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十年树木 中国绘就绿色画卷
首页> 光明科普云> 要闻 > 正文

十年树木 中国绘就绿色画卷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04-06 09:56

  内蒙古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天池。新华社记者 连 振摄

  春到人间草木知。

  清明节刚过,中国大地由南向北渐次回暖。从地处西南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到冀北的“绿色明珠”塞罕坝;从上海的一处处“口袋公园”,到北京通州的“城市绿心”,无论是一望无际的森林,还是城市路旁的景观树木,都正在萌出新芽。

  重重新绿、勃勃生机。这背后,是长期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中国持续加强生态保护、坚持绿色发展,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所带来的改变。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累计完成造林9.6亿亩,森林覆盖率提高2.68个百分点,达到23.04%。绿色,正成为中国最美丽的底色。

  “到沙漠最深处去,也能看见绿芽”

  种树不难,难的是在那些最需要的地方把树种成。

  从卫星云图上看,这些年,中国疆域上土黄色的范围不断缩小、深绿色的面积逐渐增加。那是荒野、是沙漠、是高原,是一座座荒山秃岭变成的万顷林海。

  位于河北省北部的塞罕坝,半个世纪前是飞鸟不栖、黄沙遮天的茫茫荒原。由于清朝末期木兰围场的开围放垦,树木被大肆砍伐。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当地的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荒野的缺口令西伯利亚寒风长驱直入,推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侵,风沙紧逼北京城。

  为恢复和重建塞罕坝生态环境,1962年,塞罕坝林场正式组建。从此,三代塞罕坝林场人接力坚持,在平均海拔1500米的坝上种下一棵棵落叶松、樟子松、云杉幼苗,终于让这里重现苍翠连绵的青山。

  如今,塞罕坝林场总经营面积140万亩,有林地115.1万亩,森林覆盖率82%。这片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像一道绿色长城,为京津冀地区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发挥了重要作用,创造了高寒沙地生态建设史上的典型。

  塞罕坝发生的绿色奇迹并非个例。

  在黄河“几”字湾内,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高原上横卧着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过去,这里植被稀少、风沙肆虐,流动沙丘超过60%。

  为了治沙,当地开始广泛种植易成活、生长快的沙柳、羊柴、柠条等灌木。每隔3至5年,还要为这些灌木平茬复壮,以防树木枯死。一系列创新的治沙技术投入应用,微创气流法植树技术、风向数据法造林技术、“三耐”种质资源培育技术等,使得治沙效率得到极大提升。

  当前,库布其沙漠治理面积达 6000 多平方公里,绿化面积3200 多平方公里,成为世界上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沙漠里形成连片成带的绿洲,耕地牧场再不受流沙侵袭。当地人感慨说:“现在到沙漠最深处去,也能看见绿芽。”

  种树不仅让人类的居住环境得以改善,也对保护生物多样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海拔3000多米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坐落在中国西南角。这里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滇金丝猴的重要栖息地之一。

  尽管这里原有植被覆盖率很高,但为了让保护区南北两个片区的滇金丝猴种群能进行基因交流,一片2000多亩的生态廊道被规划出来。

  在高海拔地区的阳坡种树并不容易。由于缺水等原因,树种下后的成活率却很低。不少人觉得这是苦差事,但北片区的护林员赵定宝却慢慢干成了半个专家。他熟知本地树种的特性:冷杉长得慢,但滇金丝猴喜欢在树上栖息;华山松前3年不怎么长,可3年后会迅速长高,十几年就能成林。“种下树,一定要把周围的土踩实,这样才能保水,提高树的成活率;种完要围上铁丝网,避免动物啃食。”每年雨季一来,赵定宝就上山搭建工棚,与两三百工友一起,花上半个月时间待在山上种树。大家都期待着,滇金丝猴在南北片区的树枝间,自由嬉戏、跳跃的那天早日到来。

  “从刚开始的喜欢,到现在是热爱”

  植树造林不是一朝一夕能看到成绩的事。那些坚持不懈种树的人,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眼光,有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的劲头。

  种树者中,有怀抱信念的老人。

  曾任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为了“要还给下一代人一片森林、一片绿洲”,退休后毅然回到家乡的大亮山植树造林。

  最初,买树苗的资金不足,杨善洲就经常提个口袋,下山到镇里和县城的大街上捡果核,桃核、梨核、龙眼核、芒果核……有什么捡什么,放在家里用麻袋装好,积少成多后用马驮上山。有认识他的人说:“你一个地委书记,在大街上捡果核,多不光彩。”他说:“我这么弯弯腰,林场就有苗育了。等果子成熟了,我就光彩了。”

  种树22载。在杨善洲手中,大亮山成了聚宝盆。林场树木总量超过1000万棵,经济价值近3亿元,同时带来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更是无法估量。可令人吃惊的是,2009年4月,82岁的杨善洲老人把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他说:“这笔财富从一开始就是国家和群众的,我只是代表他们在植树造林。实在干不动了,我只能物归原主。”

  种树者中,有捧过“接力棒”的年轻人。

  2016年,“90后”姑娘李琳离开城市,来到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茫曲镇龙羊峡库区,成为一名年轻的种树人。李琳的父亲也在库区从事生态治理工作。“看着爸爸夜以继日坚守这片厚土,将荒漠变绿洲,我很受感染,想帮爸爸做些什么。”

  种树的活儿很苦。贵南县的海拔较高,每年4月才植树。但是从前一年年底开始,李琳就要忙着选苗木、招标,过完年后,还得跑前跑后做好林地规划换土、浇水等前期工作。

  但看着越来越密的树林,李琳满心欢喜。“从刚开始的喜欢,到现在是热爱。看到树木在库区荒漠上成活,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一样。”

  现在,库区防风固沙绿化造林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沙尘少了、湖水清了。李琳又策划着为库区扩建生态旅游项目,希望依托龙羊湖资源,把林业景观、地理风貌与参与体验融为一体,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生态游服务。

  种树者中,还有代代相传的家族。

  八步沙是位于甘肃省腾格里沙漠南缘的一片内陆沙漠。上世纪80年代,这里的沙丘常淹没周围农田和道路。刚种上的庄稼,一场大风就被沙埋了。为守护家园,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的6位农民组建起集体林场,成为第一批治沙人。

  那时,他们人背驴驮,带着树苗、草种和工具挺进沙漠中“安营扎寨”,披星戴月在沙丘上种下榆树和沙枣。任务太重时,六老汉就各自回家动员家人,6户人家40多口人齐上阵。等到八步沙的树变绿了,六老汉的头发也白了、干不动了。

  但八步沙还没治理完。六老汉的家人舍不得放弃这片林子,于是一家家的孩子们接替起父辈的工作。2016年,第二代治沙人郭万刚的侄子郭玺加入林场,八步沙正式迎来第三代治沙人。

  而今,众多植被保护着周边3个乡镇近10万亩农田,古浪县整个风沙线后退了15公里至20公里。60年,三代人,终使得“风沙毁良田,大漠无人烟”的八步沙,变成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色屏障。

  “林地就是一座绿色大银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的森林带来“绿色GDP”,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许多地方因“树”而兴,不少百姓因“树”而富。

  近年来,甘肃省庆阳市开展“再造一个子午岭”工程,利用宜林荒山造林。目前,已累计完成造林730.85万亩。

  工程实施期间,当地培育造林大户159户,引进造林绿化企业76家,成立林业专业合作社134个,鼓励27.3万农户参与自主造林。“林地就是一座绿色大银行!”造林大户李文军说,造林不仅让大户增收,更带动村民增收。“雇人植树,一天工钱120元起步,最高的150元。”在流转荒地之初,李文军还与农户签订协议,约定林地将来获得收益时,双方按比例分红。

  林业产业的发展,让当地收获了农村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庆阳市建成家庭林场87个,林下经济年产值达到6.16亿元以上。在镇原县新城镇潘杨涧林场,场长贺广荣自2013年开始探索在林中养鸡,目前存栏量已达3万多只。“林场内有草本、木本植物上百种,包括甘草、麻黄等中药材,养鸡不仅能有效防治害虫,产生的粪便还可以为树木生长提供肥料。现在,种植、养殖加起来每年销售额达200万元左右。”他说。

  江西省萍乡市曾有9万多亩废弃矿山,如果能在矿山生态修复的同时发展富民产业,自然再好不过。正好此时,江西一家生态农业公司的负责人魏远忠想承包一片荒山,当地林业部门的工作人员便介绍了这片矿山。

  魏远忠带了专业的土壤成分检测设备来考察。他发现,虽然矿山地表覆盖了一些煤矸石,但是下面的土壤受到的影响并不大。于是做了决定:承包矿山种植果树!

  用挖掘机平整土地,撒下肥料,将收来的稻秆埋在土下,改善土壤,再把山坡整成适合种植脐橙的条带状。第二年,脐橙树就在山上生了根。

  几年过去,魏远忠的公司在萍乡市承包的矿山达3000亩。目前,萍乡市已争取国家和省财政投入近4亿元对废弃矿山实施复绿,9万多亩废弃矿山已复绿6万多亩。

  哪怕是在城市中,多种一棵树也会多一分绿色收益,让百姓的幸福感多提升一寸。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无论是环城高速还是城市主干道,两侧都是行道树绿化带。据统计,银川市共有近30万棵行道树,守护着绵延1550公里的城市道路,不仅在遮阴蔽阳、减少噪声、净化空气、美化城市等方面发挥作用,还串联起城市绿地,勾勒出绿色生活空间。

  在江苏省南京市,龙蟠中路3公里长的景观大道上,香樟、枇杷、桂花等植物新叶萌发,渲染出深深浅浅、不同层次的绿意。每到6月,香花红叶紫薇开出大团红色花朵;金秋10月,乌桕缤纷的红黄色叶片随风摇曳,多姿多彩的树木给城市增添着别样活力。

  “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作出重大贡献”

  中国国土绿化事业持续快速发展,也为减缓全球森林面积缩减趋势、推进全球生态治理作出积极贡献。

  去年10月发布的《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指出,中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2000年至2017年全球新增的绿化面积中,约25%来自中国,贡献比例居世界首位。

  中国看得见的“造绿”成就,赢得国际社会普遍认可。

  2014年,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区被联合国环境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

  2017年12月,塞罕坝机械林场获得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2021年9月,又荣获联合国防治荒漠化领域最高荣誉“土地生命奖”。

  蒙古国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旭日夫曾赴中国多地考察。“鉴于地理位置相近、气候条件相似,塞罕坝从荒漠变森林的经验对蒙古国很有借鉴意义。”旭日夫表示,中国将发展经济和保护自然协同推进,积累了成功经验。

  德国智库能源观察学会主席汉斯-约瑟夫·费尔对中国在戈壁周边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行动印象深刻,“这些举措将带来巨大的生态优势,通过碳汇为环境保护作出重要贡献。”

  “在推进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方面,中国技术、中国方案造福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埃及国家科研中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叶哈雅认为,“中国推进绿色发展的成功探索,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作出重大贡献。”

  面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危机和挑战,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续提出新主张。

  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而森林正是最重要的“吸碳器”。据测算,森林每增加1立方米蓄积量,可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出1.62吨氧气;用1立方米木材替代等量的混凝土,可减少0.8吨二氧化碳排放。

  今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数据显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已净增13.75亿吨,达92亿吨。为继续做好碳排放的“减法”和“扩绿”的加法,作为《巴黎协定》的积极践行者,中国向全世界承诺: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为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铿锵有力的话语为中国今后的行动指明了方向。过去十年,中国植树造林带来的成就和贡献不仅是历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可以预见,在未来更长的时间里,中国大地上这幅绿色画卷必将描绘得更加郁郁芊芊!李 贞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天津大学庆祝建校130周年

  • 坚守岗位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29日在广州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一群一策”原则,持续推进科学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5-09-30 04:05
成功攻克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难以兼顾的核心技术难题
2025-09-30 02:50
当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里突飞猛进时,科幻创作需要正视专业壁垒与认知鸿沟,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跨越鸿沟。
2025-09-30 02:50
健全大联合、广协同、全覆盖、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科普体系,全面构筑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
2025-09-30 02:50
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文化等软实力的支撑。
2025-09-29 09:22
2025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27日在海南海口开幕。大会以“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策划了18场会议、2场闭门会议、技术展览、科技评选和系列科普活动。
2025-09-29 05:25
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青藏直流二期扩建工程28日正式投运,可将青海与西藏之间的输电能力提高一倍,达到120万千瓦,对于提高西藏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促进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服务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025-09-29 05:25
日前,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落下帷幕。这场十年一届的盛会首次在亚洲举行,各方代表齐聚一堂,汇聚共识,共同探讨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2025-09-29 05:25
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2025-09-29 03:15
“我们要做轻量化,就是要做轻量化生态,要建设轻量化生态系统。”在2025(第十八届)汽车轻量化大会(以下简称“大会”)上,北汽福田欧曼事业部研发中心底盘系统高级主任工程师兼公司轻量化负责人李军代表公司获得“汽车轻量化创新成果大赛卓越成果奖”,展现了中国商用车轻量化技术的最新突破。
2025-09-29 07:19
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超过8000万人,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7200万人,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2025-09-28 09:45
9月27日20时4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1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28 09:39
今天,横跨贵州省贞丰县与关岭县的世界第一高桥——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大桥通车后,原来需要绕行2小时的花江峡谷两岸贞丰县至关岭县,如今仅需2分钟即可直达,真正实现了“天堑变通途”。
2025-09-28 09:39
近日,2025亚太机器人世界杯青岛国际邀请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84支代表队同台竞技。在各类比赛中,人形机器人足球赛吸引了最多观众“观战”。
2025-09-28 04: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