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建成长江流域特有珍稀植物保育基地
首页> 光明科普> 要闻 > 正文

中国建成长江流域特有珍稀植物保育基地

来源:新华网2025-04-23 09:03

  新华社武汉4月22日电题:中国建成长江流域特有珍稀植物保育基地

  新华社记者余国庆、李思远、范源辰

  暮春时节,三峡工程右岸巨大的土石副坝下,两条清澈小溪缓缓流淌。吴锦华带着记者走过漫水桥,来到一处苗圃,眼前的各式花草林木繁茂悦目,仿佛置身“植物王国”。

  这里是中国长江三峡集团长江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宜昌基地,大量三峡地区珍稀和特有植物在此得到保护繁育。

  “你看,树上的那些白色树叶,像不像一只只小白鸽?”顺着吴锦华手指方向仰观,在一株四五米高的珙桐树苗上,翠绿新叶间夹杂着淡白色叶子,白叶包裹着紫色小球。微风拂过,白叶轻盈飘动。

  这是中国特有的一级珍稀保护植物珙桐,生长在长江流域高山深处,是冰川时期幸存下来的孑遗植物,数量稀少,有“活化石”之称。春末夏初,珙桐花开,形状酷似展翅飞翔的白鸽,西方植物学家称其为“中国鸽子树”。

  “白色的其实是苞片,中间那个紫色小圆球,才是珙桐真正的花。”吴锦华说。

  回归野外的疏花水柏枝生长旺盛(4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潘志伟 摄

  长江三峡地区素有“绿色宝库”“物种基因库”之称。基地紧邻三峡大坝,面积近100万平方米。在这个现代化植物园,人们不仅可以看到“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还能接受科普教育。

  吴锦华是三峡集团长江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宜昌基地的负责人。“眼前的这片珙桐树苗是中心繁育的第二代品种,今年再次开花结实,进一步验证了珙桐迁地保护的成功,这几年已繁育上万株树苗。”

  三峡工程建设前,中国政府发布《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提出要保护受影响的长江珍稀物种,珙桐、疏花水柏枝、丰都车前等都在列。

  “生物多样性保护从一开始就在三峡工程建设的考量范围内,生态保护的工作在工程开工前就已开展。”三峡集团长江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副主任黄桂云说。

  宜昌基地的珙桐母本是从长江上游迁来保护的,黄桂云仍清晰记得寻找它的经历。“2007年长江野外考察时,在上游一处海拔1000多米的滑坡体上,发现了5株珍贵的珙桐,它们在这样的环境下,必须迁地保护。”

  科研人员将繁育的珍稀植物移植到三峡库区的消落带上(无人机照片,3月21日摄)。新华社发

  从事植物保护与研究近30年来,黄桂云见证了三峡工程和长江上游梯级电站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同步开展。多年间,黄桂云和团队科研人员深入长江两岸的陡峭山地,抢救和保护的珍稀资源植物,目前已达2080种,母本植物3.1万株。

  科研人员还利用分子遗传技术探寻珍稀植物“生命密码”,初步建立起植物微体基因库,攻克近百种珍稀资源植物的繁育难题,繁育苗木30万余株。

  “截至目前,当年环评报告提到的可能受三峡工程影响的植物,全部得到有效保护,无一灭绝。”黄桂云说,“我们的保护工作已从三峡延伸至金沙江,在长江上游的向家坝水电站再建一座珍稀植物园,从而创建了中国种类最多、规模最大的长江流域特有珍稀植物保育基地。”

  为了让长江的绿色种子有个安全的“家”,三峡集团已投入近6亿元,目前保护工作仍在继续。目前,研究中心已将繁育的6.1万余株珍稀植物回归长江两岸,用于生态修复。

  “让这些物种回归长江,补充野外种群,在长江大保护的生态修复中发挥作用才是最终目的。”从2020年起,中心研究人员李林宝就开始在宜昌胭脂坝,进行三峡特有珍稀植物疏花水柏枝的回归长江试验,目前成活率超过90%。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长江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宜昌基地繁育的丰都车前(4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潘志伟 摄

  “疏花水柏枝是‘潜水高手’,夏季汛期时休眠,秋冬枯水季水位下落后,它又‘苏醒’过来,主要生长在三峡沿岸水位在70至155米间的潮间带上,能固土护岸,对三峡库区消落带的生态保护有重要的作用。”李林宝说。

  不久前,李林宝和同事们再次将自主繁育的疏花水柏枝、丰都车前、秋华柳等6种、4000多株珍稀植物种植到三峡库区童庄河消落带的江心小岛上,让它们重归自然。

  长江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还选送丰都车前种子,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进行太空育种,这批“天选之种”的数千株幼苗于2024年3月和2025年3月两次回归野外。

  “珍稀植物回归自然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将持续监测研究,让它们逐步适应自然,繁衍生息。”黄桂云说。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欧青年对话会2025”在京举行

  • 山东东营:河海交汇的湿地之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