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今年的8月15日是第二个全国生态日,主题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紧紧抓住“山要怎么分”“树要怎么砍”“钱从哪里来”“单家独户怎么办”的林改“四问”,在全国率先谋划实施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集体林改就此在全国推开。多年来,集体林改不仅改出了满目青山,更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为此,光明网生态文明专家谈栏目组专访国家林草局林业和草原改革发展司司长王俊中,探讨集体林改对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的重要促进作用。
集体林是提升碳汇的重要载体,也是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我国集体林分布广泛,全国2800多个县中,2600余个县拥有集体林,总面积达25.68亿亩,涉及1亿多农户。多年来,我国不断探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张张林权证,让林农踏上共同富裕之路。
做好“活”字文章
“集体林业占据了我国林业的半壁江山,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国家林草局林业和草原改革发展司司长王俊中介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又一场土地使用制度的重大变革,通过完善制度机制和创新政策供给,能够激发集体林业发展活力,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集体林改是如何唤醒“沉睡的山林”?王俊中用三个“活”概括。
首先,放活林地经营权。实行集体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运行。“农户承包林地,可以自己经营,也可以流转给其他经营主体,形成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多元经营的格局,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提高经营效益。”王俊中指出,去年9月,《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印发,明确了林地经营权可以再流转,可以向金融机构融资担保,流转期限5年以上的林地经营权可以向不动产登记机构申请登记发证,进一步放活了林地经营权,扩大林农等林业经营者的自主权。
其次,引入金融活水。国家建立林权抵押贷款制度,打通林业经营者和银行之间的融资渠道。王俊中介绍,全国林权抵押贷款余额从2010年的100多亿元增长到了1700多亿元。各地紧贴林业特点和林业经营者需求,创新推出信贷、保险、基金等特色金融产品。金融活水正在有序进山入林,成为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
三是,做活林业产业。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科学合理利用集体林资源,大力发展木竹加工、经济林、林下经济、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绿色富民产业。如今,我国林业产业从“一木独大”转型升级为“多业并举、融合发展”,形成了经济林、木材加工、旅游康养、林下经济4个万亿级支柱产业,林业新材料、林业生物质能源、林业生物制药、林业碳汇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亮点纷呈。
铺就“林农幸福路”
20多年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接续递进,成果持续巩固深化。这场改革从福建走向全国,从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改出了绿水青山,做大了金山银山,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政策“组合拳”形成的合力,也让农民真正成为了山林的主人。
“集体林改充分激发了农民造林营林护林的积极性,有效推动了集体林扩面提质。”王俊中表示,集体林改以来,集体林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实现了持续“双增长”,全国集体林森林面积21.83亿亩,比林改前增加了5.5亿亩,增幅37%,森林蓄积量93.32亿立方米,比林改前增加了48亿立方米,翻了一倍。
山区林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不仅筑牢了美丽中国的生态根基,也激发了集体林的发展潜力。据了解,集体林提供了国内80%的木材,80%以上的经济林产品,各地依托集体林资源,大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将油茶、核桃、花椒、枸杞、灵芝等小产品做成了大产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同时,集体林改还使得林下经济、经济林、旅游康养等绿色富民产业生机勃勃,拓宽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让森林资源日益成为农民的“摇钱树”“聚宝盆”,成为山区林区产业振兴、林农增收的重要途径。去年,我国林草产业总产值达9.28万亿元,其中林下经济产值超1万亿元,经济林产量达2.26亿吨,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农产品,带动4700多万农民就业,集体林地亩均产出300元,比林改前增长3倍多。
“集体林改打通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卡点堵点,让广大林农不再守着绿水青山过苦日子,为山区林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王俊中说道。
监制:战钊
编导:张佳兴 蔡琳
编辑:杨方雷(实习)
摄像:卢强 杨方雷(实习)
剪辑包装:孙守玉
联合出品:国家林草局宣传中心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