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探访南水北调水源地:10年护碧水 点滴聚成川
首页> 光明科普> 要闻 > 正文

探访南水北调水源地:10年护碧水 点滴聚成川

来源:北京晚报2024-12-13 15:51

  汉江之滨,水源涵养地鸟鸣虫叫、鱼翔浅底;丹江口水库库区,水上清漂队不舍昼夜、净岸护水;陶岔渠首,库水经层层检测后,方可被“放行”……通水十年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长期持续稳定达标。如此浩大的工程,如何保证水质安全稳定?近日,记者深入陕西、湖北、河南等地寻找答案。

  ■陕西汉中

  柔性治理水清景美

  冬天,成群的西伯利亚红嘴鸥又一次飞抵陕西汉中天汉湿地公园过冬。“2008年第一次发现红嘴鸥时不到十只,现在估计每年会来四千多只。”“红嘴鸥之家”志愿者赵宏杰每天都会来公园喂养这些远方来客,他亲眼见证公园里红嘴鸥越来越多。“水清、景美,生态环境好,动物们都喜欢来这安家。”

  汉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地处汉江汉中城区段两岸的天汉湿地公园,是一处集汉江度汛、生态修复、休闲观光等于一体的水利景区。昔日“脏乱差”,变身“绿富美”。如今,天汉湿地公园生态系统良好,降水和地表径流经过层层截流、过滤和净化,水质得到清洁后流入汉江,流进丹江口水库。据介绍,经过多年生态蓄水、柔性治水,汉江汉中段水质持续保持优良,出境水质达到Ⅱ类。

  汉中市一江两岸开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闫晓明指着一处鱼类洄游通道解释:“除了工程建设,柔性治水还要生态修复。”原来,翻板闸等工程建设会在一定区域内阻断洄游鱼类溯游而上的通道,为此,一条2.3公里的鱼类洄游通道建了起来,最大限度还原自然溪流形态,鱼儿可在此洄游上溯。

  ■湖北丹江口

  志愿者日夜坚守

  突突突……天还没亮,一艘清漂船马达的轰鸣声就已在丹江口水库库区响起。志愿者李大荣登上清漂船,拿着长长的网兜、夹子,迅速投入作业,提竿、打捞、装船……她熟练地将打捞起的漂浮物倒进船舱,然后捡拾岸边垃圾。李大荣所在的库区林场辖区离丹江口大坝直线距离不足200米,每年汛期,大量的枯枝败叶被冲到辖区水域,她常跟着护水队员,从早上5点忙到晚上8点,“最多一天要清理1吨多树枝等垃圾。”

  今年58岁的王照兵出身渔民世家,从小就靠捕鱼为生。2020年,他积极响应号召“洗脚上岸”,从捕鱼人变成了护水人,还当上了护水队长。虽然收入少了些,但王照兵拎得清,“人人都是守井人,为了守水护水,牺牲一点儿自己的利益也值得。”

  “小水滴”环保志愿服务大数据平台显示,截至11月中旬,丹江口市共有361个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活动数7.3万余次,注册志愿者约占常住人口的60%。在湖北省,约有1107万余名注册志愿者。

  ■河南陶岔

  科技助力把关水质

  河南淅川陶岔渠首坝前,自动清漂机器人仿佛一只勤劳的蜜蜂,摆动“触角”,在水面上捕捉漂浮物,使劲儿一吸溜,水面垃圾就被吞入“囊中”。

  如果说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的“蓄水池”,陶岔渠首就相当于控制丹江口水库出水的“水龙头”。库区水进入渠首大坝要经过“三道关”,两道拦网用于阻挡体积较大的漂浮物,再用清漂机器人“查漏补缺”,每天作业可收集漂浮物。

  渠首上空,工作人员远程控制取水无人机,垂放吊绳将取水容器固定在水下50厘米,完成水质取样后,取好的水将接受各项水质指标的检测。

  渠首的一滴水,要经层层检测才被“放行”。当前,淅川县实现了水质全天候自动监测。据介绍,中线工程通过自动化调度系统,实现对全线64座节制闸、97个分水口等设施实时调控。在维护水质安全方面,全线设有1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和30个水质固定监测断面,严密监控水质情况。本报记者 胡子傲 李典超

[ 责编:战钊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香港举行“体育力量 闪耀香江”大型无人机表演

  • 银川:做好供热保障 群众温暖过冬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我国将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针对目前基准站重复建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等主要问题,办法规定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
2025-11-19 09:52
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2025-11-19 09:51
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为4.24%,我国同期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释放出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信号。
2025-11-19 05:35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2025-11-19 05:55
日前,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自然科研智讯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报告正式发布。
2025-11-19 05:55
新疆的孩子们在“流动科学课”上被磁悬浮演示、机器人互动、矿物标本展示等吸引了目光;甘肃张掖的科技工作者为大伙儿演示经典科普实验“火焰掌”;上海的科学家们踏上科技节的红地毯赢得公众的掌声……这些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印记。
2025-11-19 05:55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