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最大湖泊保护迎来“黄金时代”
首页> 光明科普云> 要闻 > 正文

中国最大湖泊保护迎来“黄金时代”

来源:新华网2024-06-05 18:06

  2023年5月18日,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境内拍摄的青海湖一角。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新华社西宁6月5日电(记者史卫燕、李琳海)清晨,一道泛着红晕的光从烟波浩渺的湖面徐徐跳出,此时的青海湖畔,游客们正沿着湖岸线寻找拍摄日出的最佳地点。湖面波浪起伏,赤麻鸭、棕头鸥等鸟类在半空中翱翔、鸣叫……

  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近日,记者沿湖踏勘走访,见证美丽中国建设新图景。

  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中国最大、亚洲第七大湖泊,被誉为“高原生物基因库”,是国际候鸟迁徙通道重要节点。青海湖流域是维护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和中国西北部大环境生态平衡的重要水体。

  眼下,青海湖湟鱼进入洄游季。作为青海湖重要的补给河流,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泉吉河,成千上万尾湟鱼逆流而上,产卵繁衍,形成“半河清水半河鱼”的洄游奇观。

  湟鱼学名“青海湖裸鲤”,是青海湖特有的珍稀物种。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刚察县很多民众靠捕鱼为生。55岁的郭永忠来自位于青海湖北岸的刚察县泉吉乡新泉村,说起曾经捕鱼为生的日子,他的苦似乎道不尽。

  趁冬天鱼价高的时候,他们冒着严寒在结冰的青海湖上凿开冰洞,用引线机器将渔网布置于冰下。有时水面下的网随着水流飘走,让捕鱼人一无所获,甚至有人被漂流的渔网带走,再也找不到踪迹。

  2022年6月30日,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泉吉河内,湟鱼在洄游。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如今在青海湖,“湟鱼经济”有了全新的含义。游人如织,泉吉河大桥旁一排售卖鱼食的小店生意红火。“捕鱼村”变成“护鱼村”,每当泉吉河出现水断流、鱼搁浅,村民们用木盆装上鱼,把它们放回湖里。

  目前,青海湖湟鱼蕴藏量恢复到12万吨。2002年到2023年,青海湖湟鱼的资源量增加近46倍。

  作为国际候鸟迁徙通道重要节点,青海湖记录鸟种量达281种,全年栖息水鸟数量达60.6万只,成为中国候鸟繁殖数量最多、种群最为集中的繁殖地。

  过去,由于过度开发等原因,青海湖南岸的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小泊湖湿地生态环境一度恶化。如今,这里碧水连天,成群的水鸟盘旋在青海湖上空,发出阵阵鸣叫,小泊湖重焕生机。

  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副局长久谢说,鱼鸟共生是青海湖水域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成果之一,鱼鸟的显著增加说明青海湖生态资源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

  2022年,国家公园管理局批复同意青海开展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标志着青海湖迎来“国家公园时代”。

  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唐小平说,中国的国家公园建设已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石,维护着关键栖息地,为野生动植物提供庇护所,生态资源逐渐成为周边民众的“幸福不动产”。

  1月24日,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哈尔盖镇境内草原上的普氏原羚。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普氏原羚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野生动物之一,历史上曾分布于内蒙古、甘肃和青海等地,如今仅存于青海湖地区,成为青海湖旗舰物种。

  地处青海湖北岸的海北州刚察县哈尔盖地区是普氏原羚种群栖息繁衍的聚集地。在位于315国道旁的普氏原羚科普研学基地,记者通过生态全景监控平台可以看到一群群普氏原羚在草原上欢快奔跑。

  牧民周增本家住刚察县哈尔盖镇塘渠农场。2021年7月,他和堂弟索南在生态巡护过程中发现一只小幼羚,它出生后就被遗弃,虚弱的它趴在草地上,身体蜷缩。“起初,我们用小奶瓶一口一口地给它喂牦牛奶,夜里我们兄弟轮流值守,就怕虚弱的它挺不过来。”

  这样每天给小幼羚喂牦牛奶的日子持续了7个月,一年后,它被放归自然。

  近10年间,兄弟俩行程上万公里,巡湖300多次,救助受伤或被遗弃的普氏原羚59只,被救助的普氏原羚全部成活并放归自然。

  当地政府为普氏原羚修建饮水池54处,饮水机井7处,修建简易通道45处……经过各层面努力,普氏原羚数量已由保护初期的不足300只增加到现在的3400余只。

  水质优良率达100%,草地综合植被盖度达60%,湿地保护率达69%;2020年,青海湖水位达到3196.62米,与2004年相比上升3.65米……数据和变化成为青海湖保护成果最好的例证。

  “未来,我们将加强湖泊湿地、草原草甸、沙地荒漠等生态治理修复,全力推动青海湖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久谢说。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天津大学庆祝建校130周年

  • 坚守岗位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29日在广州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一群一策”原则,持续推进科学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5-09-30 04:05
成功攻克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难以兼顾的核心技术难题
2025-09-30 02:50
当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里突飞猛进时,科幻创作需要正视专业壁垒与认知鸿沟,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跨越鸿沟。
2025-09-30 02:50
健全大联合、广协同、全覆盖、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科普体系,全面构筑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
2025-09-30 02:50
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文化等软实力的支撑。
2025-09-29 09:22
2025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27日在海南海口开幕。大会以“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策划了18场会议、2场闭门会议、技术展览、科技评选和系列科普活动。
2025-09-29 05:25
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青藏直流二期扩建工程28日正式投运,可将青海与西藏之间的输电能力提高一倍,达到120万千瓦,对于提高西藏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促进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服务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025-09-29 05:25
日前,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落下帷幕。这场十年一届的盛会首次在亚洲举行,各方代表齐聚一堂,汇聚共识,共同探讨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2025-09-29 05:25
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2025-09-29 03:15
“我们要做轻量化,就是要做轻量化生态,要建设轻量化生态系统。”在2025(第十八届)汽车轻量化大会(以下简称“大会”)上,北汽福田欧曼事业部研发中心底盘系统高级主任工程师兼公司轻量化负责人李军代表公司获得“汽车轻量化创新成果大赛卓越成果奖”,展现了中国商用车轻量化技术的最新突破。
2025-09-29 07:19
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超过8000万人,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7200万人,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2025-09-28 09:45
9月27日20时4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1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28 09:39
今天,横跨贵州省贞丰县与关岭县的世界第一高桥——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大桥通车后,原来需要绕行2小时的花江峡谷两岸贞丰县至关岭县,如今仅需2分钟即可直达,真正实现了“天堑变通途”。
2025-09-28 09:39
近日,2025亚太机器人世界杯青岛国际邀请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84支代表队同台竞技。在各类比赛中,人形机器人足球赛吸引了最多观众“观战”。
2025-09-28 04: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