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孙晋良:“把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最大的责任”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图文 > 正文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孙晋良:“把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最大的责任”

来源:光明网2022-04-05 08:00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  

  光明日报记者 杨舒

  “一个人的成长,除了要有事业心、进取心、创造心,还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孙晋良

  成长于新中国的红旗下,“从未喝过洋墨水”,有着近50年党龄的孙晋良,时常在谈笑间形容自己是一位纯粹的“中国制造”。

  近50年来,孙晋良在国外重重技术封锁中敢拼敢闯、“白手起家”,率领团队从无到有、从有变强,研发了一系列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事业等重大项目的特种材料,填补多项国内空白。

  1975年,由于研制新一代战略武器的需要,国家开展了重大国防工程配套项目——研制耐高温耐烧蚀碳/碳复合材料,这是主要应用于固体火箭发动机喷管的关键材料。彼时,正在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工作、不到30岁的孙晋良刚刚入党,接受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孙晋良:“把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最大的责任”

孙晋良院士(左四)团队在实验室合影

  面对我国碳纤维技术发展刚起步,国外技术严格保密、资料有限的情况,科研“新兵”孙晋良想方设法从织物入手提取关键纤维原材料,合成了制备碳/碳复合材料的专用树脂,进而开始逐步攻克材料致密、材料开裂等技术难关。

  反反复复,孙晋良带领团队做了数不清多少次实验。对团队而言,几乎每解决一个技术关键都要经历一段艰辛的过程,这是对体力和毅力的双重考验。为了得到翔实可信的实验数据,团队常在实验车间连续观察记录24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在研制的关键期,孙晋良因在实验中接触到某种化学品引发了皮肤过敏,浑身痛痒,脸部严重水肿,医生劝他“暂时离开实验室”,但他硬是咬牙挺了过来。

  天下无易事,有恒者得之。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研究,孙晋良带领团队发明了纤维网层叠接力式针刺工艺,制成了新型预制体-预氧化纤维整体毡增强骨架,进而研发了相应的复合工艺和装备,成功研制出碳/碳复合材料,配套应用于我国国防军工重点型号,极大提升了国防实力,并为我国航天工业用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带来了革命性的发展,满足了当时航天和国防工业的急需。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孙晋良:“把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最大的责任”

2019年5月,孙晋良院士主持上海市科协第十七届学术年会

  所有材料全部国产化、所有复合工艺与技术自主研发、所有的装备自主设计,孙晋良团队的成果从原材料、工艺装备、控制系统、研制产品到研发人员全部“国产”,不惧国外技术封锁和垄断,真正做到了让“中国制造”自主可控!

  孙晋良经常和大家说:“在大型科研攻关领域,单打独斗或许能行一时,但绝对不可能行千里。要有团队精神,要互相合作、取长补短。”他还经常和年轻的科研工作者谈心,希望年轻人活跃自己的科学思想、勇于探索,把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最大的责任。

  这样的氛围中,团队朝气蓬勃,先后获得“上海市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一批青年教师能勇挑重担,逐渐成为冉冉升起的科技新星。

  2018年,某型号任务突然启动,被列入国防科工局保供任务。在原有设备能力有限、新的军品研制线调试遇到重重困难的情况下,72岁的孙晋良依然带头冲在前面。团队加班加点、全年无休,按时满足了型号急需,保障了型号任务。

  在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和神舟十一号、天宫一号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等任务中,孙晋良带领团队完成了相关关键材料的研制配套任务,受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高度赞扬。

  一颗赤子之心,一腔爱国之情,一股拼搏之力,孙晋良为祖国的航天航空及国防事业默默奉献和奋斗。“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持续奋斗。” 这是他坚守初心的认知。

  院士小传:

  孙晋良(1946.1— ),产业用纺织材料及复合材料专家。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碳/碳复合材料、特种纤维及特种纺织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的碳/碳复合材料喉衬及增强骨架材料为国防军工重点型号及航天工业用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导电性合成纤维、复合材料成型用辅料——吸胶透气材料等在劳动防护、航空、航天等领域均得到应用。获得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97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吴天一:把根扎在青藏高原

扫码进入《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专题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子午工程二期通过国家验收

  • 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通过国家验收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能源局20日发布的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4.0亿千瓦,同比增长14.5%。
2025-03-21 03:40
今年前两个月,我国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6%和9.1%,有力支撑工业经济实现稳步向新向好发展。
2025-03-21 03:40
2024年12月16日,中国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3-21 10:12
一颗青梅、一杯酸奶、一碟陈醋、一缸酸菜……中国人的餐桌上,常能看到酸味的身影。夏季气候炎热,人体出汗较多、胃口可能变差,适量食用酸味食物可以起到开胃、收敛止汗的作用。
2025-03-21 10:11
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的一项开创性研究首次直接观察到了DNA开始解旋的瞬间,揭示了使细胞能够准确复制其遗传物质的基本机制。
2025-03-21 10:09
根据新一期《自然》杂志发表的气候科学研究,2023/24年海洋表面温度的大幅上升虽然是异常现象,但用气候模型预测时并不全然意外。
2025-03-21 10:07
液体粉笔的研发让师生免受粉尘之扰,如今湖北应城市黄滩镇刘垸村粉笔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村民眼中的夕阳产业焕发新生。实践证明,深耕技术创新,用好技术赋能,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还能提高产品品质和性能,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2025-03-20 09:54
今年春节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研究员黄家兴就跨越3000多公里,从北京来到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开启新一年的追花之旅。跟着帮扶团队,蜂农李光强学到了真本事:以前有蜜就割,蜜蜂饿肚子出逃;现在留蜜补蜜,提高采蜜效率。
2025-03-20 09:53
对人性温度的感知,对多元价值的判断,对公共利益的坚守,这些人类独有的认知维度,是AI无法替代的核心价值。
2025-03-20 09:52
从燧人氏钻木取火,到墨子提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朴素理论,再到牛顿用棱镜分解白光揭示光谱的奥秘,光始终是科学与技术演进的见证者。进入21世纪,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迎来了全新维度——光经济。
2025-03-20 09:49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在国家卫生健康委19日举行的“时令节气与健康”发布会上,专家提醒,春分时节,昼夜平分,公众要注重规律起居、保证睡眠、均衡寒热饮食、适时添减衣物。
2025-03-20 09:40
近日,国内首款碳-14核电池原型机“烛龙一号”发布,这标志着中国在核能技术领域与微型核电池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025-03-19 10:24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日公布2024年全球知识产权申报统计数据。中国申请量为70160件,同比增长0.9%,仍是申请量最大的来源国。
2025-03-19 10:20
先优化人员分工,过去按天计工时,改为了以量计价,鼓励村民优化流程,提高效率,用人成本降低了20%。
2025-03-19 10:19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
2025-03-19 10:15
首次揭示了植物新型广谱抗病天然产物——芥酸酰胺及其抗病机制和化学防御策略,对于开发新型绿色无害农药、减少细菌病害、保证植物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025-03-19 10:14
包括加快人工智能(AI)大模型迭代升级、推出AI应用新产品、加快开源步伐等,进一步竞速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赛道,优化人工智能落地应用体验。
2025-03-18 09:13
上海、浙江、广东、四川等地中小学也在积极开发人工智能教育资源、构建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并已取得一定成效。
2025-03-18 09:13
日前,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及合作者在重离子治癌微观机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3-18 01:55
日前,记者从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该保护区与湖北博得生态中心科研团队在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时发现一个蜘蛛新种——官山伪遁蛛。
2025-03-18 01: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