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给青年科技人才开更多“口子”
首页> 科普频道> 科普头条 > 正文

给青年科技人才开更多“口子”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2-03-10 09:5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为科技人员的“指挥棒”,人才评价制度建设一直备受关注。近些年,政府工作报告有关科技创新的金句迭出,今年提出的“潜心钻研,尽展其能”,连同2020年的“揭榜挂帅”和2021年的“十年磨一剑”,无不在努力助推科技人才评价制度改革。

  华北电力大学青年教师刘芳盼望这些“金句”尽快从纸面落实到身边。“揭榜挂帅”就是如此。刘芳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展示了一份科技部某专项项目的指南,她用红笔圈出“指南方向18-21是青年科学家项目”的段落说,以前资历浅、积累少的年轻人“想都不敢想”这种项目,现在专门为青年特设一类项目,“就像给青年人才开了一个口子”。

  在3月8日的“部长通道”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说:“青年是整个国家民族的未来,也是科技的未来。这也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如何让青年科技人才“潜心钻研,尽展其能”?在人才评价改革的破与立之间,刘芳们期待打开更多有利于年轻人向上生长的“口子”。

  亲历改革,一线感到“破五唯”有进展

  人才评价改革工作一直在路上。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赖明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科技人才评价制度不断完善,全国上下科技领域纷纷针对人才评价出台相应政策和实施办法、开展试点工作,积极推进破除“五唯”,给科技人员“减负松绑”等改革。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和刘芳都感受到,“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情况有所改善,特别是对于“定量”指标有所弱化。

  钟章队举例,原来“帽子”竞争非常激烈,有人没到50岁就戴了七八顶,改革后这种现象缓解了很多。

  刘芳说,以前职称评审对于论文数量有明确要求,现在没有数量的要求,比如她所在单位强调代表作和标志性成果,可以凭标志性成果申请破格晋升,有利于年轻人快速成长。

  对于和刘芳一样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来说,“揭榜挂帅”不仅是开了一个接触更多科技创新资源的“口子”,更像是打开大门将他们迎进了一个“英雄不问出处”的时代。

  刘芳说,中央、地方相关机构频频发出科研攻关项目“榜单”,虽然不少项目的技术指标要求比较高,但只要敢干、能干就可以申请,这相当于给了年轻人挑战“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的机会。

  此外,一些高校的选人、用人政策正在逐渐摒弃对学历、“帽子”等的盲目崇拜,政策越来越灵活。刘芳的一个朋友本科“出身”于非名校,但后期留学成就卓著,前不久回国被浙江大学录用,还获得了百万级的资金支持。刘芳听了非常兴奋,特地去查了浙大、华电等几所高校近年的录用人选,欣喜地发现“不问出身”并非个例。

  破立并举,科研人员呼唤“多元评价标准”

  在看到进展的同时,赖明坦言:“人才评价改革力度很大,但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包括他在内的多位受访者表示,“五唯”现象依然存在,各地各单位的落实情况参差不齐。

  赖明了解到,一些评价仍过于关注论文、专利、经费等定量指标,有专家称,我国承担并完成某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团队,不鼓励发论文、申请专利,鼓励专注解决实际问题,“却深感被评价体系抛弃”。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复生指出,在某项高校相关涉及面很广的重要评估项目中,还存在明确要求论文、奖项数量等诸多量化指标的情况。

  但是“不唯”不等于“不要”,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维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都认为,完全否定论文、学历和奖项等的含金量也不合理。

  潘复生说:“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的。重点在于新的标准要立起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部署‘双碳’工作时‘先立后破’的提法对破‘五唯’也很有指导性。”

  当前,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正在加快建立。多位受访者不约而同呼吁探索“多元评价标准”,纷纷建言献策,特别强调要注意“小同行评价”和“长周期评价”等问题。

  赖明提出,应该进一步减少与“帽子”等挂钩的资源配给,开展人才“分类评价”改革试点,采取差别化评价,引入市场评价、同行评议和社会评价,拓宽人才识别评价方式,推进企事业单位职称自主评审改革。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原副校长姜耀东建议,在人才评价中要“分层分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陈萌山建议,实行重大产出导向、重大任务牵引。钟章队则直白地说:“要让专业的人和专业的机构来评。”

  具体到分类评价问题,孙宝国认为,不同领域不同学科差别很大,要实事求是制定科学的分类标准,不能“一刀切”,小同行评价更精准。以基础研究型人员为例,姜耀东建议重点评价其“科学价值”,以解决重大科学问题为导向,长周期、分阶段实施小同行评价,同时增加国际同行评价。

  具体到评价周期问题,姜耀东认为,目前对科技人才评价一般是节点性评价,这种方式只能评价某一阶段的工作成果,无法纵向整合科技人才的历史评价数据,预测其发展潜力。

  刘芳观察到,科研人员愿意“十年磨一剑”,但许多人要先应对“三年一考核”的压力,不利于高水平研究成果的积累和产出。潘复生补充说,很多单位目前依然是“一年一考核”,不利于年轻人潜心钻研。

  对此,黄维建议突出中长期目标导向,适当延长新兴交叉学科人才、基础研究领域人才和青年人才的评价考核周期。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短期评价和长期评价相结合,避免评价考核过于频繁的倾向。

  精准激励,要给青年更多“奔头”和“实惠”

  谈到如何让青年人潜心发挥才干,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工首席工程专家许波认为,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要久久为功,要用好“评价、激励、培养”3项机制。他特别提出,在精准激励上要勇于推陈出新,持续深耕细作,让创新创业者在思想上受尊重、事业上有奔头、经济上得实惠。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科委主任张全说,从人才发展规律来看,青年科技工作者是前沿科学的主要“应战者”,应给予他们更多目标和机会。他介绍,十几年间,上海市投入大量资金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搭台,1万多人受到“扬帆计划”“启明星计划”等的资助。

  张全和许波都认为,青年人才必须在重大项目中经受历练方可成就一番事业。“十三五”期间,“许波创新工作室”重点围绕火箭总体技术“卡脖子”问题开展集中攻关,解决了国防科技领域数个技术难题,有人说,“加入‘许波创新工作室’,让才华尽数施展”。

  除了机会和平台,不少代表委员认为,应进一步为青年科技工作者制定看得见摸得着的激励措施。

  依照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航天三江科技委副主任、总设计师胡胜云的经验来看,“经费”和“薪酬”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过去一年,他所在的单位探索新机制——职称评定、薪酬分配向为单位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者倾斜,极大激发了科研人员干事创业的热情。而经费包干制,则赋予了科技团队更多的自主权,让大家得以全身心投入研制任务。

  张全还提出,青年科技人员的生活压力问题也值得关注,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要尽量帮他们解决子女上学、就医等实实在在的问题,使他们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地“尽展其能”。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茜 邱晨辉 张渺 来源:中国青年报

[ 责编:张蕃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邵永高铁全线首座连续梁成功合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什么是聚乳酸材料,在取代传统石化基塑料材料方面又有着怎样的优势?本期院士科普,让我们跟随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学思,一起走进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聚乳酸的奇妙世界。
2025-07-07 14:19
科技的力量正让农民从传统体力劳动者向掌控全局的智慧决策者转变。
2025-07-07 12:33
在未来数十年,熟练使用人工智能很可能成为大多数职业的必备技能,并深刻影响就业市场。作为经济土壤中的“超级肥料”,新技术既带来传统岗位的替代,更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直接创造新的岗位需求。
2025-07-07 09:12
抽水蓄能机组主要由发电电动机和水泵水轮机组成,利用山上山下两个水库进行水能和电能相互转换。
2025-07-07 09:11
回溯歼—10飞机研制历程,从立项、首飞到定型,历经数十载,“三滴油”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更加说明创新需要点滴用心、长期耕耘。
2025-07-07 09:10
从微小的夸克到浩瀚的宇宙,从生命的密码到自然的规律,科学这双“慧眼”不断重新定义着“可见”与“可知”的边界。从墓室中的真菌到实验室里的潜在新药,科学家用一套跨学科方法挖掘出这个隐藏在自然界的分子宝藏。
2025-07-07 09:08
在6日开幕的中国科协年会上,2025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正式发布。这凝聚科技界智慧的30项问题、难题“锁定”了哪些前沿领域的核心赛道?其遴选标准蕴含着怎样的科学智慧?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丛斌、邹冰松、王小云、陈坚四位院士。
2025-07-07 03:10
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2日在北京开幕。除收录标准的优势外,东壁全球科技文献数据平台还根据中国科技界与教育界的习惯,对所收录期刊进行了学科分类。
2025-07-04 09:55
超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人造材料,而具有热辐射性能的超材料可以把多余的热量“打包”传递到外界,热辐射超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零能耗辐射冷却、建筑节能降温、航天热控等诸多重要领域。
2025-07-04 09:53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骆清铭团队成功绘制出了小鼠三维脑区和立体定位图谱
2025-07-04 09:52
7月4日,神秘的水星将迎来东大距,这是今年第二次水星东大距,观测条件依然不错。
2025-07-04 09:51
科学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2025-07-04 09:50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成本低、效率高、易加工等优势备受关注,可应用于光伏发电、车载光伏、光伏建筑等领域。
2025-07-03 09:59
目前,对于10厘米以上大型空间碎片,航天器通常采用主动规避的策略,通过轨道调整,避开可能的碰撞路径。
2025-07-03 09:58
6月26日,中国民航局官网发布公告,提到为切实保障航空运行安全,自2025年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2025-07-03 09:56
药膳制作师既要懂烹饪,是餐厅的大厨,又要懂中医药理论知识,特别是能够作为食药物质的中药材。
2025-07-03 09:55
运动有助于健康和抗衰老。但究竟是什么让运动有这种奇效呢?我国研究团队历时6年,首次系统解析了人体对急性单次运动与长期规律运动的分子-细胞动态响应谱,揭示肾脏是运动效应的关键应答器官——其内源代谢物甜菜碱作为衰老延缓的核心分子信使,通过靶向抑制天然免疫枢纽激酶TBK1,协同阻遏炎症并缓解多器官衰老进程。
2025-07-03 05:20
近日,四川乐山一小伙感觉身体不适独自乘出租车前往医院就诊,途中开启“超强自救”模式:联系妈妈告知情况、打110报警求助、打120告知医院准备急救。如果长期处于焦虑引起的躯体化障碍状态,患者会反复出现头痛、心慌、呼吸急促、胃肠紊乱、肢体疼痛、睡眠问题等。
2025-07-02 10:06
使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时,不少人或许都遇到过类似问题:它们有时会捏造细节,甚至“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当“喂给”大模型的训练数据包含虚假信息时,它就会产生“幻觉”、给出错误答案。
2025-07-02 10:05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所属的国产C909客机平稳降落在蒙古国乌兰巴托成吉思汗国际机场,标志着国航首条C909国际航线正式开通。早8时许,这架C909客机从呼和浩特起飞,经过1个多小时飞行抵达乌兰巴托。
2025-07-02 10:0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