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图文 > 正文

国色天香话牡丹

来源:光明网2023-04-11 09:49

  王珏

  盛唐天授年间,国泰民安,踌躇满志的女皇武则天率群臣冬游长安上林苑。此时天寒地冻,霜雪飘零。为树新皇威严,并显天意助圣,武皇下旨令园中百花迎寒齐放,曰:“明早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御下群臣闻言皆惊,隆冬刚过,除红梅尚可凛然吐苞,其余百花未沐暖春融椒之气,怎能提前开放?

  女皇心中有数,于是皇恩浩荡,化为滚热沸汤,漫灌群芳圃内沟坎之渠;或在花木四周以纸糊“屋”,“屋”内燃以蕴火熏蒸御寒。未经几宿,上苑竟群花怒放,争相博女皇龙颜大悦!

  然众花中,独牡丹不从圣诏,仍干枝枯叶,傲然挺立。女皇大怒,遂命掘其根贬弃于洛阳邙山。彼时邙山层峦叠嶂,河道九曲蜿蜒,虽为穷乡僻壤,却因独特的火山岩沉积而山杰地灵、植被葱茏。正是文人墨客避世求学之地,因而留下不少传奇。

  文人自然珍爱芳华,差点遭灭顶之灾的牡丹据说在邙山为寒门书生们竞相珍视,拾取牡丹肥壮的根须,埋于阳坡土中,盼能焕发新生。翌春,牡丹根部果然萌发新芽,逐渐长出枝繁叶茂的幼苗。书生们每日肥水侍候,十分殷勤。来年春暖花开,邙山岭遍野艳若蒸霞,翠绿的枝叶衬托硕大的华冠吐露娇蕊,花繁色艳、锦绣成堆、生机盎然!各处百姓纷纷到邙山赏花并引种栽植,年复一年,终成“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的盛况,直至今日!

国色天香话牡丹

  芍药科芍药属 Paeonia suffruticosa 绘制: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夏欣怡

  上述典故是否属实一直备受争议,然而牡丹就此落下不畏权势、英勇不屈的美名,再加上其雍容华贵、玉笑珠香的容颜,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花中之王”。沟壑交错、偏僻凄凉的洛阳邙山岭从此成为闻名遐迩的花王之都,连唐都长安都从洛阳引进牡丹花种。

  牡丹是毛茛科芍药属多年生落叶小灌木,成年时茎仅可高达2米;分枝短而粗。叶通常为二回三出复叶。花单生枝顶,花径可达30厘米,花瓣有玫瑰色、红紫色、粉红色至白色,自然条件下也会产生很大的变异,以黄、绿、肉红、银红为上品,尤其黄、绿为贵。

  牡丹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原产于中国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诸省山间丘岭中,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15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最早作为药用植物,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牡丹是以根皮入药,称丹皮,系常用凉血祛瘀中药。在甘肃省武威市发掘的东汉早期墓葬中,发现医学简数十枚,其中就有牡丹治疗血瘀病的记载。药用牡丹品种单调,花多为白色。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认为野生单瓣者入药最好,人工为观赏栽培的重瓣者气味不纯,不可药用。

  丹皮自古以安徽、四川产量为大,以皮厚肉质、气芳香、味微苦而涩者为佳。安徽铜陵凤凰山为牡丹皮之乡,所产丹皮质最佳,习称凤丹。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丹皮有抗菌消炎、清热解毒、抗肿瘤、镇痛等活性,能促进提高机体特异性免疫功能。

  牡丹作为观赏植物栽培,则始于南北朝。李时珍谓:“牡丹虽结籽而根上生苗,故谓‘牡’(意谓可无性繁殖),其花红故谓‘丹’。” 前述典故中的洛阳,唐朝时称为东京,交通发达,市容繁旺,城内园圃林立,有几乎家家种植牡丹传统,赏花之风盛极一时,白居易“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和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正反映了东都洛阳万人空巷品赏牡丹的生动场面。宋代以降,赏牡丹习俗更为盛行,欧阳修遍访民间,将洛阳牡丹的历史、栽培、品种以及风俗民情做了详尽的考察,写成了中国第一部牡丹专著《洛阳牡丹记》。清朝程先贞有诗“春烟笼宝墨,入夜看来难。恐奏清平调,杨妃砚滴干”,足见当时已有花色与暗夜无异的黑牡丹品种出现。

  栽植牡丹最忌土壤多水洼,因为它的根部肉质膨大,遇积水容易腐烂,所以适合种在土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沙壤土中。北京好几处皇家园林的特色都有牡丹台景观,顾名思义,说明古人早就熟悉了牡丹的性格和要求,故人为创造了地势高燥的生长条件。

  牡丹喜欢在阳光充足的环境生长但又怕烈日直射,尤其是开花时如果气温过高暴晒,会大大缩短它的盛花时间,提前萎蔫。北京皇家园林里所有牡丹台边都会种植几株国槐,国槐也是原产中国的特色树种,与牡丹同样承载了华夏数千年历史的深厚文化底蕴。但见虬枝参错、艳冠群芳的牡丹浅浅依偎着高大的百年老槐(需种植在国槐树冠边缘),在中外游人眼前定格成一幅中国传统风韵的彩墨图。同时,老槐树还能在暮春牡丹花期和北京酷暑时刻为牡丹提供侧方遮阴;而春季槐树发芽较晚,在牡丹旺盛的生长期间还没有形成浓荫,不会对牡丹的生叶育花造成影响。

  牡丹虽然耐寒,最低能耐-30℃的低温,但更喜爱温暖的气候,它的开花适温为17-20℃,所以在中国长江流域及以北地区都是四五月开花,不会太早。按这个习性,把它种在华南如广州地段,应该开花更早才对;但是把牡丹栽植到冬天更温暖的华南,它反而不开花了。这是为什么呢?这要回到本文开始时的典故,为什么女皇武则天在冬季采用花植旁挖沟,灌热水或用温火煊熏这样古代最高明的催花技术,催开了大部分春花草木,牡丹却安然自若,不见动静呢?因为牡丹开花前必须先经过2-3个月的零度低温处理才可发育出成熟的花芽,这在现代植物学中称为“春化作用”。

  看来武皇蛮横,以火示威,也无法撼动天地科学真理。有一舞文弄墨的后人以牡丹自语说:“遥想太古之时,天地初开,四季泾渭分明,众花姐妹皆喜悦春日温柔的暖风,我却仍留恋秋冬凛冽的气息,因为在清冷的呼吸中我似乎感悟到上苍创造飞舞雪花的智慧——那团团白絮如翩翩银蝶闪动着宇宙无尽的思维……那时我就立定心愿,若不得冰雪滋润,翌春我必默然不开……”

  牡丹的“春化作用”也体现在了它的分株繁殖上面,俗话说“春分牡丹,到老不开花”。这个谚语不仅仅是指:仲秋时节,牡丹已处于半休眠状态,但气温和地温还略高,分株栽植后根部仍有相当长的一段伤口愈合生长时间,甚至能发出一些新根和少量的株芽。还指的是:春天从大株上分出来的牡丹子株,没有经历春化作用,无法产生成熟的花芽。

  除了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有关牡丹花文化和绘画的作品也很丰富,千百年来留下了“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等流芳百世的千古绝唱。古今文人墨客还以文房四宝留下无数牡丹花团锦簇的倩影。传说从他们砚台内溅出的浓墨,不时落在附近几棵白牡丹的花瓣上,又顺着花瓣流到花瓣基部,凝结成块块紫斑,使莹白的花瓣倍增娇艳。以后每年花开时节,人们都可以清晰地看到花瓣上的紫斑,色泽缤纷的牡丹因而再得一品种——“紫斑牡丹”。此花尤宜清晨观之,紫斑透过薄雾如点点金光轻颤,清香四溢的风味在微风中忽近忽远如梦如幻……

  而枯枝牡丹的由来则更为传奇,乃是因则天女皇气愤牡丹不遵谕旨,却在洛阳昂首怒放,下令用火烧死牡丹,不料,牡丹经火一烧,反而开得更是红若烟云、亭亭玉立,十分壮观;只是枝干枯黄,尤存火燎的印迹。

  牡丹绰约的花姿及不畏皇权、矢志不移的品质,赢得中国百姓一致青睐。它却不因此骄傲,繁盛时以肉根入药,以花瓣酿酒,回报平常庶民家。时至今日,享誉世界美食界的中国人,居然还能用牡丹花烹饪佳肴,用新鲜的花瓣或煎食或浸蜜或熬牡丹羹,新鲜的花瓣裹上一层软软的白面,用麻油煎至焦黄,配上香醇的牡丹露酒,怎不令人垂涎欲滴?

  传奇末了,每每以诗铭记——正所谓“多彩多姿蝶飞舞,玉洁冰清心若谷;骨硬志坚纵被贬,山壑难湮花贵族;望断西京空嗟叹,从此传奇留东都……”

  注:牡丹催花技术要求较高,普通温室加温难有奇效,需在催花前放置冷凉环境以打破它的花芽休眠,再逐渐增温,方能进行花芽生长和开放。这就叫“春化作用”。

  (作者系北京林业大学教师)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农人“种”出乡村振兴新“丰”景

  • 天津至中亚图定班列首发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不久前的国庆中秋假期,人形机器人俨然成为多地商场、工厂、医院甚至众多家庭的“明星”。这款名为Galbot的人形机器人来自银河通用,已正式“入职”该智慧工厂,承担自动质检、零部件分拣与搬运等复杂任务。
2025-10-14 09:57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了《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5版)》(以下简称《指南》)。
2025-10-14 09:56
最长主跨跨径、最高主塔塔高、最大锚碇基础、最大主缆规模、最多车道数量……狮子洋大桥集齐了双层悬索桥的多个世界第一。
2025-10-14 09:55
13日18时0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三十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10-14 09:53
日前从2025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获悉,龙骨坡遗址第5轮发掘获得的粪化石中,有几枚被确认为剑齿虎粪化石。
2025-10-14 09:51
十多位国内外医学“大咖”在接受“新华深读”栏目采访时表示:结节检出率升高,核心原因是检查设备精度的显著提升,让过去难以发现的微小结节“无所遁形”。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和体检普及度的提升,甲状腺、乳腺及肺结节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2025-10-13 10:26
现有将聚合物转化为金属或陶瓷的技术,往往会导致材料多孔、强度不足,而且部件会出现严重收缩,导致变形。这种3D打印工艺实现了从“制造零件”到“生长功能”的跨越,有望为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带来新的变革。
2025-10-13 10:24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9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研究称,他们首次拍摄到两个黑洞相互环绕运行的无线电影像。由芬兰图尔库大学天文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瞄准一个异常明亮的星系核心中心区域名为OJ287的类星体,成功拍摄到其中两个黑洞相互绕行的珍贵画面。
2025-10-13 10:23
作为深远海风电产业链的“链主”企业,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见证并引领了中国风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过程。2024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79.8GW,占全球新增装机总量的68.2%,这意味着,全球每新增3台风机,就有近2台落地中国。
2025-10-13 10:22
10月14日,一场赏心悦目的木星伴月将在凌晨上演,为初秋天宇增添一抹诗意。木星是一颗气态行星,也是太阳系中个头最大的行星,虽然距离地球比较远,但由于个头大,从地球上看起来非常明亮。
2025-10-13 10:19
团队进一步提出了跨平台系统设计方法论,包含二维-CMOS电路协同设计、二维-CMOS跨平台接口设计等,并将这一系统集成框架命名为“长缨(CY-01)”架构。据了解,团队下一步计划建立实验基地,与相关机构合作,建立自主主导的工程化项目,并计划用3至5年时间将项目集成到兆量级水平。
2025-10-13 10:18
日前,位于浙江杭州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的核心设备正式启用。
2025-10-11 09:44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国际合作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发表论文指出,海洋硫酸盐浓度的变化能够改变甲烷的消耗方式。
2025-10-11 09:43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小说《诗云》中曾描写过“微型白洞”,让很多人浮想联翩。有趣的是,白洞和黑洞在数学上是同一个“解”——它们的质量、角动量、电荷都相同,唯一的区别是时间反了过来。
2025-10-11 09:40
“金钉子”是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所形成的地层的“锚点”,用来划分全球地质年代界线。
2025-10-11 09:38
植物生长不仅依赖阳光雨露,更与土壤中“看不见的世界”密不可分——这里生活着大量微生物,它们附着在根系上,帮助植物吸收养分、抵抗逆境。
2025-10-11 09:32
5年来,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2025-10-10 10:16
在人工智能(AI)与神经科学的强强联合下,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与艾伦研究所团队联合开发出一种名为CellTransformer的AI模型,助力绘制出目前最精细的小鼠脑图,共包含1300个脑区及亚区。
2025-10-10 10:13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结合模拟计算与机器学习,研制出一种新型3D打印铝合金,不仅耐高温,强度更是传统铸造铝合金的5倍,且比未经机器学习辅助设计的合金强度高出50%。
2025-10-10 10:10
连日来,北方气温骤降,不少秋冬季独有的养生方式和健康说法随之而来,有些操作或说法听起来科学健康,但权威专家表示,如果开展不当反而会带来健康风险。
2025-10-10 10:0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