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科学报国正当时】从制造到“智”造 多维度育人才——走近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首页> 光明科普> 视频 > 正文

【科学报国正当时】从制造到“智”造 多维度育人才——走近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来源:光明网-科普中国2025-03-28 11:49

  编者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中国科协科普部联合光明网推出“科学报国正当时”栏目,解读高校科技类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广大青少年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发展伟业,赓续科学报国传统,筑牢科技创新的根基和底座。#千万IP创科普

2025年伊始

全球最快的高铁列车CR450动车组开展密集试验

它设计时速450公里

商运时速400公里

凭“新科技”“硬实力”刷新纪录

而“中国速度”的背后

融入了机械工程的非凡智慧

 

从蒸汽机轰鸣开启工业革命

到数控机床推动智能制造

机械工程

构建起了现代工业体系的骨骼与血脉

【科学报国正当时】从制造到“智”造 多维度育人才——走近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

丁国富介绍

机械强则工科强

机械工程学科下列4个二级学科

分别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传统的机械工程学科转型升级

相关专业毕业生

遍布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

成为“中国制造”的中坚力量

“其中,在工业软件上,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

就发挥着重要作用。”

【科学报国正当时】从制造到“智”造 多维度育人才——走近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工业软件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支柱

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综合实力的核心标尺

作为复杂装备智能制造与工业软件研发团队负责人

20年来,丁国富率领团队

全面开展自立自强的自主科技创新研发

形成近10款工业软件

大部分软件对标国外行业领先的工业软件及装置

自主研制的复杂数控刀具磨削工艺CAM软件

已经装机100多套

五轴数控沟槽精密成形磨床实现订单近30台套

【科学报国正当时】从制造到“智”造 多维度育人才——走近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选择这个专业不仅可以肩负产业使命,

也可以触摸到科技前沿。”

西南交通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张海柱

是团队成员之一

他主要从事轨道交通车辆等复杂装备的智能设计

和定制设计与数字孪生等研究工作

读博期间,他参与研发了

高速列车谱系化设计制造一体化平台

 

“高速列车是一个复杂的机电系统,

整列车大概有50多万个零部件,

这些系统之间存在复杂的耦合关系,

比如,现在列车总体设计重点是向轻量化发展,

但这与降噪的要求矛盾,

因此就需要找到一个最优解。”

【科学报国正当时】从制造到“智”造 多维度育人才——走近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张海柱介绍

平台基于模块化的设计理念

将不同系统划分为一个个模块

通过匹配各个模块之间的参数

可以形成性能最优的方案

 

在这一研究的基础上

2019年,张海柱又投入到

轨道交通装备产品技术平台的研发工作

将其应用到机车、客车、货车、动车组、城轨等

多个场景的定制化设计中

极大地提升了设计效率

【科学报国正当时】从制造到“智”造 多维度育人才——走近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工业软件的研发落地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

可一旦成功

将会深入嵌到装备制造的全生命周期中

丁国富希望

未来,有更多人可以投入其中

保持热爱,不断寻找新突破

 

今天,让我们走近

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体验超强科技感!

【科学报国正当时】从制造到“智”造 多维度育人才——走近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出品人

杨 谷

总撰稿

宋乐永

总监制

战  钊

总策划

宋雅娟

记 者

蔡 琳 宋雅娟

本期编导

蔡 琳

文 案

李怡霏(实习) 蔡 琳

统 筹

张 蓉

审 核

张海柱

特别鸣谢

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联合出品

中国科协科普部 光明网

【科学报国正当时】从制造到“智”造 多维度育人才——走近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 责编:张梦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欧班列(西安)累计开行突破30000列

  • 广东潮州:积极应对台风“杨柳”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截至目前,我国累计批准发布国家标准物质19007项,其中1—7月新批准发布国家标准物质549项,同比增长56%。
2025-08-14 10:29
一项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的研究,首次成功建立了线粒体功能障碍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因果关系。
2025-08-14 10:28
中国的黄牛育种终于有了自主、低成本的检测芯片!”
2025-08-14 10:27
提到全球变暖,人们往往首先想到二氧化碳、甲烷乃至氟利昂等能够加剧大气温室效应的温室气体。很多人不知道,大气中还存在一类可以抑制气候变暖的物质。而人类扩张农田等行为,可能在客观上导致大气中“降温物质”减少,进而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2025-08-14 10:24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把安全作为底线要求、把普惠作为价值追求,积极融入“人工智能+”行动,鼓励和促进人工智能气象应用服务创新发展,前瞻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带来的风险挑战。
2025-08-14 03:50
广东珠海以南海域,一座银灰色的三角形装置随波起伏。这里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台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号”,日均发电量可达1万千瓦时,能满足约1500户家庭一天的用电需求。
2025-08-13 10:02
研究发现,在1950年至2020年间,极端高温的加剧导致热带地区陆栖鸟类的丰度下降了25%至38%。研究人员以地球生命力数据库中的全球陆栖鸟类种群数据作为研究起点,未包括水鸟和海鸟。
2025-08-13 10:01
中性原子体系因优异的扩展性、高保真度量子门、高并行性和任意的连接性,成为极具潜力的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平台。审稿人高度评价这项研究工作,认为这一工作是原子相关量子物理领域在计算效率和实验可行性方面的一次重大飞跃。
2025-08-13 10:01
“植物如何整合复杂环境信号是深入理解植物生存智慧的关键,也是创制兼具养分高效利用与逆境抗性的未来作物新品种的理论基础。储成才团队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未来会有更多基于植物“生存智慧”的作物新品种出现,让农业更高效、更环保。
2025-08-13 10:01
8月12日是世界大象日。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亚洲象研究中心了解到,从最新一线监测数据看,我国野生亚洲象象群交流频繁、种群结构稳定、生育率稳步提升、
2025-08-13 03:45
团队需要从头开始,设计一款“更适合日本”的机器人:体形小巧,穿行灵活,语音系统换成日语,屏幕上的动画表情还能变换。擎朗智能目前在日本已经设立200多个技术支持点,确保常规故障能在2小时内响应,24小时内修复。
2025-08-12 10:06
夏季天气炎热,很多人喜欢去游泳馆游泳。“游泳可以提高心肺耐力和身体柔韧性,改善体脂率,因此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潘力军说,游泳如果不注意卫生,可能感染红眼病、中耳炎和胃肠道疾病,建议做好如下防护措施:  游泳前,注意自身的健康状况。
2025-08-12 10:03
近日,随着最后一笔数据在青藏高原上录入系统,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2019年,《关于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与《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相继出台,“依法确权”成为基石。
2025-08-12 10:02
一般认为,宇宙中的每个星系中心都有一个超大质量黑洞,而更大的星系则拥有更大的黑洞,即超巨型黑洞。Collett表示,恒星运动学被视为黑洞质量测量的“金标准”,引力透镜效应则可以帮助团队“探测到更遥远的宇宙”。
2025-08-12 10:01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维慎、彭媛团队开发了一种便捷的触发式界面反应策略,实现了二维金属-有机框架膜(MOF膜)的快速制备及高效气体分离。该研究为面向应用的MOF纳米片和超薄二维MOF膜的定制化制备提供了新思路,可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高性能分离需求。
2025-08-12 10:00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科研人员最近在引力波天文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发现:双黑洞并合事件可能发生在第三个致密天体的“眼皮子底下”。
2025-08-11 09:56
日前从安徽省林业局获悉,安徽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创历史新高。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20日,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扬子鳄产卵超3800枚,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超1920条。
2025-08-11 09:53
近年来,我们团队聚焦海洋多场环境耦合机制、多体结构相互作用、多尺度耦合效应等难题,开展深度产学研用合作,研发多款海工装备。
2025-08-11 09:45
在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实现蛋白质定向进化,使其具有新功能或改进功能至关重要。为此,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科学家开发了一个可以加速蛋白质进化的合成生物学平台T7-ORACLE。
2025-08-11 09:43
近日,科学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与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发布《传承与创新:解码中医药科学发展轨迹》报告。
2025-08-11 09:4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