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高校专业解读】校企联合 构建具有适航特色的本科专业课程体系
首页> 光明科普> 图文 > 正文

【高校专业解读】校企联合 构建具有适航特色的本科专业课程体系

来源:光明网-科普中国2024-12-14 09:08

  飞行器适航技术是一门专注于飞行器设计、适航验证与审定以及适航管理等方面的学科。该专业旨在培养掌握航空专业知识,熟悉适航法规,具备适航验证与审定技术以及适航工程管理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高校专业解读】校企联合 构建具有适航特色的本科专业课程体系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依托飞机设计学科培养适航验证方向的人才;2010年,教育部批准该校设立航空器适航技术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该校飞行器适航技术专业相继获批“国防特色紧缺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江苏省一流专业,成为国内重要的适航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高校专业解读】校企联合 构建具有适航特色的本科专业课程体系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有朝介绍,飞行器适航技术是确保航空器安全运行的基石,它融合了航空工程、机械工程、电子工程、材料科学等多学科知识。这些学科在飞行器设计、制造、维护、审定等各个环节中相互交织,共同构建起一个复杂而精细的安全保障体系。在高技术领域,如航空航天、智能交通等,飞行器适航技术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飞行器适航技术专业紧密围绕国家发展需求,立足于国际适航技术前沿,以服务国家建设、支撑学科发展、提升我国适航技术水平为核心,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秉承“整体教学、融合育人”的理念,在适航设计验证、智能监测预警、人机工效优化等方向,系统开展前瞻性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持续引领行业发展。

【高校专业解读】校企联合 构建具有适航特色的本科专业课程体系

  该专业构建了多学科交叉和模块化教学理念贯穿的课程体系,从机械结构、机载电子、维修性、可靠性与安全性等多学科交叉角度进行课程修订,有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技术视野。同时,学校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合作,结合飞行器适航技术专业的科学研究成果,在国内率先规划出版“航空器适航技术系列教材”。该套系列教材将成为国内适航专业唯一一套完整的系列教材。

  此外,学院通过联合中国民用航空适航审定中心、中国商飞等企业,开设了企业课程,并聘用企业专家作为联合培养导师,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工程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过“引培并举,研教并重”提升师资质量,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担任教学和科研工作,形成了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构建了由知名教授学者领衔的7个教学团队,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质量保证体系,确保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专业解读】校企联合 构建具有适航特色的本科专业课程体系

  为了宣传飞行器适航技术专业,本专业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智汇适航”系列活动。通过适航论坛、适航探秘、适航媒体和适航践习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根据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每年进行的“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适航技术专业毕业生对本科期间自身发展的满意度均达到93%以上,对课程教学、学习环境等教育教学方面的满意度均高达100%,在其最终进入工作岗位后,工作内容与专业相关度超过90%,且近年年平均离职率仅1%,毕业生满意度及专业培养方案与行业需求契合度极高。

【高校专业解读】校企联合 构建具有适航特色的本科专业课程体系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适航技术专业始终秉持“智周万物,道济天下”的校训精神,为国家的航空航天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适航技术领域的杰出人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陆中表示,过去二三十年,我国航空事业取得了显著的进步,适航技术完成了从学习、追赶,到如今并跑的过程。未来,如何引领行业创新性发展,需要更多年轻的从业者加入。

  【专业名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适航技术专业,是面向大飞机、航空发动机、机载系统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依托双一流建设学科“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国防特色学科“航空适航技术”以及江苏省重点学科“交通运输工程”,设立的特色本科专业。本专业以C919/CR929飞机、AG600飞机、重型直升机、CJ1000/2000航空发动机等国家重大型号适航取证为需求,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高尚职业道德,扎实基础理论和工程实践能力,掌握航空专业知识、适航法规、适航验证与审定技术以及适航工程管理等实践能力的一流应用开发人才。

  本专业每年本科毕业生约20-30人,超过一半以上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继续深造。对其持续追踪调查显示,研究生毕业后最终有超过90%的学生进入中国商飞、中国商发等航空领域相关科研院所工作,充分体现了本专业以我国航空、民航人才需求为牵引的培养特色。

【高校专业解读】校企联合 构建具有适航特色的本科专业课程体系 

作者

宋雅娟 肖春芳 褚嘉仪(实习)

联合出品

中国科协科普部 光明网

【高校专业解读】校企联合 构建具有适航特色的本科专业课程体系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世界机器人大会周末人气旺

  • “动车医生”战高温斗酷暑 为暑运保驾护航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科研人员最近在引力波天文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发现:双黑洞并合事件可能发生在第三个致密天体的“眼皮子底下”。
2025-08-11 09:56
日前从安徽省林业局获悉,安徽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创历史新高。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20日,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扬子鳄产卵超3800枚,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超1920条。
2025-08-11 09:53
近年来,我们团队聚焦海洋多场环境耦合机制、多体结构相互作用、多尺度耦合效应等难题,开展深度产学研用合作,研发多款海工装备。
2025-08-11 09:45
在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实现蛋白质定向进化,使其具有新功能或改进功能至关重要。为此,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科学家开发了一个可以加速蛋白质进化的合成生物学平台T7-ORACLE。
2025-08-11 09:43
近日,科学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与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发布《传承与创新:解码中医药科学发展轨迹》报告。
2025-08-11 09:41
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摇篮,但里边有不少危险而又昂贵的设备,可能对科研工作者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如何织密安全防护网?
2025-08-08 10:2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可闭环生物回收的纤维素基介电薄膜,能够提高电子器件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减少电子废弃物。
2025-08-08 10:16
日前,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团队与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团队合作,在可见光集成光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研制出一套新型可见光矢量光谱分析仪。
2025-08-08 10:12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林木细胞遗传研究组近日提出了研究裸子植物生长停滞可塑性的独特模型。这一成果填补了人们对裸子植物发育可塑性认识的空白。
2025-08-08 10:11
8月6日,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在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的地外天体着陆试验场圆满完成,此次试验是我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器地外天体着陆起飞试验。
2025-08-08 10:09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凯丰团队采用胶体量子点溶液作为增益介质,通过法布里-珀罗谐振腔耦合及双脉冲泵浦设计,开发出连续稳定工作10天以上、能量转化效率大于17%的量子点液体激光器。
2025-08-07 10:18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深入解析了中亚野猪种群在跨越欧亚大陆百万年的迁徙历程中适应环境的独特遗传密码,为理解大型哺乳动物如何应对环境变化提供了全新视角。
2025-08-07 10:18
无论是钢琴家指尖流淌出的动人旋律,还是外科医生在显微镜下的精准操作,甚至是母亲为孩子系鞋带时的温柔细致……
2025-08-07 03:40
月球,地球最亲密的邻居,它的“婴儿期”是什么样的?为破解这个谜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王水炯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秋立研究员团队合作
2025-08-07 03:40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2025-08-07 03:40
长期以来,石油衍生塑料的污染问题,特别是微塑料对食物和水源的有害影响,一直困扰着人类。研究人员设计了利用恶臭假单胞菌等菌株,将二氧化碳、木质素和食物垃圾等废物转化为生物塑料的方法。
2025-08-06 09:38
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副教授林玉峰与合作者揭示了地球磁场发电机对地核流体黏度的不变性,并发现早期地球模型可产生与现今观测高度相似的地磁场结构和强度。
2025-08-06 09:35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万建民表示,纹枯病是威胁全球水稻生产的重大病害,年均造成产量损失10%至30%。
2025-08-06 09:33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灾害性天气的突发性、极端性、不确定性愈加明显,特别是进入汛期,突破历史纪录和传统认知的灾害频繁发生。
2025-08-06 09:25
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日前联合发布《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4)》,公布2024年中国渔业水域水质、沉积物、浮游生物等18项指标的生态环境监测情况。
2025-08-06 09: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