽的底色。

  “到沙漠最深处去,也能看见绿芽”

  种树不难,难的是在那些最需要的地方把树种成。

  从卫星云图上看,这些年,中国疆域上土黄色的范围不断缩小、深绿色的面积逐渐增加。那是荒野、是沙漠、是高原,是一座座荒山秃岭变成的万顷林海。

  位于河北省北部的塞罕坝,半个世纪前是飞鸟不栖、黄沙遮天的茫茫荒原。由于清朝末期木兰围场的开围放垦,树木被大肆砍伐。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当地的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荒野的缺口令西伯利亚寒风长驱直入,推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侵,风沙紧逼北京城。

  为恢复和重建塞罕坝生态环境,1962年,塞罕坝林场正式组建。从此,三代塞罕坝林场人接力坚持,在平均海拔1500米的坝上种下一棵棵落叶松、樟子松、云杉幼苗,终于让这里重现苍翠连绵的青山。

  如今,塞罕坝林场总经营面积140万亩,有林地115.1万亩,森林覆盖率82%。这片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像一道绿色长城,为京津冀地区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发挥了重要作用,创造了高寒沙地生态建设史上的典型。

  塞罕坝发生的绿色奇迹并非个例。

  在黄河“几”字湾内,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高原上横卧着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过去,这里植被稀少、风沙肆虐,流动沙丘超过60%。

  为了治沙,当地开始广泛种植易成活、生长快的沙柳、羊柴、柠条等灌木。每隔3至5年,还要为这些灌木平茬复壮,以防树木枯死。一系列创新的治沙技术投入应用,微创气流法植树技术、风向数据法造林技术、“三耐”种质资源培育技术等,使得治沙效率得到极大提升。

  当前,库布其沙漠治理面积达 6000 多平方公里,绿化面积3200 多平方公里,成为世界上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沙漠里形成连片成带的绿洲,耕地牧场再不受流沙侵袭。当地人感慨说:“现在到沙漠最深处去,也能看见绿芽。”

  种树不仅让人类的居住环境得以改善,也对保护生物多样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海拔3000多米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坐落在中国西南角。这里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滇金丝猴的重要栖息地之一。

  尽管这里原有植被覆盖率很高,但为了让保护区南北两个片区的滇金丝猴种群能进行基因交流,一片2000多亩的生态廊道被规划出来。

  在高海拔地区的阳坡种树并不容易。由于缺水等原因,树种下后的成活率却很低。不少人觉得这是苦差事,但北片区的护林员赵定宝却慢慢干成了半个专家。他熟知本地树种的特性:冷杉长得慢,但滇金丝猴喜欢在树上栖息;华山松前3年不怎么长,可3年后会迅速长高,十几年就能成林。“种下树,一定要把周围的土踩实,这样才能保水,提高树的成活率;种完要围上铁丝网,避免动物啃食。”每年雨季一来,赵定宝就上山搭建工棚,与两三百工友一起,花上半个月时间待在山上种树。大家都期待着,滇金丝猴在南北片区的树枝间,自由嬉戏、跳跃的那天早日到来。

  “从刚开始的喜欢,到现在是热爱”

  植树造林不是一朝一夕能看到成绩的事。那些坚持不懈种树的人,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眼光,有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的劲头。

  种树者中,有怀抱信念的老人。

  曾任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为了“要还给下一代人一片森林、一片绿洲”,退休后毅然回到家乡的大亮山植树造林。

  最初,买树苗的资金不足,杨善洲就经常提个口袋,下山到镇里和县城的大街上捡果核,桃核、梨核、龙眼核、芒果核……有什么捡什么,放在家里用麻袋装好,积少成多后用马驮上山。有认识他的人说:“你一个地委书记,在大街上捡果核,多不光彩。”他说:“我这么弯弯腰,林场就有苗育了。等果子成熟了,我就光彩了。”

  种树22载。在杨善洲手中,大亮山成了聚宝盆。林场树木总量超过1000万棵,经济价值近3亿元,同时带来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更是无法估量。可令人吃惊的是,2009年4月,82岁的杨善洲老人把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他说:“这笔财富从一开始就是国家和群众的,我只是代表他们在植树造林。实在干不动了,我只能物归原主。”

  种树者中,有捧过“接力棒”的年轻人。

  2016年,“90后”姑娘李琳离开城市,来到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茫曲镇龙羊峡库区,成为一名年轻的种树人。李琳的父亲也在库区从事生态治理工作。“看着爸爸夜以继日坚守这片厚土,将荒漠变绿洲,我很受感染,想帮爸爸做些什么。”

  种树的活儿很苦。贵南县的海拔较高,每年4月才植树。但是从前一年年底开始,李琳就要忙着选苗木、招标,过完年后,还得跑前跑后做好林地规划换土、浇水等前期工作。

  但看着越来越密的树林,李琳满心欢喜。“从刚开始的喜欢,到现在是热爱。看到树木在库区荒漠上成活,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一样。”

  现在,库区防风固沙绿化造林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沙尘少了、湖水清了。李琳又策划着为库区扩建生态旅游项目,希望依托龙羊湖资源,把林业景观、地理风貌与参与体验融为一体,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生态游服务。

  种树者中,还有代代相传的家族。

  八步沙是位于甘肃省腾格里沙漠南缘的一片内陆沙漠。上世纪80年代,这里的沙丘常淹没周围农田和道路。刚种上的庄稼,一场大风就被沙埋了。为守护家园,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的6位农民组建起集体林场,成为第一批治沙人。

  那时,他们人背驴驮,带着树苗、草种和工具挺进沙漠中“安营扎寨”,披星戴月在沙丘上种下榆树和沙枣。任务太重时,六老汉就各自回家动员家人,6户人家40多口人齐上阵。等到八步沙的树变绿了,六老汉的头发也白了、干不动了。

  但八步沙还没治理完。六老汉的家人舍不得放弃这片林子,于是一家家的孩子们接替起父辈的工作。2016年,第二代治沙人郭万刚的侄子郭玺加入林场,八步沙正式迎来第三代治沙人。

  而今,众多植被保护着周边3个乡镇近10万亩农田,古浪县整个风沙线后退了15公里至20公里。60年,三代人,终使得“风沙毁良田,大漠无人烟”的八步沙,变成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色屏障。

  “林地就是一座绿色大银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的森林带来“绿色GDP”,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许多地方因“树”而兴,不少百姓因“树”而富。

  近年来,甘肃省庆阳市开展“再造一个子午岭”工程,利用宜林荒山造林。目前,已累计完成造林730.85万亩。

  工程实施期间,当地培育造林大户159户,引进造林绿化企业76家,成立林业专业合作社134个,鼓励27.3万农户参与自主造林。“林地就是一座绿色大银行!”造林大户李文军说,造林不仅让大户增收,更带动村民增收。“雇人植树,一天工钱120元起步,最高的150元。”在流转荒地之初,李文军还与农户签订协议,约定林地将来获得收益时,双方按比例分红。

  林业产业的发展,让当地收获了农村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庆阳市建成家庭林场87个,林下经济年产值达到6.16亿元以上。在镇原县新城镇潘杨涧林场,场长贺广荣自2013年开始探索在林中养鸡,目前存栏量已达3万多只。“林场内有草本、木本植物上百种,包括甘草、麻黄等中药材,养鸡不仅能有效防治害虫,产生的粪便还可以为树木生长提供肥料。现在,种植、养殖加起来每年销售额达200万元左右。”他说。

  江西省萍乡市曾有9万多亩废弃矿山,如果能在矿山生态修复的同时发展富民产业,自然再好不过。正好此时,江西一家生态农业公司的负责人魏远忠想承包一片荒山,当地林业部门的工作人员便介绍了这片矿山。

  魏远忠带了专业的土壤成分检测设备来考察。他发现,虽然矿山地表覆盖了一些煤矸石,但是下面的土壤受到的影响并不大。于是做了决定:承包矿山种植果树!

  用挖掘机平整土地,撒下肥料,将收来的稻秆埋在土下,改善土壤,再把山坡整成适合种植脐橙的条带状。第二年,脐橙树就在山上生了根。

  几年过去,魏远忠的公司在萍乡市承包的矿山达3000亩。目前,萍乡市已争取国家和省财政投入近4亿元对废弃矿山实施复绿,9万多亩废弃矿山已复绿6万多亩。

  哪怕是在城市中,多种一棵树也会多一分绿色收益,让百姓的幸福感多提升一寸。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无论是环城高速还是城市主干道,两侧都是行道树绿化带。据统计,银川市共有近30万棵行道树,守护着绵延1550公里的城市道路,不仅在遮阴蔽阳、减少噪声、净化空气、美化城市等方面发挥作用,还串联起城市绿地,勾勒出绿色生活空间。

  在江苏省南京市,龙蟠中路3公里长的景观大道上,香樟、枇杷、桂花等植物新叶萌发,渲染出深深浅浅、不同层次的绿意。每到6月,香花红叶紫薇开出大团红色花朵;金秋10月,乌桕缤纷的红黄色叶片随风摇曳,多姿多彩的树木给城市增添着别样活力。

  “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作出重大贡献”

  中国国土绿化事业持续快速发展,也为减缓全球森林面积缩减趋势、推进全球生态治理作出积极贡献。

  去年10月发布的《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指出,中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2000年至2017年全球新增的绿化面积中,约25%来自中国,贡献比例居世界首位。

  中国看得见的“造绿”成就,赢得国际社会普遍认可。

  2014年,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区被联合国环境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

  2017年12月,塞罕坝机械林场获得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2021年9月,又荣获联合国防治荒漠化领域最高荣誉“土地生命奖”。

  蒙古国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旭日夫曾赴中国多地考察。“鉴于地理位置相近、气候条件相似,塞罕坝从荒漠变森林的经验对蒙古国很有借鉴意义。”旭日夫表示,中国将发展经济和保护自然协同推进,积累了成功经验。

  德国智库能源观察学会主席汉斯-约瑟夫·费尔对中国在戈壁周边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行动印象深刻,“这些举措将带来巨大的生态优势,通过碳汇为环境保护作出重要贡献。”

  “在推进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方面,中国技术、中国方案造福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埃及国家科研中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叶哈雅认为,“中国推进绿色发展的成功探索,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作出重大贡献。”

  面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危机和挑战,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续提出新主张。

  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而森林正是最重要的“吸碳器”。据测算,森林每增加1立方米蓄积量,可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出1.62吨氧气;用1立方米木材替代等量的混凝土,可减少0.8吨二氧化碳排放。

  今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数据显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已净增13.75亿吨,达92亿吨。为继续做好碳排放的“减法”和“扩绿”的加法,作为《巴黎协定》的积极践行者,中国向全世界承诺: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为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铿锵有力的话语为中国今后的行动指明了方向。过去十年,中国植树造林带来的成就和贡献不仅是历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可以预见,在未来更长的时间里,中国大地上这幅绿色画卷必将描绘得更加郁郁芊芊!李 贞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AI时代,“隐形热门”竟是它?|科学报国正当时

  • “爱心教室”托起多彩暑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对约4.36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腕足动物化石居群展开深入研究,首次揭示了这些远古海洋底栖生物如何利用刚毛来维持彼此间的“社交距离”
2025-07-24 03:15
在广袤的田野上,每一抔泥土都隐藏着一个微观的奇妙世界——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
2025-07-24 03:15
雄伟的跨海大桥、海中的钻井平台……人类的脚步正延伸向深海。
2025-07-24 03:15
“孙女给我请了一个24小时‘家庭药师’,就在我的手机里。边聊天,边指导我用药,省心安心、方便管用!”视频中的高奶奶高兴地说。
2025-07-24 03:15
“中试”即中间试验,是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跨越至生产线的关键桥梁。中试成功与否,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2025-07-24 03:15
8月1日—8月30日,为市民带来国防科普与沉浸式军事体验的盛宴。
2025-07-23 15:19
如果未来20年我们能造出通用量子计算机,它将提供一种革命性的计算能力。
2025-07-23 09:20
在广州,年过八旬的老太太小心地穿上助行外骨骼机器人,在设备辅助下轻松登上楼梯。曾经科幻电影中的场景,正发生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
2025-07-23 02:40
“智能电网可接纳高比例新能源”“地下空间深度开发与空中慢交通系统立体分流”“太空超大型设备实现在轨制造”“生态标签农产品比例提至40%以上”“脑机接口技术为脑功能损伤患者的康复带来福音”……
2025-07-23 02:40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刘世荣院士团队日前发布“气候智慧型适应性造林”新范式,构建起气候—树种—立地精准匹配体系
2025-07-23 02:40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大麦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团队在一种小麦野生近缘种——冰草中鉴定出一个可调控穗粒数的关键基因AcRR1
2025-07-23 02:40
22日17时37分,随着330千伏玛玉二线结束试运行,330千伏玉树第二回线路工程宣告正式投运。
2025-07-23 02:4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7月21日发布的第五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9.7%,越来越多群体共享数字发展成果。
2025-07-22 10:35
“对承担国家、北京市6G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企业,给予1:1配套、最高3000万元资金支持。”
2025-07-22 02:35
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悉,该校国家肉牛改良中心主任昝林森团队联合相关科技企业,成功研发“中国黄牛1号”50K育种芯片并正式对外发布。
2025-07-22 02:35
由中铁二院勘察设计的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三年多来,发送旅客超5000万人次,货运量突破6000万吨,客货运输实现量效双增。
2025-07-22 02:35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重要战略举措,它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
2025-07-22 02:35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过程与成矿预测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赵来时介绍,钕黄河矿是黄河矿的富钕端元矿物,隶属于稀土碳酸盐矿物家族,具有独特的钕元素富集特征。
2025-07-21 09:46
很多人第一次听到“超导”,可能会觉得陌生。简单说,超导就是某些材料在特定条件下电阻突然消失的现象。
2025-07-21 09:40
雨又下了一夜,太阳终于爬上了大娄山。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种粮大户王建全望着绿油油的稻田却犯了愁:“雨水多,禾苗长得快,可田里的稻飞虱太多了,恼火呦!”
2025-07-21 02:4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