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陆佑楣:投身三峡这片热土,是光荣更是责任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图文 > 正文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陆佑楣:投身三峡这片热土,是光荣更是责任

来源:光明网2022-04-01 10:44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

  光明日报记者 张蕾

  “不论道路多曲折,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带领中国人民走上正确的道路,奔向富强的前景——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坚定信念。”

  ——陆佑楣

  到过三峡大坝现场的人,莫不为其场面之壮观、工程之浩大感到震撼。而当你看到这位身材瘦弱、衣着朴素、态度谦和的长者,一定很难相信,他就是鏖战十年、建设三峡工程的领军人物——陆佑楣。

  熟悉陆佑楣的人都说,陆佑楣之所以能从普通工程师成长为指挥“千军万马”的领军人物,除了自身的聪颖和勤奋外,更靠务实的作风和谦逊的人品。兼任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副组长后,他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与众多专家合作,为推动三峡工程不辞辛劳、呕心沥血,最终以科学的数据结论使不少专家打消顾虑,在论证报告上郑重签名。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陆佑楣:投身三峡这片热土,是光荣更是责任

陆佑楣、陈厚群:三峡工程讨论经年回访

  不过,陆佑楣却将自己定义为一名工程师,“搞了一辈子工程,有幸参加了祖国最大的几个水电站建设,经历了祖国水电事业的黄金时期”。

  1934年1月,陆佑楣出生于上海法租界。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陆佑楣11岁时。“国民党把上海管理得一塌糊涂,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的面貌才得以改观,社会上一些乌七八糟的东西被清理干净,人们的思想转变很快,相信中国共产党会领导人民走上光明的道路。”陆佑楣回忆。

  1956年,陆佑楣从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毕业,正赶上国家在西部兴建水电站,他被分配到黄河刘家峡水电工程局,参与刘家峡水电站的建设。“年轻时心野得很,一心想去西部有大江大河的地方施展身手,拿来地图一看,甘肃还在中国的中部——其实自己还想走得更远,再艰苦的地方也不怕。”陆佑楣笑言。

  作为中国首座百万千瓦级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需要完全自主设计与建造。位于市区的兰州筹备处距离工地还有70多公里,摆在建设者面前的首要任务是修通公路。陆佑楣学的是水力发电,可在实际工作中他什么都干,测量、选线、施工……“铺盖卷和锅碗瓢盆就放在架子车上,道路修到哪儿人就住到哪儿,就这样白手起家,但大家情绪高涨,不喊累也不叫苦。”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陆佑楣:投身三峡这片热土,是光荣更是责任

陆佑楣院士出席中国大坝协会2012年学术年会暨第一届理事会第六次会议

  虽然受到 “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的干扰,刘家峡水电站经历了停工、复工的波折,但是首台机组还是于1969年3月投入运行。次年,陆佑楣受命赴陕西支援“三线”建设,这一去,又是十余年。1983年初,陆佑楣去四川雅砻江二滩水电站参加设计审查会,刚到就接到通知:即刻赴青海组织龙羊峡水电站建设。两年后,在外“东征西战”了近30年的陆佑楣才回到水利电力部,时任部长的钱正英告诉他:“调你来搞三峡工程,负责水利发电部分。”

  1993年9月,陆佑楣被国务院任命为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 总经理——那一年,他59岁,换作别人,正该准备退休颐养天年。陆佑楣认为,党和人民将修建跨世纪宏伟工程的重任交给自己,是光荣更是责任,自己所能做的,就是投身三峡这片热土。

  1997年11月8日,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实施大江截流。当3颗红色信号弹腾空跃起,“龙口”传来现场指挥报告喜讯的声音时,陆佑楣不禁心潮起伏、热泪盈眶。来不及庆祝眼下的胜利,他又马不停蹄地带领2万多三峡建设者,经过5年艰苦卓绝的奋战,创造出再次截流、船闸通航和机组发电的辉煌业绩。

  回首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陆佑楣感慨万分:“三峡工程的决策经历了比较长的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工程的复杂性,决定把决策报告方案提交到全国人大表决,充分发挥科学、民主的作用,这是一种自信的表现。因此,不论道路多曲折,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带领中国人民走上正确的道路,奔向富强的前景——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坚定信念。”

  院士小传:

  陆佑楣(1934— ),水利水电工程专家。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总经理、中国大坝委员会主席等职务。长期从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技术和管理工作,先后参与、组织了刘家峡、盐锅峡、石泉、安康、龙羊峡等水电工程的建设;主持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研究和决策了一系列重大工程技术和管理问题。曾获“能源功勋·终身成就人物”奖、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工程成就奖等奖项。195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吴天一:把根扎在青藏高原

扫码进入《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专题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湖南炉慈高速公路建设进入收尾阶段

  • 山东港口青岛港外贸航线数量持续增加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张伟团队联合德国、美国等国科研人员,首创室温催化转化技术,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2025-08-20 09:47
南京大学研究团队与国际合作者在82光年外的唧筒座天区发现了一个极其罕见的两级四星系统,这是相互环绕的一对超冷褐矮星与一对年轻红矮星。
2025-08-20 09:44
走过70多年,沈阳机床矢志攻关高端机床,其突围历程给人不少启示。
2025-08-20 09:39
2016年,四处“求医问药”的马朝东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手中接过“药方”——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带病滁菊植株进行离体脱毒与再生。
2025-08-20 09:34
西湖大学工学院姜汉卿实验室研发的新一代软体机器人,首次让昆虫尺度的软体机器人在复杂户外环境中实现完全自主运动。
2025-08-20 09:32
科学家成功合成了一种新型全碳分子——环[48]碳(C48)。
2025-08-19 09:46
青岛科技大学教授刘凯团队开发出首个N型热电弹性体,即“热电橡胶”,为柔性电子学和可穿戴设备的能源采集技术提供了新方案。
2025-08-19 09:44
作为全球最具危害性的恶性入侵杂草之一,薇甘菊以惊人的繁殖速度和强大的环境适应性,严重破坏了亚洲、太平洋地区及中国华南地区的生态。
2025-08-19 09:43
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产销量、充电桩数量均居世界第一。
2025-08-19 09:41
记者从国家数据局获悉:中文数据在国内大模型的训练性能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5-08-19 09:35
大约4亿年前,脊椎动物的活动范围仅限于海洋,鱼类尚未进化出适应陆地行走的四肢。”  2016年,Szrek和同事曾报告在圣十字山脉发现类似化石,他们认为这些痕迹属于一种正在捕食的古代肺鱼。
2025-08-18 10:28
8月15日,在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期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主席王金南代表学术界发布了“生态文明领域20项重大科技成果”。海上风电安全高效开发成套技术和装备及产业化应用于我国70%以上海上风电项目,大力推动我国海上风电技术和产业从“跟跑”到“领跑”。
2025-08-18 10:28
研究人员指出,决定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重要因素,是电池的正负极能够容纳多少锂离子,目前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不高的主要症结就在于此。“这足以证明离域电解液显著提升了电池性能,特别是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方面的优越性。
2025-08-18 10:26
一张植被图可以反映一个地区植物群落的状况,是做好保护和发展工作的一个基础。3.7万多个野外调查样点支撑的新图,为青藏高原变暖、变湿的趋势提供植被地理学证据,进一步夯实了保护和发展的根基。
2025-08-18 10:25
从“暴雨引发山体滑坡”的伪造视频到“核电站泄漏”的AI生成新闻稿,“AI谣言”表现形式多样,让不少群众一度信以为真。某科技论坛上,一名网友上传教程:用开源AI模型,输入“生成一张某市发生恐袭的图片”,30秒即可获得以假乱真的画面。
2025-08-18 10:24
脂肪肝、血压偏高、空腹血糖异常……一些以往更多与中老年相关的健康问题,正悄然在不少年轻人身上显现。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方面,我们开发了DeepDR系统,利用人工智能助力基层医生解读眼底片子。
2025-08-15 09:54
现有的抗病毒药物只对特定病毒有效,因此,拥有一种作用广泛的治疗方法将极具价值。对于耐药性问题,Bogunovic认为,只要这种抗病毒药物包含一系列针对病毒不同生命周期的干扰素触发蛋白,病毒就不太可能对其产生耐药性。
2025-08-15 09:53
经过多年持续攻坚,数字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据测算,2024年,上市数据企业平均研发投入较“十三五”末增长79%,产业链创新活力持续增强。
2025-08-15 09:45
我国又一个超千亿立方米的大型深层整装页岩气田诞生。
2025-08-15 09:42
随着电动交通、低空经济、消费电子、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迅速发展,人们对高能量、长续航可充放电池的需求日益迫切。
2025-08-15 09:4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