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如何得到一流的知识服务
首页> 科普频道> 图文 > 正文

如何得到一流的知识服务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2-03-14 09:2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刘益东

  当今社会是知识社会、学习型社会,知识服务非常普遍,“智库热”更是凸显了知识服务的重要性。但不得不承认的一个现实是,当前一流的知识服务依然很匮乏。

  实际上,一流知识服务与二三流的知识服务的效果迥异,其差距不是95分与70分、60分的差距,而是方向上、层次上的差距,是有解和无解、想得到与想不到的差距。一流知识服务给予的是新方向、新蓝海、新机会,能够让用户转危为安、出奇制胜,而二三流的知识服务则平淡无奇,甚至会导致决策失误,造成巨大浪费和危害。

  要知道,一流知识服务未必来自知名的研究机构和智库,因为是否一流取决于项目主持人,而非机构。比如,要想得到精彩的奥运会开幕式,应对接张艺谋,而非对接某个知名电影制片厂。只有一流学者作为主持人亲自研究并主笔,才能提供一流的知识服务。盲目推崇知名机构可能使决策者等知识用户误判误事、错失良机、损失巨大。

  因此,要获得一流的知识服务,其核心是构建高效合理的选才用才机制,选出一流人才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那么,问题就转化为如何认定谁是一流人才?

  首先,依据人才帽子、顶刊论文显然不行,否则就不需要破“五唯”了。正如诺贝尔奖得主本庶佑所说,“一流的工作往往推翻了定论,评审员会给你提很多负面的意见”。依据头衔官衔就更不准确了,有能力做出原始创新与擅长担任学界行政职务是两码事。

  学界权威大奖获得者一定是一流学者吗?笔者认为是,但据此认定仍有四点不足:获奖时间延迟,成果面世后几年、十几年或更长时间才能获奖;权威大奖覆盖面窄,不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没有设置权威大奖;国内学者的原创成果不容易被国际承认,尤其文科及智库领域;获奖者被国外争相聘请,很难得到他们的知识服务。

  为此,笔者提出开放评价法及其简明版“互联网+代表作”评价法、“两次聚集、以尖识才”等予以解决。简单地说,就是用标志性成果与学术招牌识别一流学者。科技史和科研特点都表明,水平越高的学者,越能用一项标志性代表作反映其水平并作为自己的学术招牌,诺贝尔奖、图灵奖等权威大奖奖励的都是一项成果。“尖”就是突破性成果。一流学者的学术招牌主要来自原创突破、系统精深、奇艺绝学,如高锟之于光纤通信、戈革之于波尔研究、李学勤之于古文字通才。学术招牌可大可小,半成名、未成名的一流学者也有十年磨一剑的标志性成果,特征鲜明,独树一帜。

  为突出时效性与核心特征,笔者提出用“前沿学者”来界定当下的一流学者:前沿学者是因当下做出原创突破而在国际学术前沿占有一席之地的学者,原创突破包括得到公认(获权威学术大奖等)和规范确认两种。采用“互联网+代表作”评价法,具体包括四方面内容:前沿学者的代表作就是突破性成果;在网上规范展示突破性成果的突破点四要素(突破什么、怎么突破、突破的创见和突破的前景),并用一句话概括其核心贡献;对同行提出的异议进行把关确认;将突破点录入“主题—前沿”数据库,确立突破者的前沿地位。

  最近教育部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名单含高校147所,建设学科约500个(包括北大清华自主确定),全国至少需要500位前沿学者作为学术带头人。学术带头人是学科建设的决定性因素,如其没有做出原创突破以引领学科发展,则中材大用的结果是难以建成一流学科,甚至经费投入越多内卷越严重。盘点十年磨一剑的原创突破成果,让大材小用的前沿学者脱颖而出,则能提升我国的科研实力、智库实力和学科实力。

  为在认知保障和组织保障之下,确保政府等知识用户得到世界一流的知识服务,笔者提出四点建议。首先,建立“前沿学者主题数据库”。用“互联网+代表作”法评出前沿学者,录入数据库,这样一来甄选学术带头人、项目负责人有“库”可依。其次,建立云智库平台。高端智库有两种——实体组织和以前沿学者工作室为节点的网络组织,前者如超算中心,后者如云计算网络,二者并重,不可偏废。再次,建立一流学科平台或园区,孵化或强化一流学科。由大学城、大学联盟、创新型城市或一所大学为主建设,确立以原创突破论英雄的一流人才新标准与以原创突破论引领的一流学科新标准。最后,做懂行而挑剔的知识用户。要求咨询报告、研究报告附上主持人主笔人简介,二者共同确保质量,了解其相应的研究积累和学界反馈及其是否为前沿学者,可杜绝以次充好。

  (作者系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报》 (2022-03-14 第3版 综合)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国庆中秋假期国内出游8.88亿人次

  • 节后生产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5年来,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2025-10-10 10:16
在人工智能(AI)与神经科学的强强联合下,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与艾伦研究所团队联合开发出一种名为CellTransformer的AI模型,助力绘制出目前最精细的小鼠脑图,共包含1300个脑区及亚区。
2025-10-10 10:13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结合模拟计算与机器学习,研制出一种新型3D打印铝合金,不仅耐高温,强度更是传统铸造铝合金的5倍,且比未经机器学习辅助设计的合金强度高出50%。
2025-10-10 10:10
连日来,北方气温骤降,不少秋冬季独有的养生方式和健康说法随之而来,有些操作或说法听起来科学健康,但权威专家表示,如果开展不当反而会带来健康风险。
2025-10-10 10:07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8日印发通知,对有效应对部分地区连阴雨天气影响、进一步做好秋粮产后服务和收购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2025-10-10 09:55
甲烷的“寿命”与浓度变化的规律性,指向一个结论:火星上必然存在持续产甲烷的源头,且其“产量”会随季节变化。蛇纹石化反应虽能解释甲烷的持续存在,却无法说明其浓度的季节性动态变化,难以单独作为火星甲烷的主要来源。
2025-10-09 10:18
国庆假期,中国科技馆推出“双节共欢聚,科技乐翻天”系列主题科普活动、华夏科技学堂国庆特别活动、特效影院VR大空间沉浸体验、人工智能互动应用,与新开放的海洋展厅一起,为观众打造一场科普盛宴。
2025-10-09 10:17
对采集的891份浮选样品进行分析与鉴定,共获得约3.2万粒炭化植物遗存,发现的农作物种类有粟、黍、水稻、大豆与小豆。研究团队对东亚地区140余处考古遗址出土的小豆遗存进行比较,发现黄河流域、日本与韩国的小豆在不同阶段表现出差异明显的演化轨迹。
2025-10-09 10:16
”  一次和邻村牧民闲聊时,王海强得知有人靠卖草捆赚钱,心思顿时活络起来。据统计,今年科右前旗像王海强、宝音这样以卖草为主的牧民有150余户,草产品销售总额预计突破2000万元。
2025-10-09 10:15
10月8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公布现场,屏幕显示奖项得主头像和姓名。据诺奖官网介绍,北川进1951年出生于日本,为日本京都大学教授;理查德·罗布森1937年出生于英国,为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奥马尔·M·亚吉1965年出生于约旦,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2025-10-09 10:11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29日在广州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一群一策”原则,持续推进科学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5-09-30 04:05
成功攻克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难以兼顾的核心技术难题
2025-09-30 02:50
当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里突飞猛进时,科幻创作需要正视专业壁垒与认知鸿沟,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跨越鸿沟。
2025-09-30 02:50
健全大联合、广协同、全覆盖、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科普体系,全面构筑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
2025-09-30 02:5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