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锚定2035·院士谈科学报国】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营造健康的生态环境
首页> 光明科普> 图文 > 正文

【锚定2035·院士谈科学报国】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营造健康的生态环境

来源:光明网-科普中国2024-10-29 13:18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为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科协科普部联合光明网推出“院士高端科普”栏目,邀请各领域院士就我国当下热点科技问题给予权威解答,服务引导更多科技工作者提升科研科普能力,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科普力量。#千万IP创科普

  物理学作为科技发展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理论物理学更是基石中的核心。以量子力学为例,它引发了技术领域的革命。诸如激光、半导体以及核能等现代技术,无不与量子力学紧密相连。试想,若无激光与半导体技术,今日的互联网信息产业便无从谈起,我们的生活也将截然不同。因此,一个国家的科技进步与国力增强,必然要与这些划时代的技术革新紧密关联,而这背后正是基础科学的强力支撑。

  近二三十年来,我国在理论物理学等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已取得显著进展,在某些分支方向上甚至已跻身世界前列。然而,当我们回顾过往,思考我们在哪些领域真正实现了突破,并在科学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时,我们会发现这样的例子屈指可数。这反映出我们仍需大力加强基础研究。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要建成科技强国。对于整个科技界而言,这是一项重大使命。推动新一代的技术与科技革命,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即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确保科技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那么,在迈向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上,我们应如何强化基础研究?又该如何提升我国科技的原始创新能力?

  深耕基础研究需耐心与长远视角

  产业发展往往不是事先规划的结果,而是源于知识发展的内在需求。当科学家的基础研究能够满足这些需求时,才能真正促进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例如,人工智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图灵提出的概念。从那时起,到“深蓝”战胜国际象棋冠军,再到近年来Alpha Go以及GPT大模型的出现,人工智能的工作荣获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漫长历程表明,基础研究的作用需要足够的时间来显现。没有几十年的基础研究积累,就不可能在创新领域取得如此重要的成就。

  大约12年前,我在接受母校东北师范大学校报采访时曾提到,从事科学研究必须要有耐得住寂寞的精神。作为一名科学家,如果不能坚持长期的研究,总是追逐热点和时髦,那么很难实现真正的原始创新。因此,“坐冷板凳”是每一位致力于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必须具备的品质。

  当然,科学家在自由探索的同时,也应设定一个目标,就是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国家的需求是多层次的,一方面我们要解决眼前亟待突破的“卡脖子”问题;另一方面,也要关注长远需求,这是国家科技与经济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我们不应过于功利地看待基础科学研究,例如,在面对一个理论物理问题时,不应简单地问其是否有直接的应用价值。虽然我们应该努力寻找其潜在的应用价值,但这并不意味着短期内看似无用的研究就应该被放弃。因此,对基础研究的支持方式要区别于对应用技术的支持。

  科教融合是自然的融合 不可偏颇

  我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了16年,那时主要就是以基础研究为主,后来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简称中物院),再到创立一个新型的研究生院,每一次的转型,都是受国家需求的牵引。在创立研究生院的时候,我想的是,在新时期如何更好地培养出国家需求的人才,尤其是对拔尖人才的教育。

  当前中物院的任务繁重,我们的中青年科研骨干往往将大量时间投入工程研发和生产中,这可能导致基础科学研究能力的弱化。因此,我们要求他们通过科教融合的方式培养研究生,将工程问题和技术挑战转化为基础研究课题。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提升了科研人员提炼科学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亲身体验从学习知识到创造知识的过程,为成为真正面向需求的科研工作者打下坚实基础。

  科教融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一种自然的融合。现在有些大学要求大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做所谓的课题,但他们的基础能力并未得到加强。我认为,在未掌握扎实基础之前就急于做课题,是违背教育和科研规律的,这将带来严重后果。大学生确实需要课题训练,但这仅是一种训练手段,而不是期望他们通过此途径实现重大科技创新。对于物理、数学、化学等基础学科,首要的是建立坚实的基础,这样才能在此基础上创造出高水平的知识。

  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战略目标,我们应勇于探索“无人区”,扎实地做好“无人区”基础研究,这样才可能做出重大原始性突破。而这背后,我们需要努力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营造一个健康的生态环境。

  (作者孙昌璞,系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创院院长,光明网记者蔡琳 肖春芳采访整理)

[ 责编:张梦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河北曹妃甸“湿地优雅精灵”

  • 河北丰南:春暖农事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年3月13日是第20个世界肾脏日,本届主题是“您的肾脏还好吗?早检查,保健康”,旨在呼吁全社会关注肾脏健康,提高对慢性肾脏病的早期认识,强调了早期发现和干预对肾脏健康的重要性。
2025-03-13 09:15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获悉,该所王占彪研究员团队定量解析了童装、针织衫、工作服、T恤和作训服等棉质纺织品“从种子到成衣”全阶段的碳排放情况,即碳足迹,并提出对应的具体“减碳”策略,为我国棉花纺织服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思路和线索,也为全球棉花纺织产业减排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环境科学类国际期刊《资源、保护与回收》上。
2025-03-13 04:40
刚开学,我和学生聊天,询问他们假期有啥进步。有学生说深入钻研了英语六级通关秘籍,自信本学期六级必定取得高分;有学生讲潜心研究了高压绝缘,C刊论文胜券在握;
2025-03-13 05:15
这个春天,越来越多“Z世代”新农人走进田间地头,带来春耕新气象。如今,他接到了3000多亩农田的服务“订单”,周边农户都乐意把农田托付给这个老练的“新农人”来打理。
2025-03-13 09:01
在总结11个术前免穿刺手术案例的基础上,邢念增在国际上首创“前列腺癌免穿刺理念”。
2025-03-13 09:01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能够推动数实深度融合,释放需求潜力,提升产出效率,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持续提高。
2025-03-13 09:00
202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2025)虽已落幕,但引发的思考和争论仍在持续。
2025-03-12 10:11
龙泉又多了一张新名片——汽车空调热管理产业,全市不到30万的人口中,就有近2万人从事汽车空调行业。
2025-03-12 10:01
发展新质生产力,抢占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制高点已成为各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的“首选项”。
2025-03-12 09:59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之下,找准产业发展需求的“钉子”,砸实科技成果转化的“锤子”,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
2025-03-12 09:58
代表委员之声——创新引领推动未来产业
2025-03-12 09:53
CGT25型燃气轮机额定输出功率25兆瓦,具有功率密度大、结构紧凑、地域适应性强、双燃料适配及在线切换等特点。
2025-03-11 09:05
科普事业的发展,是一场与时代共进的征程。把科普这一“翼”做强做优,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追求创新的良好风尚,就能更好助力科技创新的腾飞。
2025-03-11 09:04
从伦理治理的角度看,研发者应在数据收集、模型训练和算法设计阶段,引入多样性、多元化的视角,避免单一文化或群体偏见主导AI。
2025-03-11 09:04
新修订的《科普法》明确,开展科普,“应当采取公众易于接触、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
2025-03-11 09:01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2025-03-11 04:55
农稳社稷,粮安天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体现的正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考量。
2025-03-11 05:00
走路,本是一桩简单的小事,但对瘫痪病人而言,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加福民团队采取微创手术,将2个直径约1毫米的电极芯片植入到运动脑区,脑部、脊髓的手术可在4小时左右一次完成。
2025-03-10 09:10
近年来,沪市民营上市公司以创新为引擎,其智能工厂代表了当前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的领先水平。
2025-03-10 09:09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伊彤代表观察到,人工智能技术在推动产业智能化变革发展的同时,引发的技术风险也日益凸显。
2025-03-10 09:0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