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生态文学喜添“白鹭和鸣”,长篇小说《海角鹭鸣》出版发行
首页> 光明科普云> 要闻 > 正文

生态文学喜添“白鹭和鸣”,长篇小说《海角鹭鸣》出版发行

来源:中国环境2023-03-22 23:17

  如果没有燕子呢喃,林徽因的传世之作《人间四月天》或许减色不少;如果没有鸟儿歌唱,人类的生活那将多么乏味。在2023年4月1日国际爱鸟日前夕,长篇小说《海角鹭鸣》由中国环境出版集团正式出版发行,为这个万物复苏的时节,增添了动人的“白鹭和鸣”。

生态文学喜添“白鹭和鸣”,长篇小说《海角鹭鸣》出版发行

  《海角鹭鸣》讲述的是为保护一片白鹭林而发生的爱恨情仇、斗智斗勇。城市规划师李明哲不懈努力终成“金牌规划师”,人生高光之际却蓦然发现陷入了一场骗局。公司老板为了讨好开发商,勾结他最信赖的助理,欲使他的规划方案毁灭位于海角白鹭栖息的相思林。面对利诱威逼,面临良知与名利的痛苦抉择,在妻女的支持之下,李明哲没有妥协,而是打算优化规划方案,找到两全之计。然而项目背后的利益团伙步步紧逼,让他时刻面临着危险而摇摆不定。而当知道了相思林承载的几代人的情感故事,目睹了当地观鸟协会和村民拼命护卫白鹭的壮举,李明哲终于豁了出去……小说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深刻弘扬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并从一个父亲的角度深入思考:“我们要为孩子留下一个怎样的未来?”

生态文学喜添“白鹭和鸣”,长篇小说《海角鹭鸣》出版发行

  “目前在国内,生态主题的小说并不多,特别是以城市规划师为视角,据我了解,这应该是第一本。”《海角鹭鸣》一书的责任编辑范云平介绍道,“小说中的情节基本取材于现实,甚至就是地方生态环保工作者时常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一些事情,真实呈现了绿色发展中的‘’。小说语言举重若轻,人物刻画十分到位,有笑有泪,我作为一直从事生态环境宣传教育的文字工作者,很容易就产生了共鸣。”

  “文学作品最本质的价值是让读者‘看见’,即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让你看见‘假丑恶’‘真善美’、以及矛盾和问题。《海角鹭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看见’的窗口。”《环境教育》杂志主编周仕凭说,“人文关怀和对现实的关注,是《海角鹭鸣》作品两个核心主题。作者龚志华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刻画,以细腻的笔触和画面感,描写了一场‘生态保卫战’中正义和邪恶之间的较量。揭示了由于人性的贪婪,往往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攫取经济利益,这也在时刻警示着我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不仅需要我们去建设,更需要我们去捍卫。”

  “浓郁的闽南气息是《海角鹭鸣》的一大看点。”长期生活在厦门的资深媒体人、高级编辑文进,从文学的地域性展开分析,“独特的地瓜腔,浓酽的工夫茶,好呷的海蛎煎,街上的骑楼,家里的神龛,传统的歌仔戏,脍炙人口的闽南歌……翻开《海角鹭鸣》,浓浓的闽南风情扑面而来,让读者大有身临其境的既视感,从而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很高兴《海角鹭鸣》这部作品为我们展示了在城市中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艰难与曲折,希望和光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中国代表处主任张琰表示,“城市生物多样性是受到关注较少的一个领域,但和公众的距离却相对较近。如何避免城市的无序扩张,在城市中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的朋友们留出足够至少是必要的家园,是城市的规划者、建设者、管理者在考虑各种复杂的议题时,应当重视的。希望这本小说能够唤醒城市公众对大自然更多的热爱,带来更多的共鸣,让人类与自然在城市中和谐共生。”

  原联合国环境署驻华代表处官员,现青合新碳(北京)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蒋南青博士认为,《海角鹭鸣》视角新颖独特,故事真挚动人,她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更多的企业和公众投身自然保护。她指出:“从去年召开的中国作为东道国的生物多样性大会、湿地公约大会,我们可以看到全球都在加速对自然的保护进程。重视投资自然,正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

  “这本小说起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小说作者龚志华从2009年开始专注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2013年开始作为撰稿和导演制作生态环境主题纪录片,在相关领域知名度颇高。谈起小说《海角鹭鸣》的创作过程,他眼前一亮,“那是2016年,我为联合国环境署拍摄一部关于绿色经济的纪录片,在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采访了当地一位观鸟协会会长,听他讲了一个故事,就是他们协会发现要规划修路的一片小树林突然来了很多白鹭栖息,最终他们通过努力让规划改道,虽然市里多花了几千万,但为人们保留了一片生态宝地。这个故事我牢记在心,经过多年的构思,结合了我在福建厦门十几年的生活经历,终于完成了这部闽南气息很浓的生态主题小说。”

  人生的意义/不在获得多少/在于留下了什么/我们当下的选择/注定了自己的价值/决定着孩子的未来/这是一个“人与自然”的故事/在历史和现实中/呈现选择之艰/这是一封留给未来的“情书”/在天真和成长间/感悟生态之美。小说封底这段诗般的语言,堪可视为本书创作的主旨与初心。

  作者龚志华,1975年出生于江西省进贤县,毕业于上海大学,定居福建省厦门市,现居北京。长期从事文字创作和编辑工作,著有长篇小说《成功大师》,担任过数部生态环境主题纪录片的撰稿和导演,代表作有《联合国气候大会之旅:源起》《一路向东》《气候家园》等。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泰国总理佩通坦

  • 湖北冰雪运动“滑出”经济新动力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踩着“咯吱、咯吱”作响的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行,时不时俯下身子仔细查看。大年初三中午,塔里木油田油气运销部管道工程师胡毅正和同事沿着线路做检查。
2025-02-07 09:29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太安乡,海拔2827米,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西南丽江卫星数据接收站(以下简称丽江站)就坐落于此。唐梦月之前一直在北京密云卫星数据接收站工作,2023年7月,他主动请缨支援建设,从北京来到了丽江。
2025-02-07 10:07
记者从全国林业和草原工作视频会议上获悉:2024年我国完成国土绿化任务超1亿亩,包括造林6669万亩、种草改良4836万亩,其中,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3683万亩。
2025-02-07 10:04
此地坐落着我国单体容量最大的“沙戈荒”光伏项目——中国绿发集团所属新疆中绿电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疆中绿电”)若羌400万千瓦光伏项目。春节假期,担任新疆中绿电若羌区域运检中心副经理的郭晓阳,选择坚守在项目现场。
2025-02-07 09:59
6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了解到,该校陈维教授课题组首次提出一种基于电化学原理的绿色可持续废弃物回收管理策略,能够同时实现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的锂资源回收和工业尾气中氮氧化物污染物的捕获和转化。
2025-02-07 09:58
构建“教育-认证-就业-成长”的全链条生态,让每个飞手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升空航道”。
2025-02-06 14:23
松下的重组绝非简单的业务收缩,而是日本制造业在数字经济时代的一次战略校准。
2025-02-06 13:20
该奖项是国际卒中领域临床医学的最高奖,设立34年以来,这是亚洲科学家第一次获奖。
2025-02-07 09:52
西湖大学未来产业研究中心、工学院王睿团队在钙钛矿/铜铟镓硒叠层太阳电池领域取得重要成果。
2025-02-06 09:20
不能否认,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仍未解决,笔者在调研中也发现,解决“卡脖子”问题,需要把握好几个关系。
2025-02-06 09:23
我们知道,光速是人类已知的速度极限。1秒时间里,光可以穿越30万千米,相当于绕地球赤道7圈半;而在1阿秒内,光只能传播0.3纳米的距离,大概相当于一两个硅原子的长度。
2025-02-06 09:22
借助高时间分辨率的观测数据,研究团队确认了合声波的局部生成是由电子运动引起的,并量化了波与电子之间的能量转移速率。”  谈及未来的研究计划,刘成明说:“团队将继续深入探索合声波背后的非线性机制,特别是其普遍性和作用条件。
2025-02-06 09:49
加拿大Xanadu量子技术公司开发出全球首台可扩展光量子计算机原型。研究人员指出,数千个这样的单元可以通过光纤电缆连接,从而创建具有巨大处理能力的大型量子计算机。为了验证这一理念,研究人员构建了一个由四个服务器机架组成的原型系统。
2025-02-06 09:35
毋庸讳言,当下中国科技产业正面临双重压力:一边是西方技术封锁不断加码,另一边是AI、量子计算等新赛道竞争白热化。而今,创新的火炬已经点燃,当点点星火汇聚成璀璨星河,声声号角激荡起创新浪潮,当信心之帆迎风鼓满,东方大国必将驶向科技强国的星辰大海。
2025-02-06 09:29
近日,农业农村部成都沼气科学研究所厌氧微生物创新团队与日本科学家合作发现了一种合作共赢的菌群互作模式。
2025-02-05 09:23
春节期间,全国科技馆以“科技温暖中国年”为主题,为公众献上一系列融知识性、趣味性与人文关怀于一体的科普惠民活动。
2025-02-05 09:22
太阳暗条是悬浮于日冕中的低温等离子体结构,其突然爆发可能引发日冕物质抛射,导致地球磁暴和卫星通信故障。该团队据此建立的灾变临界条件模型,可将暗条爆发预警时间提前至现有水平的2至3倍。
2025-02-05 09:48
中国海油近日对外宣布,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累计生产天然气超100亿立方米,生产凝析油超100万立方米,其中2024年天然气产量超32亿立方米,连续3年产量在30亿立方米以上,持续保持高产稳产运行状态。
2025-02-05 09:48
4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教授、许金时教授和数学科学学院马杰教授等,联合国内研究团队,开发了适合研究单体高维量子系统的可扩展光学体系,成功观测到最强的逻辑形式量子关联。
2025-02-05 09:46
我国针对数据标注产业发布系统性指导文件,是我国为护航人工智能产业、提升新质生产力水平作出的重要布局。
2025-02-05 09:2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