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日报记者 张士英 赵家宁
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东阳镇隆胜村树莓园,凛冽寒风中,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教授霍俊伟正蹲在田埂上仔细查看果树修剪情况。他拉过一根树枝,给一旁的果农王福顺作示范:“结完果的老枝尽量贴地面剪掉,留太多,明年新长的枝条不强壮,挂果就少了。”
二人身后,园艺园林学院果树学科研究生张晓慧正忙着收集土样,准备带回学校进行土壤检测。自从加入学校与甘南县合作成立的寒地小浆果科技小院,张晓慧每周都跟随导师给农民做技术指导。
这座科技小院是东北农业大学近年来持续完善社会服务模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一个缩影。
“我们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贯通人才实践培养体系,打造了‘东农星火’社会服务一体化模式。”东北农业大学副校长陈庆山介绍,学校将自身智力资源与乡村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对接,形成技术赋能产业、平台支撑培养的良性循环。
据了解,东北农业大学已助力13个县域构建“一县一品”特色产业体系。走向田间地头、生产一线的学校师生,把一个个产业问题变成了研究课题。
乌苏里拟鲿属黑龙江当地名优鱼类,颇具市场潜力,然而对其进行规模化人工养殖并不容易。抱着让乌苏里拟鲿在寒地“站稳脚跟”的决心,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杨雨虹把她的实验室搬到了养殖塘边,与学生一起在密山市白鱼湾镇的家庭农场驻扎下来。
经过多年试验,团队终于使乌苏里拟鲿发病率从30%降至5%以下。今年,4亩试验塘传来亩产突破500公斤的好消息,这让周边的养殖户们又添了信心。“做科研能为农民解难题,是我们最大的收获。”杨雨虹说。
随着相处的时间越来越长,很多村民们感受到,这群大学教授不仅是来送技术的,更是与他们一起奋斗的同路人。面对水稻种植“施肥多、投入大、产量不见长”的难题,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彭显龙带领团队集中攻关,用3年时间研发出提升水稻抗寒性的低温浸种剂。“出苗早3天,齐苗率超95%,苗壮,高产就有了保障!”种粮大户朴小勇说,“有了这些专家,俺们心里有底。”
为了改变农户的施肥习惯,彭显龙与团队成员不仅在农户家里“开讲座”,还到地里手把手教大伙儿看长势、辨需求。水稻精准管理技术的示范推广,使肥料利用率获得明显提升,技术落地的第一年,农户亩均增产50斤以上。“多打一斤粮,农民的钱袋子就鼓一点,农民的信任也会多一分。”彭显龙深有感触。
截至目前,东北农业大学已在黑龙江省各县域及企业建设科技小院81个,服务领域覆盖多个产业。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8日 08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