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聚力技术引领 一枝一叶总关情——对话李伟才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农业农村频道> 三农看点 > 正文

聚力技术引领 一枝一叶总关情——对话李伟才

来源:光明网2023-09-11 11:23

  李伟才,1998年华中农业大学果树学专业本科毕业。同年来到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荔枝龙眼栽培生理及种质资源研究,2017年晋升为研究员。现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荔枝龙眼研究室主任。

  “三农”情缘

  大学时他懵懵懂懂选择了果树专业,经年累月的实践投入,慢慢对农业产生了感情,逐渐爱上这份与农民息息相关的事业。他回忆起大学专业实操课-修剪,表示那是辛苦但收获颇丰的磨炼,为取得修剪的较好角度,男生、女生都得爬上林木,有些同学甚至连裤子都磨破或者扎破,烈日酷暑之下的嫁接实习,辛苦自不待言。

  正是这种真实情境的训练,培养了自己对土地、对农业的真切理解和深厚感情。李伟才直言,大学时班主任蔡礼鸿先生对他影响尤深,当年湖北恩施建始县猕猴桃溃疡病突然爆发,他临危受命,不辞辛苦,通过下地取样、土壤分析、制定措施,猕猴桃溃疡病得到有效控制,为农民增收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劳。退休后,在本该含饴弄孙的时刻,他却日夜奔忙扎根基层,第一时间为民解困。老师秉持的为民情怀至今感动着他,形塑着他对农业科技人员的认识和定位、使命和责任。迈出校门从事果树生产技术攻关、集成示范、培训推广后,他也渐渐理解了老师当年那份深重的情怀,果农收入丰歉与自己休戚相关,似乎很本能地与他们打成一片,喜着他们的喜,急着他们的急,他们的存在是农业科技人员难以放下的牵挂,对“三农”的感情就这样与日俱增,也很自然地享受其中的甘苦。

  研究对象升华为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是李伟才毕业的第25个年头,自2008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立,一直聚力荔枝技术支撑,赋能果农提质增收。

  提到现在的职业选择,他说,尽管当年同窗只有20%左右从事农业专业工作,但庆幸自己的持续努力和专注投入,投入多了,自然倾注了感情。“这些果树,也是有生命的,几天不见,心里就觉得不舒服”。任何事情、任何领域,长期不间断投入时间、感情,回报也自在其中。一方面养家糊口的物质需求可以得到满足,另一方面,人生能有机会利用自己所学,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本身也是值得追求和向往的生命梦想。

  做研究要“顶天立地”

  母校华中农业大学“顶天立地、育人惠民”科技工作理念,对他影响深远。他说做研究得有顶天立地的视界,顶天即农业科学研究要心怀国之大者,坚持“四个面向”,围绕国家粮食安全、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选择研究专题和领域,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使得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立地,要坚持实践为要、问题导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强化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只有这样研究才能真正服务、惠及民众。

  荔枝种植是高技术含量的活计,从肥料选择到应用、从修剪时间和技术要点、从病虫害防治到增产提质等现实问题,都得依靠农业科技人员潜心地钻研、悉心地引导,才能提升果农的获得感、幸福感。因此,要与农民面对面、心贴心、手牵手,把自己的汗水、心血、学识和智慧倾情奉献,才能推动“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研究范式的转变,真正实现把“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责任和担当。

  科研创新是研究成果深度、广度、厚度的辩证分析

  李伟才指出,创新要站在巨人肩膀之上,无论是基础理论或是技术研发,要有全球性的视野,对国内国外同行的研究成果、进展程度要有精准的了解,特别是当前研究遇到的问题和存在的缺陷,得有自己的认识理解和创造超越。作为高产高质应用技术的攻关者,他说农业应用技术研究一般而言都是技术改进测度效果后追溯、深究其中的科学深层次原理。他以妃子笑高产技术的改良为例子,分享团队突破疏花的单一考量,通过控花,提高雌花比例及延长开花期达成妃子笑荔枝品种高产的过程。从他分享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再次感受到技术创新过程中对当下技术内在问题的深度分析、对技术远景的深刻把握、对技术应用现状的全息监测,都是科研创新的关键因素。

  田间地头是青年农业科技人员成长的课堂

  “年轻人还是要下沉到乡村、土地”,才能成长、历练为农业科技人才、专家,走出书斋、实验室,闭门造不了车,做农民的先生之前,先得做农民的学生。下沉基层,一是发现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将之凝练为研究的方向和抓手。二是可以切身体验科学研究成果落地面临的困境,以及听取相关建议,更好完善、改进研究成果。理论与实践二者本来牢不可破地紧密相连,但在象牙塔待久了,研究人员习惯在纸上向壁构造,而不是将自己牢牢地扎根在泥土,在大地、农民、乡村的精神共育中寻找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提升农民群体科学文化水平刻不容缓

  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果树生产环节的讲解等是农业科技人员常常从事的科普。据他观察,种植荔枝大获成功的,往往文化水平都不低,因为荔枝种植是技术含量较高的活计,知识文化水平低的农民,有时难以消化讲解的内容,也没有表现出很强的学习驱动。同时,种植规模大的农民对技术、品种等方面的知识渴求更迫切,更有动力去学习。也就是说,农民群体的知识文化水平影响着科普的效果,应努力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特别是乡村农民群体的文化水平,所以,国家提出的新型职业农民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是非常必要的,可谓正当其时。其次,规模化、批量化的承包种植可激活大型种植户的技术需求和知识渴求,让科学种植、提质增效的理念生根发芽,一方面规模化的种植具有一定风险,种植户面对各种不确定因素时,通常多方咨询技术指导者,以借助专家、科技人员的智慧和建议,取得理性、科学的决策措施,弥补个人局限性,最大程度降低经营风险。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落地开花

  2007-2008年底,为整合优势农业科技力量,集合核心农业科技资源,建设从科研到推广、从专家到农户、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等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的技术服务体系,国家启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在组织架构中,每个体系由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若干综合试验站构成,每个综合试验站设1个站长岗位,而李伟才正是粤西地区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湛江综合试验站站长。

  科研立题源自产业,科研成果服务产业,15年来,他带领团队“甘做荔枝的守望者”,对标对表粤西地区产业问题和产区需求,用执着坚毅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对荔枝龙眼成花诱导、花发育和果实品质形成等关键科学问题进行研究,集成一套荔枝龙眼花果管理与调控的技术方案以及逆境条件下花果管理的预案,实现荔枝龙眼高产优质高效生产。具体来说,一是强化基地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高规格的种植示范基地能够很好地带动毗邻地区的产业发展,通过基地的示范作用有效提高当地种植荔枝技术水平。

  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荔枝龙眼研究基地占地200多亩,多年来,示范基地辐射带动湛江、阳江等地荔枝种植合作社发展,取得很好经济效益。二是推广先进技术,提供产业科技支撑。通过积极引进、推广岗位专家先进适用技术,在资源调查收集、品种引进筛选、区县产业发展规划、种植管理指导等方面为粤西地区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产业绿色发展、调结构转方式做出大力贡献。三是加强技术培训,助力产业振兴。自体系建立以来,团队每年专程深入基层把脉问诊,专题调研指导工作天数达100多天,先后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创建了产学研企相结合技术推广模式,培育了一批荔枝种植技术骨干。

  栉风沐雨秉初心,砥砺奋进新征程。谈及未来,他表示将进一步弘扬母校“勤读力耕 立己达人”校训,牢记因农而生、强农而荣的崇高使命,继续加强技术示范应用基础上,注重各项技术应用效果和工作经验,全力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力促粤西地区荔枝产业再上一个新台阶,以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 陈英敏)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塞内加尔总理松科

  • 在“蓝海”,发现独一无二的“西”引力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今年“三夏”生产,该农场配备无人驾驶系统的收割机和拖拉机、气吸播种机、精准水肥轮灌系统、自动巡田无人机等智能化装备大显身手。
2025-06-27 10:25
6月24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在四川稻城启动建设配套项目,预计2027年望远镜完成装调并投入试运行。
2025-06-27 10:24
古生物研究表明,包括早期犬齿兽在内的一些远古动物,脑袋为一个没有左右脑半球区分的整体,而现生哺乳动物和典型的进步颌兽类则有左右两个脑半球。
2025-06-27 10:18
6月26日21时29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圆满完成既定任务。
2025-06-27 10:17
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26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一项开创性研究,成功将复杂难处理的混合废塑料变废为宝,为根治全球塑料污染顽疾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06-27 10:16
近日,一组“清华学生戴头套看演出”的照片在网络引发热议。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还面临社会伦理与隐私保护方面的争议,如何平衡科学技术创新与社会伦理、监管要求等仍是难题。
2025-06-27 10:15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已满两个月,身心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2025-06-26 09:48
6600万年前,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非鸟类恐龙灭绝,而就在撞击点附近,一种神秘的夜蜥蜴可能是唯一幸存下来的陆生脊椎动物。白垩纪末期,一颗巨型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的区域,形成了一个直径超过150公里的陨石坑,导致全球大多数动植物物种灭绝。
2025-06-26 09:47
在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等提出了一个衡量人与自然共同繁荣程度的全球框架。论文合作作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主任Pedro Conceicao表示,面对当今严峻的地球系统变化,我们必须把人与自然健康、互惠的关系纳入发展愿景。
2025-06-26 09:46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这项调查系统查清了我国东北典型黑土区地表基质资源“家底”,实现了东北黑土地地表基质层的首次系统调查与深度解剖。
2025-06-26 09:41
记者邱玥25日从中国海油获悉,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二期项目全面投产。 目前,“深海一号”大气田已经达到最高产能设计状态,年产气量有望超过45亿立方米。
2025-06-26 09:40
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能源部支持的薇拉·C·鲁宾天文台,首次捕捉到的太空景象呈现出一场由恒星“托儿所”及邻近星系的密集星团构成的粉蓝视觉盛宴。鲁宾天文台的科学团队还开发了面向公众的工具“天空查看器”,用户可通过平移和缩放功能探索这些超高分辨率图像中的恒星和星系。
2025-06-25 09:46
中国海油25日宣布,公司在南海水域的“深海一号”大气田二期项目全面投产,标志着我国最大海上气田建成。“深海一号”大气田分一期和二期开发建设(一期于2021年6月投产),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1500亿立方米,最大作业水深超1500米,最大井深达5000米以上,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6-25 09:33
2017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为新一代草地植被图的绘制提供了新的契机。“我们共识别出65种主要草地类型,其中高山嵩草草甸、紫花针茅草原、矮生嵩草草甸、垂穗披碱草草甸和线叶嵩草草甸这5个群系分布最广。
2025-06-25 09:30
6月24日,“应急使命·2025”极端灾害事故场景新质救援能力检验性演习在黑龙江省东宁市、河南省濮阳市等地举行。“源网荷储”应急供电中,国家电网运用新技术、设备,实现小型水电站“黑启动”“光伏+储能”协同供电,保障重点区域电力供应。
2025-06-25 09:24
研究团队通过发育表达分析、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在甜菜孢囊线虫早期寄生阶段鉴定出两个关键分泌效应蛋白——Hs28B03和Hs8H07。该研究首次发现,植物寄生线虫会“劫持”植物细胞的“垃圾处理系统”——泛素化系统来摧毁免疫。
2025-06-25 09:23
24日,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获悉,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西部农业研究中心棉花分子遗传改良创新团队杨作仁研究员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柳小庆研究员,合作创制了可生产虾青素的工程棉花。
2025-06-25 09:22
“智慧光源大脑”是国内首个同步辐射人工智能数据解析平台,能够更高效地处理同步辐射实验产生的海量复杂数据。
2025-06-24 09:43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实施半年,近日,有媒体采访多位科研人员,梳理新科普法落实效果。受访的多位科研人员表示,新科普法为科研人员开展科普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2025-06-24 04:50
6月初,依托东南大学共建的南京紫金山实验室发布全球首个6G广域低空覆盖的无蜂窝通智感融合外场试验网,赋能低空经济、数字能源、智能制造等应用场景,有望催生千亿级产业链,助力南京打造“6G之城”。这是东南大学勇挑硬核科技创新大梁,支撑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动缩影。
2025-06-24 05:0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