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稳产增收 播撒希望——多地秋收冬种一线扫描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农业农村频道> 三农看点 > 正文

稳产增收 播撒希望——多地秋收冬种一线扫描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3-11-30 05:25

  据农业农村部消息,目前全国秋收冬种接近尾声。近日,记者在南方部分省份采访了解到,多地秋粮产量提升效果较明显,粮食生产经营模式得到持续优化,粮食稳产、农民增收底气更足。农民做好秋粮收获的同时,有条不紊开展冬种生产,田间地头一派忙碌景象。

  产量提升效果明显

  11月27日,在湖南省岳阳市汨罗市桃林寺镇亦仁水稻专业合作社的烘干中心,一台大型批式循环谷物干燥机轰鸣着。经过干燥、清理、过滤、筛选等多道程序,一粒粒饱满的晚稻谷粒通过履带传输,源源不断落入下方的拖拉机车斗,随即被运往附近粮仓。

  “今年晚稻收成好,是这几年来的最高单产。”亦仁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安保介绍,自家种了1800亩晚稻,平均亩产1000斤左右,比前两年提升了5%左右。“今年能丰收,除了天气好,还在于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灌溉更方便了,地力也提升了。”吴安保说。

  据了解,汨罗近年来整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仅2023年就“改田”约6.04万亩,有效提升了粮食生产能力。

  江西省石城县的晚稻最近迎来丰收。11月27日,站在谷堆旁,屏山镇长溪村种粮大户赖焕新满脸笑容。他说:“今年收成好,粮食行情也不错,我家300多亩双季稻增产又增收,明年还要种双季稻。”

  石城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务股负责人杨炳说:“县里推进机械化、推广良种良法、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全县水稻播种面积增加到26万多亩,产能得到提升。”

  稳粮增收底气更足

  在浙江省云和县崇头镇栗溪村,收割完20余亩水稻,种植户卜广文又忙着在稻田里捉鳖。

  云和县地处山区,为提高梯田利用效率、增加粮农收益,当地发展起“稻+”梯田共生产业,利用1.2万亩梯田发展稻田养鱼养鳖、水稻木耳轮作等。“通过温室、外塘、稻田三段式养鳖,鳖长得好,也能在稻田里疏松土壤、捕捉害虫,有助于水稻增收。”卜广文说,“今年我家水稻亩产约800斤,鳖亩产约200斤,综合种养亩产值能超1万元。”

  稳定粮食生产,必须确保粮农收益。记者了解到,各地通过加大粮食生产激励力度、优化粮食生产经营模式等,帮助粮农建立多元化的增收机制。

  位于洞庭湖平原的湖南省益阳市南县,是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稻虾共作”模式很受粮农欢迎,在稳粮增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县南洲镇种粮大户昌建文种了1610亩双季稻,其中1050亩发展“稻稻虾”。他说:“小龙虾前期价格好,总共卖了440多万元,双季稻单产约1050斤,明年还要扩大双季稻面积。”

  田间地头冬种忙

  近日,在南昌市经开区樵舍镇的油菜地,农技员陈小图正在指导村民开沟排水,为油菜根系生长创造较好的土壤墒情,确保油菜安全越冬。陈小图说:“全镇播种油菜约1.4万亩,要抓好田间管理,努力保证来年丰收。”

  雪舫村村民夏满宏说:“区里统一采购油菜种子,免费发放给我们,每亩还有120元补贴。大家生产积极性很高,光我家就种了200亩油菜。”据南昌市农业农村局统计,全市油菜播种任务完成率已达103.38%。

  冬种是来年夏季粮油生产的起点。记者采访发现,各地努力实现一地多用,冬闲田不闲,助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在浙江省云和县赤石乡麻垟村的稻耳轮作小微产业园里,绿缘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沈飞林带领村民,将一个个打过孔的菌棒码放在已完成收割的稻田里。

  “大概50天就能收获一批黑木耳。”沈飞林介绍,除去稻耳轮作“交接期”,产业园90亩梯田4个月种水稻、7个月种黑木耳,效益增加了几倍,冬闲田成了“致富田”。

  记者11月29日从浙江省农业农村厅获悉,浙江省冬种形势较好,小麦、油菜计划播种面积较上年有所增加,小麦播种进度超六成,油菜播种基本完成。

  在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十美堂镇紫流村,今年通过引入毯状育苗机械化移栽新技术,让油菜苗告别人工移栽,省时省力,且开沟深度、秧苗行距和苗距更加科学,有利于提高油菜产量。“机械移栽每天作业量相当于30个工人的工作量,每亩田可以节约100元人工成本。”种粮户杨国强说。

  鼎城区农机事务中心主任戴开平告诉记者,通过购机补贴、作业奖补、技术培训等举措,全区油菜生产积极性得到明显提升,全区今年种植油菜约65.4万亩。目前看,只要后期管理得当,有信心实现产量和效益双提升。

  (新华社北京11月29日电 记者周楠、周勉、陈春园、张晓洁)

  《光明日报》(2023年11月30日 01版)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亚太峰会开幕倒计时1天

  • 北方多地出现大风降温天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经监测,截至2024年年底,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达12.75万吨,较2023年增加0.72万吨,增长5.98%,较2002年保护初期增长49倍;
2025-04-11 03:45
中央气象台预计,4月11日至12日,随着新一股较强冷空气东移南下,我国中东部地区将出现强风、降温、沙尘天气,华北将出现历史同期罕见持续性大风,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东部将出现暴雪,南方将出现今年以来最强风雹天气。
2025-04-11 10:23
我国科学家利用嫦娥六号采回的月球背面样品,首次获得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小于2微克/克,为认识月幔水的时空演化提供了关键约束。
2025-04-11 03:45
自然资源部10日发布公告:经国务院批准,高纯石英矿成为我国第174号新矿种。据悉,这一矿种于2020年至2021年被发现,
2025-04-11 03:45
为实现长期心电智能监测,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无运动束缚的动态12导联心电系统(以下简称“MU-DCG系统”),实现了无感化佩戴、抗运动伪影以及低功耗原位实时信号处理的优势集成。
2025-04-11 03:45
一根细细的纱线,一头连着福建首个规模超万亿元的纺织鞋服产业;另一头牵动5位院士的心,带动多项高性能纺织面料技术取得突破,为国内一家锦纶龙头企业及上下游企业新增产值逾10亿元……
2025-04-10 10:13
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在赋能千行百业、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利用AI进行违法犯罪、AI数据权属争议等新问题也随之出现。透过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司法案例,看司法机关如何通过积极稳妥审理相关案件,运用法治方式厘清法律边界、做好规制监管、强化司法指引,护航人工智能向上向善。
2025-04-10 10:11
医生身处临床服务、保障人民健康第一线,能切实了解病患需要、诊疗现状、技术进展,也是最容易做创新、出成果的。
2025-04-10 10:07
近日,该所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首次实现对流动水体中高风险抗生素、农药残留等新发污染物的实时、在线、动态监测。
2025-04-10 03:55
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部分。其中,小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发育、免疫监视及退行性病变等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自1919年被发现以来,小胶质细胞一直被认为仅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部。
2025-04-10 03:55
业内有这么一句话:“世界棉花看中国,中国棉花看新疆。 之所以发生如此巨变,离不开一批批农业技术人员的辛勤努力,其中有个闪亮的名字,人们不会忘记——“中国长绒棉之父”陈顺理。
2025-04-09 09:54
在现代化工中,90%以上的生产过程需要催化剂的参与。 团队研制了世界首套双光束原位透射红外光谱,在催化反应中发现了新机制。
2025-04-09 09:54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席鹏教授团队联合河北大学高保祥教授课题组,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近红外荧光探针HBimmCue,实现了对线粒体内膜环境的高分辨率、高亮度动态观测。
2025-04-09 09:53
千松坝林场位于河北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成立20多年来,林场建设者们通过推广林草间作、林牧结合等多种模式,完成造林工程逾百万亩。2013年开始,千松坝林场在大滩镇小北沟村荒山上植树造林,生态环境的改善,带动了旅游、餐饮、民宿等发展。
2025-04-09 09:53
润滑材料在飞机的诸多部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如发动机、起落架、舱门、尾翼,以及液压系统等部位都离不开高性能润滑材料的支持。为我国一款重要飞行器研制高性能润滑剂是乔旦接到的第一个重要任务,而她也因此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025-04-09 09:50
啃下硬骨头的不是蛮力,而是创新力,思维创新、技术创新是突破极限的关键驱动力 如今,在无垠大海,在广袤荒漠,能源装备今非昔比,能源技术突飞猛进,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我们这一代人责无旁贷,更有底气。
2025-04-09 09:47
打开手机刷短视频、通勤路上听播客、睡觉前追微短剧……网络视听已如空气一般,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每一刻。加强对低俗、恶俗、违法内容的监管,严厉打击版权侵权行为,为创作者提供更加安全的创作环境。
2025-04-09 09:46
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需要发挥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支撑作用。推动跨学科、跨地区、产学研协同攻关,凝聚农业科技创新合力,关键在于加快建立协同化农业科技创新组织机制。
2025-04-09 09:44
清明时节,浙江杭州、福建武夷山等地的春茶采摘进入旺季。 在不断拓展下沉寄递服务网络的同时,快递企业还持续提升科技发展水平,加大对无人机、无人车等智能装备的应用,助力全社会物流成本的有效降低。
2025-04-08 10:03
俗话说:“绿肥种三年,瘦田变肥田。近日,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西南丘陵山区农机与电动装备创新团队成功研发出高效机器采收装备,解决了这一难题。
2025-04-08 10:0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