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神经经济学中的科学与经济行为
首页> 科普频道> 科普头条 > 正文

神经经济学中的科学与经济行为

来源:光明网2022-03-10 14:4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神经经济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研究的是人类进行选择、决策时的生理机制。神经经济学也是一门跨领域的研究,简单来说它是神经科学与经济学的交叉,详细来说它还融合了认知心理学、社会学、实验经济学、数理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与行为经济学等学科。

  那么人类的选择与决策受什么影响呢?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经提出过一个 “洞窟寓言”:如果一个人从小就被困在岩洞之中,双眼能看到的只有大千世界透过洞口投射进来的剪影,那么对于这个人而言,岩壁上“幻影”就是他认知中的“现实”。柏拉图的这个寓言其实与中国的“井底之蛙”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都点出了一个极其尖锐的问题: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受经验影响。

  从神经科学的角度看,眼睛本身便是一个把外部信息投射进大脑的窗口。视网膜通过视神经输入大脑的视觉信息,会在大脑皮层的层层表征和上行整合过程中不断抽象化。大脑中那些负责表征复杂抽象概念的高级神经元,并不需要依赖逐级指数扩增的海量基层神经元活动来激活。中层神经元的自发放电活动,以及逐层向下的反馈,早就将这个理论上的三角体变成了尖顶方柱状。看似蕴含了大量复杂信息的自然视觉输入,其实并不会引发初级视觉皮层神经元的大规模活动。

  而在认知更加抽象的概念化知识和社会文化时,大脑同样受已知事实的影响。美国著名的政论家、传播学者李普曼(Walter Lippmann)早在1922年出版的《公众舆论》(Public Opinion)一书中,就以超前神经科学发现至少半个世纪的敏锐眼光,提出了“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这一概念。简而言之,就像上文所言,大脑其实无法完整捕捉大千世界瞬息万变的所有信息,只能尽力抓住其中自认为最重要的少数信息,在脑中虚构出一个“拟态环境”。

神经经济学中的科学与经济行为

每个人眼中的世界可能都不一样|Pixabay

  简单来说,就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的身体虽然确实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中;但作为大脑意识活动的“我们”,却分别生活在个性化的“拟态环境”里。

  而在理性思维中,每一个决策,都应该先将不同的选项转换成一种“统一通货”,比如货币价值,然后通过对力所能及范围之内的各种行为后果(预期效用)进行量化比较,最终以总预期效用最大化为标准,从中选出一种进行执行。在一些基础的决策行为中,这种模式确实可以很好地运转。

  神经科学家也发现,当实验室中的猕猴被呈现不同类型的饮料时,负责高级决策功能的眶额叶皮层神经元,会在放电频率上出现与饮料种类直接关联的差异。也就是说,猴子通过神经元的频域编码,准确表征了理性思维模型强调的“预期效用”。

  然而当决策不再是“先夹哪道菜”这样的简单问题时,人类就开始在从宏观到微观的各层经济活动中,轮番上演起各式各样的“迷惑行为大赏”了。这些理性之外的“噪声”,随着经济学的不断深入发展,开始变得越来越难以忽略和容忍,逐渐成为经济学难以为经济实践提供更有效预测的罪魁祸首。

  于是乎,在上个世界80年代末,来自经济学、心理学以及神经科学的新一代学者们,开始走出自己的“拟态环境”,打破彼此间的隔阂壁垒,以更全面的交叉视角,审视人类在各种不确定性和压力环境下的决策行为变化。

  神经经济学与行为经济学就此诞生。神经经济学试图以科学的视角研究脑神经系统对经济行为的影响机制,为神经科学与传统的经济学都注入了新鲜血液。

神经经济学中的科学与经济行为

我们的决策会受情绪影响|Pixabay

  神经经济学以神经科学为基础,将情绪作为有限理性的拓展,引入到了经济模型中。对于人类而言,激活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我们对复杂环境的适应性。同样的,在经济学中引入“情绪”概念,也可以刺激新的经济决策模型的产生,修正微观经济学的一些基础理论,提高经济决策的准确度,降低未知变量为经济决策带来的风险。也就是说,神经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些令人迷惑的经济行为,突破了标准经济学中理性思维模型的束缚。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让神经经济学拥有了更多的样本数据,促进了神经经济学的发展。

  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各类“商家”好像越来越懂我们,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变得越来越便捷与令人愉快。例如,软件在设计时可以根据神经经济学中大脑的视觉注意偏好,修改APP的图标外观及其中各项按钮的位置;网上缴费时可以根据神经经济学中人类对“最小阻力路径”的偏爱,设计各类“默认套餐”;商品交易中可以根据神经经济学中人类对“当下”时间认知的非理性高权重,推出的各种“秒杀”活动。神经经济学与行为经济学的成果,已经无声无息地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神经经济学中的科学与经济行为

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推荐|Pixabay

  神经经济学研究所带来的这些挖掘内需的经济手段,在某种程度上令人望而生畏,但是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经济的主体始终是人”,神经经济学其实是在“让经济学更人性化”。不管是对人还是对经济学来说,只有认清人性中的非理性部分,科学面对其中的固有缺陷,才能打破人与人、人与经济之间的壁垒,通过交流和沟通,建立起更加客观、更加符合实际的认知,促进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格莱姆齐. 神经经济学[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2]胡俞. 神经经济学研究的最新进展[J]. 经济学动态, 2014(7):12.

  [3]马庆国. 认知神经科学,神经经济学与神经管理学[J]. 管理世界, 2006(10):11.

  [4]卿志琼. 情绪介入决策与有限理性的超越——神经经济学的视角[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38(2):7.

  作者:张雨晨

  编辑:韩越扬

神经经济学中的科学与经济行为

[ 责编:赵清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西康高铁正式启动全线铺轨

  • 第七届太和论坛在京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日前,位于浙江杭州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的核心设备正式启用。
2025-10-11 09:44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国际合作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发表论文指出,海洋硫酸盐浓度的变化能够改变甲烷的消耗方式。
2025-10-11 09:43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小说《诗云》中曾描写过“微型白洞”,让很多人浮想联翩。有趣的是,白洞和黑洞在数学上是同一个“解”——它们的质量、角动量、电荷都相同,唯一的区别是时间反了过来。
2025-10-11 09:40
“金钉子”是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所形成的地层的“锚点”,用来划分全球地质年代界线。
2025-10-11 09:38
植物生长不仅依赖阳光雨露,更与土壤中“看不见的世界”密不可分——这里生活着大量微生物,它们附着在根系上,帮助植物吸收养分、抵抗逆境。
2025-10-11 09:32
5年来,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2025-10-10 10:16
在人工智能(AI)与神经科学的强强联合下,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与艾伦研究所团队联合开发出一种名为CellTransformer的AI模型,助力绘制出目前最精细的小鼠脑图,共包含1300个脑区及亚区。
2025-10-10 10:13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结合模拟计算与机器学习,研制出一种新型3D打印铝合金,不仅耐高温,强度更是传统铸造铝合金的5倍,且比未经机器学习辅助设计的合金强度高出50%。
2025-10-10 10:10
连日来,北方气温骤降,不少秋冬季独有的养生方式和健康说法随之而来,有些操作或说法听起来科学健康,但权威专家表示,如果开展不当反而会带来健康风险。
2025-10-10 10:07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8日印发通知,对有效应对部分地区连阴雨天气影响、进一步做好秋粮产后服务和收购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2025-10-10 09:55
甲烷的“寿命”与浓度变化的规律性,指向一个结论:火星上必然存在持续产甲烷的源头,且其“产量”会随季节变化。蛇纹石化反应虽能解释甲烷的持续存在,却无法说明其浓度的季节性动态变化,难以单独作为火星甲烷的主要来源。
2025-10-09 10:18
国庆假期,中国科技馆推出“双节共欢聚,科技乐翻天”系列主题科普活动、华夏科技学堂国庆特别活动、特效影院VR大空间沉浸体验、人工智能互动应用,与新开放的海洋展厅一起,为观众打造一场科普盛宴。
2025-10-09 10:17
对采集的891份浮选样品进行分析与鉴定,共获得约3.2万粒炭化植物遗存,发现的农作物种类有粟、黍、水稻、大豆与小豆。研究团队对东亚地区140余处考古遗址出土的小豆遗存进行比较,发现黄河流域、日本与韩国的小豆在不同阶段表现出差异明显的演化轨迹。
2025-10-09 10:16
”  一次和邻村牧民闲聊时,王海强得知有人靠卖草捆赚钱,心思顿时活络起来。据统计,今年科右前旗像王海强、宝音这样以卖草为主的牧民有150余户,草产品销售总额预计突破2000万元。
2025-10-09 10:15
10月8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公布现场,屏幕显示奖项得主头像和姓名。据诺奖官网介绍,北川进1951年出生于日本,为日本京都大学教授;理查德·罗布森1937年出生于英国,为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奥马尔·M·亚吉1965年出生于约旦,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2025-10-09 10:11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