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从荒漠卫士到产业新星:橙红浆果点亮生态经济“双引擎”
首页> 光明科普> 农业农村频道> 三农看点 > 正文

从荒漠卫士到产业新星:橙红浆果点亮生态经济“双引擎”

来源:光明网2025-02-23 12:27

  在辽宁阜新科尔沁沙地上,有一种身披银灰色小叶片的灌木,它用带刺的枝条对抗着凛冽的寒风,以橙红色的浆果装点着贫瘠的土地。

  阜新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是遏制沙地南侵的重要屏障,多年来通过大规模种植沙棘,有效遏制了土地沙化,曾经的沙地正逐渐被葱郁的沙棘林覆盖。小小沙棘也正逐渐由“荒漠治理工具”向“生态经济新引擎”转变。

从荒漠卫士到产业新星:橙红浆果点亮生态经济“双引擎”

  “沙棘产业是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典范,是实现‘健康中国’与‘美丽中国’战略的重要抓手。”2月22日,沙棘大健康产业峰会暨专家论坛在辽宁省阜新市召开,国家林草局原荒漠司副司长、中国治沙学会副会长兼沙棘专委会主任委员胡培兴介绍,沙棘的生态修复功能与人类健康需求在当代产生奇妙共鸣,已成为我国西北、华北、东北等地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乡村振兴、增进民生福祉的优良树种资源。

从荒漠卫士到产业新星:橙红浆果点亮生态经济“双引擎”

  沙棘堪称自然界的“拓荒先锋”,其根系发达,能牢牢锁住土壤。在荒漠化防治领域,沙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生态脆弱地区筑起坚固的绿色屏障。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国际沙棘协会常务理事吕荣森介绍,其发达的根系可以深入地下3米—5米,水平根幅可达2米—10米,形成密集的网状结构。这种特性使其即使是在砂石地中依然表现出惊人的固土能力,单株成年沙棘可固定25立方米沙土。更令人惊叹的是,沙棘根系能与弗兰克氏菌形成共生固氮体系,这种天然的氮肥厂使沙棘林下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可以在数年内快速提升。

从荒漠卫士到产业新星:橙红浆果点亮生态经济“双引擎”

  从药用价值来讲,沙棘更是一座“天然宝库”。它含有428种活性成分,维生素C含量极高,黄酮类化合物对心脑血管疾病疗效显著,在抗氧化、延缓衰老、修复细胞等方面表现卓越。

  我国是世界上天然沙棘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也是人工种植沙棘面积最大的国家。据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沙棘专业委员会2022年发布的《全国沙棘资源本底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沙棘林面积总计1910.44万亩,其中人工沙棘林面积达1058.35万亩,占全国沙棘林总面积的55%;我国年加工利用沙棘果实8万—10万吨,各类沙棘产业年总产值240亿—260亿元。

  阜新市副市长杨枫在论坛上介绍,沙棘林不仅为科尔沁沙地筑起了绿色屏障,更成为当地经济转型的重要引擎。辽宁是全国沙棘的主产区,阜新则是主产区的核心基地,也是全国沙棘产业的育种中心和批发中心,培育出了“辽阜1号”“状元黄”“深秋红”等大果无刺沙棘品种。

  近年来,沙棘因其独特的生态与经济价值,成为企业投资和产业开发的热点。在论坛现场,伟晟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与东宁药业签订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科技创新、产业转化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

从荒漠卫士到产业新星:橙红浆果点亮生态经济“双引擎”

  东宁药业创始人孔东宁表示,沙棘果实含190余种活性物质,维生素C含量是苹果的120倍,黄酮类化合物是心脑血管的天然守护者。我们在辽宁、黑龙江、新疆等地建立了万亩沙棘种植基地,通过“农户种树-企业收果-碳汇变现”模式,开发沙棘产品,带动当地农户增收致富。希望通过沙棘这座“超级营养库”,为大健康产业添砖加瓦。

  据介绍,多年来,东宁药业潜心钻研沙棘,积极实践,在研发和生产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东宁药业还积极投身公益慈善事业,植树造林,为改善生态环境贡献力量。

从荒漠卫士到产业新星:橙红浆果点亮生态经济“双引擎”

  随着中国沙棘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国际市场,寻求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机会。思凯特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艳丽认为,沙棘不仅是一株扎根荒漠的植物,更是一把开启健康中国与全球市场的金钥匙。希望能依托上海自贸区的跨境贸易网络为沙棘制品开辟“国际快车道”,跨越国界赢得世界认可。

  近年来,随着沙棘生态种植的发展,沙棘产业的开发逻辑已从早期的政府主导转向市场驱动,企业通过“生态修复+产品深加工+政策红利”模式实现可持续盈利。未来,随着品种改良、提取工艺升级等技术进步,沙棘在医药、环保等领域的应用潜力或将进一步释放。这一承载生态使命与经济价值的“金色产业”,有望在乡村振兴与生态环保中发挥更核心的作用。(张佳兴)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秦川牛“犇”跑出圈

  • 山东青岛:警用机器人亮相普法宣传周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1956年,27岁的林皋带领年轻教师和同学们从零开始,通过自行设计制作的激振和测振仪器设备,在我国率先开展大坝抗震试验。
2025-03-25 09:10
2024年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比上年增长1.3%。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方面,《报告》指出,推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5-03-25 09:09
在应用数学中心,来自东南大学通信、网络安全、电子、医学、制药等约10个学科的科研团队经常汇聚一堂,寻找交叉融合的合作点。
2025-03-25 09:05
日前,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以下简称“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医学部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张敏的诊室里,4岁小患者洋洋(化名)的父母激动地向医生连声致谢,
2025-03-25 04:05
在蛋白质设计领域,传统方法面临着诸多难题,如需要丰富的专家经验,且要经过数以万计的实验试错,时间长、成本高,这些问题长期制约着行业发展。
2025-03-25 04:05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联合海洋出版社有限公司和三六零数字安全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功开发了海洋垂直领域大语言模型——“瀚海智语”。该大模型已顺利通过专家评审,
2025-03-25 04:05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人类探索地球的征程离不开载人潜水器的技术创新。海底两万里,书写新传奇。
2025-03-24 12:09
3月20日至23日在海南三亚举办的2025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上,智慧育种成为焦点议题,业内人士期待智慧育种破译“基因密码”,开启种业创新的新赛道。
2025-03-24 08:53
中关村论坛重大成果、《国家创新指数报告》和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等一批科技成果、创新政策和权威报告也将在论坛年会期间发布。
2025-03-24 08:49
今年3月23日是第65个世界气象日,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当日在京启动2025年世界气象日活动,发布2024年度“中国十大气象科技进展”。
2025-03-24 04:55
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日前在北京怀柔科学城通过国家验收。该设施是“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将为生命科学研究和重大疾病诊治提供全尺度、
2025-03-24 04:55
青藏高原湖泊既对全球气候变化非常敏感,也对其有重要影响。我国科学家研究评估了近36年间气候变化给青藏高原湖泊带来的影响,结果发现,青藏高原湖泊对气候变化响应显著,
2025-03-24 04:55
记者22日从中国石化胜利油田获悉,我国油气勘探领域迎来重大突破——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济阳页岩油新兴油田亿吨级探明储量正式通过自然资源部储量评审备案。位于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内的新兴油田樊页平1区块,页岩层系石油探明地质储量达1.4亿多吨,技术可采储量达1135.99万吨。这是首个通过自然资源部评审备案的探明地质储量达亿吨级的页岩油田。
2025-03-24 05:25
国家能源局20日发布的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4.0亿千瓦,同比增长14.5%。
2025-03-21 03:40
今年前两个月,我国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6%和9.1%,有力支撑工业经济实现稳步向新向好发展。
2025-03-21 03:40
2024年12月16日,中国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3-21 10:12
一颗青梅、一杯酸奶、一碟陈醋、一缸酸菜……中国人的餐桌上,常能看到酸味的身影。夏季气候炎热,人体出汗较多、胃口可能变差,适量食用酸味食物可以起到开胃、收敛止汗的作用。
2025-03-21 10:11
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的一项开创性研究首次直接观察到了DNA开始解旋的瞬间,揭示了使细胞能够准确复制其遗传物质的基本机制。
2025-03-21 10:09
根据新一期《自然》杂志发表的气候科学研究,2023/24年海洋表面温度的大幅上升虽然是异常现象,但用气候模型预测时并不全然意外。
2025-03-21 10:07
液体粉笔的研发让师生免受粉尘之扰,如今湖北应城市黄滩镇刘垸村粉笔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村民眼中的夕阳产业焕发新生。实践证明,深耕技术创新,用好技术赋能,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还能提高产品品质和性能,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2025-03-20 09:5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