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每年的3月23日被定为“世界气象日”,是为了纪念世界气象组织(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WMO)的成立和《世界气象组织公约》生效日而设立的。自1961年开始,每年都由世界气象组织选定一个主题,各国气象工作者都会围绕这个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和纪念活动。
今年恰逢世界气象组织成立150周年之际,将“天气气候水 代代向未来”作为世界气象日的主题,一方面是引领:引领人们关注天气、气候、水;另一方面,是警示,警示人们:天气、气候、水,这些与我们每一代的生活都息息相关。
(图片来源于WMO网站)
天气气候与水密不可分
天气是指短时期内发生的大气现象,如风、雨、雪、雷电、冰雹、沙尘等等。人类生活在大气层中,阴晴冷暖、风霜雨雪无不影响着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气候是较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如温度、湿度、降水、风等)以及天气现象的统计结果,是天气较长时间内的平均状况,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影响人们生活的各行各业。
水是生命之源,其对人类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水虽是地球上最丰富的资源,覆盖地球表面约71%的面积;然而,人类现有条件下能利用的淡水资源却极其有限,仅占全球水资源的0.003%。淡水的主要来源是河流湖泊中的水、高山积雪、冰川以及地下水等。
天气、气候与水,相伴、相依,密不可分,共同铸就了人类繁衍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天气过程中的降雨能够直接影响到河流水位、地表径流以及地下水等,进而极大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像2021年7月,河南郑州遭遇的罕见特大暴雨;气候作为天气较长时间的平均状况,一方面直接决定了水资源的区域分布,另一方面,气候变化也影响了水文变化,在时空上重新分配了水资源。如2022年夏天,南方汛期反枯,持续大范围的高温干旱,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气候变暖引发的危机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气候总是在不断变化。近百年来,人类活动更是极大的影响和加剧了气候变化的进程。全球变暖加剧正威胁着我们这颗蔚蓝的星球,目前,温室气体浓度、地表温度、冰川融化、海平面高度等都处于历史高位。
随着全球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已经成为新的常态,这意味着高温、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可能频繁发生,以前的“小概率”事件将变得不再“罕见”。全球变暖,气温日益升高,引发水循环加强,干、湿的区域分化更加明显,干旱多的地方更加干旱,降水多的地方降水更多;使湿润季节更湿、强降水事件更强。
低碳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在生态文明社会的今天,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关注天气、气候和水,关注气候安全和水资源安全,与其和谐共处。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发展,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这是人类对于子孙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
应对气候变化,国家已经在积极行动,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双碳”目标: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政策和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2021年,全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同比下降了3.8%, 比2005年下降了50.3%。2023年3月20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第6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委员会主席李会晟表示,“感谢中国所做的巨大贡献:中国专家和中国政府代表,为《综合报告》的高质量编制和定稿,作出了巨大的积极贡献。”
应对气候变化,气象人砥砺前行,遵循《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要求,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全方位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在气候变化监测和影响评估、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发挥先导性作用,不断提升应对气候变化和服务国家战略的科技支撑能力,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国际治理,助力我国“双碳”目标实现。
地球是我们每个人的家园,应对气候变化,人人都要做好“碳答卷”:节约用水、节约能源、低碳生活,共同呵护天气、气候和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共同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
参考资料:中国气象局2023世界气象日主题活动宣传手册、生态环境部、央视新闻
作者:王恩眷,系中国气象局华风气象传媒集团高级工程师
编辑:肖春芳 蔡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