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世界气象日|天气气候水 代代向未来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图文 > 正文

世界气象日|天气气候水 代代向未来

来源:蝌蚪五线谱2023-03-23 14:16

  每年的3月23日被定为“世界气象日”,是为了纪念世界气象组织(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WMO)的成立和《世界气象组织公约》生效日而设立的。自1961年开始,每年都由世界气象组织选定一个主题,各国气象工作者都会围绕这个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和纪念活动。

  今年恰逢世界气象组织成立150周年之际,将“天气气候水 代代向未来”作为世界气象日的主题,一方面是引领:引领人们关注天气、气候、水;另一方面,是警示,警示人们:天气、气候、水,这些与我们每一代的生活都息息相关。

世界气象日|天气气候水 代代向未来

  (图片来源于WMO网站)

  天气气候与水密不可分

  天气是指短时期内发生的大气现象,如风、雨、雪、雷电、冰雹、沙尘等等。人类生活在大气层中,阴晴冷暖、风霜雨雪无不影响着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气候是较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如温度、湿度、降水、风等)以及天气现象的统计结果,是天气较长时间内的平均状况,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影响人们生活的各行各业。

  水是生命之源,其对人类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水虽是地球上最丰富的资源,覆盖地球表面约71%的面积;然而,人类现有条件下能利用的淡水资源却极其有限,仅占全球水资源的0.003%。淡水的主要来源是河流湖泊中的水、高山积雪、冰川以及地下水等。

  天气、气候与水,相伴、相依,密不可分,共同铸就了人类繁衍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天气过程中的降雨能够直接影响到河流水位、地表径流以及地下水等,进而极大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像2021年7月,河南郑州遭遇的罕见特大暴雨;气候作为天气较长时间的平均状况,一方面直接决定了水资源的区域分布,另一方面,气候变化也影响了水文变化,在时空上重新分配了水资源。如2022年夏天,南方汛期反枯,持续大范围的高温干旱,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气候变暖引发的危机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气候总是在不断变化。近百年来,人类活动更是极大的影响和加剧了气候变化的进程。全球变暖加剧正威胁着我们这颗蔚蓝的星球,目前,温室气体浓度、地表温度、冰川融化、海平面高度等都处于历史高位。

  随着全球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已经成为新的常态,这意味着高温、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可能频繁发生,以前的“小概率”事件将变得不再“罕见”。全球变暖,气温日益升高,引发水循环加强,干、湿的区域分化更加明显,干旱多的地方更加干旱,降水多的地方降水更多;使湿润季节更湿、强降水事件更强。

  低碳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在生态文明社会的今天,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关注天气、气候和水,关注气候安全和水资源安全,与其和谐共处。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发展,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这是人类对于子孙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

  应对气候变化,国家已经在积极行动,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双碳”目标: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政策和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2021年,全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同比下降了3.8%, 比2005年下降了50.3%。2023年3月20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第6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委员会主席李会晟表示,“感谢中国所做的巨大贡献:中国专家和中国政府代表,为《综合报告》的高质量编制和定稿,作出了巨大的积极贡献。”

  应对气候变化,气象人砥砺前行,遵循《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要求,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全方位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在气候变化监测和影响评估、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发挥先导性作用,不断提升应对气候变化和服务国家战略的科技支撑能力,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国际治理,助力我国“双碳”目标实现。

  地球是我们每个人的家园,应对气候变化,人人都要做好“碳答卷”:节约用水、节约能源、低碳生活,共同呵护天气、气候和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共同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

  参考资料:中国气象局2023世界气象日主题活动宣传手册、生态环境部、央视新闻

  作者:王恩眷,系中国气象局华风气象传媒集团高级工程师

  编辑:肖春芳 蔡琳

[ 责编:涂子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年首次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

  • 京哈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盘锦段主线贯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智慧光源大脑”是国内首个同步辐射人工智能数据解析平台,能够更高效地处理同步辐射实验产生的海量复杂数据。
2025-06-24 09:43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实施半年,近日,有媒体采访多位科研人员,梳理新科普法落实效果。受访的多位科研人员表示,新科普法为科研人员开展科普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2025-06-24 04:50
6月初,依托东南大学共建的南京紫金山实验室发布全球首个6G广域低空覆盖的无蜂窝通智感融合外场试验网,赋能低空经济、数字能源、智能制造等应用场景,有望催生千亿级产业链,助力南京打造“6G之城”。这是东南大学勇挑硬核科技创新大梁,支撑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动缩影。
2025-06-24 05:00
从国铁集团获悉,近期,沪昆高铁杭州东至长沙南段(以下简称“沪昆高铁杭长段”)安全标准示范线建设拉通试验圆满成功,复兴号动车组列车最高试验时速达385公里,各项设备指标表现良好。
2025-06-24 05:00
构建新农科人才“四新”培育目标体系。
2025-06-24 03:45
专家建议,预防糖尿病足,糖尿病患者每日需用38℃以下温水泡脚,擦干后检查趾间有无破损,穿透气棉 袜与宽松鞋,并每年至少做一次足部血管神经专项检查。基因疗法主要是通过刺激血管生成来改善近端肢体的血液流入,从而改善单个血管小体中的血液再分。
2025-06-24 09:31
既能上天飞行,也能踏海遨游,我国完全自主研制的AG600“鲲龙”飞机,正是这样的“跨界”航空装备。近期,“鲲龙”喜讯频传——4月20日,获颁中国民航局型号合格证;5月6日,批产首架机总装下线;5月18日,顺利完成生产试飞;6月11日,获颁中国民航局生产许可证。
2025-06-23 09:32
记者从展会上感受到,过去几年氢燃料汽车的发展倒逼氢能产业的发展,而今,氢能的应用从燃料电池车的单一赛道向其他行业辐射。丰田智能电动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丰田中国氢能事业总部领域长真锅晃太表示,中国实现2035年百万辆燃料电池汽车规模的目标面临挑战。
2025-06-23 09:31
近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血液病医学部高晓宁教授团队和周杰教授团队合作,在国际著名期刊《Oncogene》发表突破性研究成果,首次揭示PHF19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致命开关”作用,为破解白血病复发耐药难题带来全新解决方案。团队首次阐明WTAP-PHF19调控轴的双重表观遗传调控机制,这相当于找到了癌细胞的“能量总控开关”。
2025-06-23 09:29
科研之路道阻且长,如何选对方向?如何坚定信念走得更好、走得更远?我们邀请了几名在不同领域从事科研工作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请他们讲述自己当初为何选择投身科研,并勇毅前行、不断攀登科技高峰的故事。
2025-06-23 09:27
一种能够为任何3D打印器官快速设计血管网络的计算模型,可能让我们离无需供体即可移植人工肝脏、肾脏或心脏的目标更近一步。研究人员利用模型,为一个由肾细胞3D打印而成的1厘米宽环形结构设计了由25条血管组成的网络,整个过程仅用了几分钟。
2025-06-23 09:22
在6月18日至20日举行的202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海)(MWC上海2025)上,一系列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集中亮相。
2025-06-20 10:21
每年春天,在南半球夜空的指引下,数十亿只布冈夜蛾会向南迁徙1000公里,到达澳大利亚的阿尔卑斯山脉。
2025-06-20 10:21
厦门大学柔性电子(未来技术)研究院教授梁亮亮团队联合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刘小钢团队,在镧系元素掺杂光子雪崩上转换纳米晶研究中取得进展。
2025-06-20 10:21
几十万年前,不只是我们“毛茸茸”的祖先在奔跑、狩猎、生火,还有许多其他“人类亲戚”也栖居在地球上。
2025-06-20 10:21
记者从上海海洋大学获悉,该校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海洋大学eDNA工程中心张玮研究小组在四川稻城海子山保护区的从前措,完成了一次令人兴奋的“生命寻宝”——发现并命名了一种全新的藻类。
2025-06-20 04:40
大力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
2025-06-19 19:13
在生命起源的奥秘中,胚胎发育始终是深受关注的谜题之一。研究发现,在小鼠胚胎发育到7.75天时,胚内、胚外层交界处出现一个独特的信号“洼地”——器官原基决定区(PDZ)。
2025-06-19 10:00
高校学术共同体是科学家精神的培育者、践行者、传承者,以科学家精神引领学术共同体文化建设、以制度机制创新推进科学家精神转化为学术共同体的行动自觉,必将推动高校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中做出积极贡献。
2025-06-19 09:58
今年麦收期间,各地积极应对高温炎热和多轮大范围降雨天气影响,高效调度机具,强化部门协作,加强服务保障,全力组织抢收,努力做到适收快收、应收尽收。
2025-06-19 09:5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