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干货收藏 | 如何科学地区分大熊猫?(“花花”除外)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图文 > 正文

干货收藏 | 如何科学地区分大熊猫?(“花花”除外)

来源:蝌蚪五线谱2023-04-09 17:23

  吃饭、睡觉、爬树、打滚

  只需几个简单的动作

  就可以让无数游客

  为它们花费数个小时

  大熊猫“萌兰” 图源网络

  在中国

  或许只有大熊猫能有这样的魅力

  大熊猫“萌兰” 图源微博图片

  自古以来,大熊猫就是我国一种珍稀哺乳动物,深受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喜爱,而近期熊猫“和花”更是在网络上爆火,成为熊猫界新晋“顶流”。花花之所以拥有如此高的人气,除了身为熊猫自带的呆萌可爱之外,更是因为它的辨识度实在太高了。

  相较于其他大熊猫,花花身材短胖,坐着的时候,大大的脑袋挤压了脖子的位置,看起来就像一个没脖子的等边三角形,因此在一众“复制粘贴”的大熊猫中很容易抢占你的视线。

  大熊猫“花花” 图源网络

  但是,除了花花这种“特例”之外,该如何分辨其他大熊猫呢?

  大熊猫属于食肉目大熊猫科大熊猫属,其下现存的仅有两个亚种,即大熊猫指名亚种和大熊猫秦岭亚种,前者就是大多数人熟悉的 四川大熊猫,后者则是仅存于秦岭山区内的秦岭大熊猫

  目前,大熊猫主要分布在四川、陕西和甘肃3省毗邻的秦岭、岷山、邛崃、凉山、大相岭和小相岭等6个彼此隔离的山系。

  在距今约1.2万年前更新世冰川末期,北方的大熊猫(巴氏亚种)灭绝,只留下秦岭中部和四川相岭两个地区的小种群,而在之后的一万年间,秦岭一脉的大熊猫便没有再也没有跨出黄河流域。

  也就是说在近万年中,秦岭山系的大熊猫与其他5个山系的大熊猫之间彼此隔离,占据不同的生态位,而通过第三代基因组测序技术对大熊猫基因遗传变异的综合评估也表明,秦岭大熊猫具有独立的种群进化历史。

  因此秦岭大熊猫比其他山系的大熊猫更为原始,属于是当代大熊猫“老祖宗”那一级别的。

  但相应地,秦岭大熊猫遗传多样性也很低,反观四川大熊猫,其遗传变异性相对较大, 遗传多样性也就更为丰富,野外生存能力更强,种群数量也更多。

  背景了解完毕,那我们分辨大熊猫,首先得知道它属于哪个亚种。

  以人类为例,我们认识一个人,首先会先认脸,然后是身形,这对大熊猫其实也管用。

  通过对6个山系的大熊猫的形态特征进行比较研究,发现秦岭的大熊猫相比其他5个山系的大熊猫在头骨和牙齿两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图源:方盛国

  秦岭大熊猫头骨更小,牙齿大,头型像猫科动物,其他5个山系大熊猫头骨大,牙齿小,头型像熊类动物。

  直观地来说就是,四川大熊猫长得更像熊,脑袋长嘴巴尖,秦岭大熊猫长得更像猫,脑袋圆嘴巴短。

  上文我们对不同种大熊猫之间做了简单区分,那么对于同种之间的大熊猫区分,就需要提升难度了。

  还是以人类为例,我们认人除了从外貌、身型等因素判断外,还可以从对方的衣着来分辨,比如穿格子衫大多是IT界大佬,冲锋衣则是户外爱好者的标配。

  那么回到大熊猫,它们身上的毛发其实就像我们人类穿的衣服,也是有特征的。

  首先是毛发的颜色,我们都知道大熊猫是黑白配色,但其实也有细微差别,比如黑色部分就存在深浅不一的现象,从颜色上来看,你甚至可以将其分为 浅灰、深灰和纯黑色。

  从左往右,左边黑色部分最深的是“成风”,中间颜色稍浅的是“成浪”,最右边颜色最浅的是“绩笑”图源:ipanda频道

  并且大熊猫中还有一种“稀有”颜色,即秦岭大熊猫特有的棕色毛发,放在一众大熊猫之中,那是相当亮眼的存在。

  图源ipanda频道

  其次,还可以通过观察大熊猫耳朵的毛发形状来辨别,例如大熊猫“萌兰”标志性的“扇形”大耳朵,在熊猫中就十分瞩目,仿佛再长大点就可以变成翅膀飞起来了。

  大熊猫“萌兰” 图源:北京动物园微博

  当然,也有像大熊猫“和叶”那种小而尖的耳朵,或者是没有棱角,呈现半圆形的耳朵形状。

  图源:ipanda频道

  除此之外,还可以从“黑眼圈”形状以及背后的“肩带”进行辨别。

  比如有的大熊猫“黑眼圈”多出了一撇,形似一只小鸟,还有的大熊猫“黑眼圈”则比较规整,像一个长方形。

  左边是大熊猫“润玥”,右边是大熊猫“蛋烘糕”图源:ipanda频道

  而“肩带”其实是一个比较明显辨别大熊猫的特征,只需绕到大熊猫后面,观察它们的后背,可以发现“肩带”的形状都不太一样。

  比如,大熊猫“萌兰”的“肩带”就像穿了一件小马甲,反观大熊猫“和叶”的“肩带”又细又窄。

  左边是大熊猫“萌兰”,右边是大熊猫“和叶” 图源:北京动物园微博

  综上所述方法,以后再去动物园看大熊猫应该不会感到它们都长一个样儿了。

  对于大熊猫,我们总是情不自禁地想要了解它们更多的信息,从大熊猫在近代正式发现到如今,几乎每一只大熊猫都有唯一的编号以及去向情况,而这种待遇离不开它们“独特”的身份——珍稀动物。

  珍稀动物顾名思义就是在自然界较为珍贵和稀少的动物,近些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珍稀动物出现在短视频以及直播当中,它们平常的吃穿用住也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珍稀动物的神秘面纱已不复存在。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珍稀动物背后的繁衍及生存情况依旧不算乐观,例如大熊猫由于其生殖系统中繁殖关键基因存在丢失,导致其繁殖能力相比其他哺乳动物低上不少。

  因此,在享受这些动物带给我们欢乐的同时,也要更加理性判断,同时提高自身科学素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胡锦矗. 大熊猫的起源与演化[J]. 中国林业, 2008(22):6.

  [2]万秋红, 吴华, 方盛国. 发现大熊猫秦岭亚种[J]. 森林与人类, 2006, 26(8):6.

  [3]李涛, 赖旭龙, 王頠,等. 大熊猫的分类与演化综述[J]. 地质科技情报, 2004, 23(3):7.

  Chromosome-scale genomes provide new insights into subspecies divergence and evolutiona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iant panda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095927321001158

  How do keepers tell giant pandas apart?| Panda Q&A

  http://www.xinhuanet.com/english/2020-12/13/c_139586292.htm

  作者:许舟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银奖获得者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麋鹿“回家”40载 从本土灭绝到呦呦鹿鸣

  • 福建福州:林则徐故居开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联合美国南加州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国际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定量评价了地震后河床沙这类粗颗粒沉积物通量及其长期变化,揭示了地震对河床沙的影响远比预期更大更久。
2025-08-25 10:08
23日,在南海中沙海域的“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上,60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海琴”号圆满完成首次深海试验,全面验证了整机系统的功能和主要性能指标。
2025-08-25 10:00
从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技术研究所承担的一体化闭式循环快堆核能系统项目一体式余热导出原理验证试验顺利完成。
2025-08-25 09:58
我国科学家对嫦娥六号月球样品开展了系统性研究,成功揭示了月球年轻火山活动的源区特征与热驱动机制。
2025-08-25 09:57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孔令让研究团队首次组装了小麦远缘杂交常用物种中间偃麦草和鹅观草染色体水平的高质量基因组序列。
2025-08-25 09:54
大多数地区在处暑节气时仍有高温天气出现。北方地区昼夜温差扩大,易出现“一场秋雨一场凉”。
2025-08-22 10:12
当罗斯海冰架上最后一抹极昼阳光悄然隐去,南极的冬季正式到来。冰原之上,完成微电网系统、氢能源系统、通信系统等建设任务后的秦岭站,如一艘灰色的方舟稳稳矗立。
2025-08-22 10:12
一部“电影”让我们一窥人类发育中一个鲜为人知的里程碑事件——新形成的胚胎附着在子宫内膜上的瞬间。
2025-08-22 10:11
嫦娥六号采样点所在的阿波罗盆地直径约540公里,位于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内部,是该区域最大的次级撞击构造。
2025-08-22 10:11
手术机器人被誉为机器人产业“皇冠上的明珠”,作为医生的“辅助工具”已完成了数百万次微创手术。
2025-08-22 10:10
为什么鼓励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具体如何操作?
2025-08-21 09:51
一项近日发表于《科学》的研究发现,在血液中循环的血小板会吸收肿瘤细胞释放的DNA片段,从而成为液体活检的重要DNA库。
2025-08-21 09:48
在地球的深海热泉、湿地,或者动物肠道和沉积物等环境中,生活着一群“无氧居民”——厌氧微生物。
2025-08-21 09:46
上半年,我国煤炭产量稳定增长,煤炭进口同比下降,煤炭供给比较充足。
2025-08-21 09:42
当前仍有很多因素制约着新能源汽车维修服务技能人才培养,导致了技能人才短缺问题。
2025-08-21 09:41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张伟团队联合德国、美国等国科研人员,首创室温催化转化技术,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2025-08-20 09:47
南京大学研究团队与国际合作者在82光年外的唧筒座天区发现了一个极其罕见的两级四星系统,这是相互环绕的一对超冷褐矮星与一对年轻红矮星。
2025-08-20 09:44
走过70多年,沈阳机床矢志攻关高端机床,其突围历程给人不少启示。
2025-08-20 09:39
2016年,四处“求医问药”的马朝东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手中接过“药方”——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带病滁菊植株进行离体脱毒与再生。
2025-08-20 09:34
西湖大学工学院姜汉卿实验室研发的新一代软体机器人,首次让昆虫尺度的软体机器人在复杂户外环境中实现完全自主运动。
2025-08-20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