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化肥价格“仰卧起坐” 春耕如何“平板支撑”
首页> 科普频道> 三农科普> 乡村振兴 > 正文

化肥价格“仰卧起坐” 春耕如何“平板支撑”

来源:新甘肃·甘肃农民报2022-02-17 18:3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春已至,地气通,土苏醒。由南及北、由东向西,甘肃省各地陆续进入春耕备耕时期。

  据记者调查,自2020年8月份以来,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等化肥价格均出现不同幅度上涨,而且涨幅忽高忽低,宛如“仰卧起坐”般。

  化肥价格的上涨波动,受到了各方关注。近日,记者专程奔赴榆中县田间地头调查,欣喜地看到在惠农政策的及时加持下,当地春耕有了“平板支撑”之力。

  化肥上涨

  虽然从2020年4月化肥价格一直上涨,但从2021年8月开始的价格“仰卧起坐”,依然打了娄江一个措手不及。

  按每吨计,尿素从2021年8月的1700元涨到目前的2700元,磷酸二铵从3500元涨到4000元,化肥普涨20%以上。

  娄江所在的榆中县农副产品购销公司,是全县最大的农资供应商。公司的农资供应服务着50多万亩耕地,占到全县耕地的一半以上。

  身为公司“一把手”,娄江深感责任重大。

  相较于农民的备耕,娄江的“备耕”早在去年10月就开始了。但从行情来看,依然是“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

  2021年8月,一吨尿素只有1700元。当年10月,娄江储备了200吨时,已经涨到了2300元。“下手晚了”的娄江,一边紧盯价格曲线,一边度量进货数量。11月,以每吨2900元的价格储备了600吨;今年1月,价格降至2500元又储备了400吨;2月,价格再次飙升至2700元。

  平抑风险

  化肥价格“仰卧起坐”般的价格波动,让农资供应企业的储销之举经营风险增大。娄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将公司经营的100多种产品,按不同的储备时期、购进价格进行“加权平均”,预计今年春天“只能打个平手”。

  有着多年农资购销经验的娄江,更为担忧种植户“抱头缩项顾虑多”。

  娄江告诉记者,面对化肥价格上涨,农户的“应对之策”,一般会是少用、次用,甚至不用。本用一袋的现用半袋,应用好肥的改用次肥……少用,肥力不够,产量减少;次用,不但减产,还会影响地效,对环境造成污染。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娄江说,无论是少用还是次用,说小了,定会影响庄稼收成农民收入,往大了说则关乎粮食安全问题。

  政策护“苗”

  面对化肥价格高位运行这盘“棋局”,春耕,该怎样“执子对弈”?

  为了确保化肥市场供应,平抑价格,娄江告诉记者,我省供销系统对化肥主要品种实行了最高限价政策,譬如尿素每吨售价不得超过2850元。“而且要敞开供应,不能惜售。”

  一个叫做“春欠秋收”的惠农措施正在榆中县农副产品购销公司实施。为缓解种植户春耕资金困难,娄江所在的公司决定,农户在购买农资产品时可先赊账,待秋天丰收后,由公司按市场价收购该农户作物,扣除欠款后,结算剩余款项。

  其实,为确保春耕顺利进行,早在2021年12月3日,《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关于提前下达2022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计划的通知》就已出台。

  这份文件称,中央财政提前下达我省2022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计划26.1254亿元。其中粮食播种面积占比40%,近三年粮食平均产量占比50%,粮食商品量占比10%。

  榆中县农业农村局科教信息股主任刘明亮告诉记者,根据文件精神,榆中县早计划、早安排,确保补贴资金于6月20日春播全面结束前及时足额兑付到户,特别向粮食生产重点乡镇倾斜。还拟在县级衔接资金中安排50~100万元用于春小麦扩种补贴,激发群众种粮积极性。

  “为保证春耕春播期间农资供应,平衡化肥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县里计划安排30万元贷款贴息资金,专门支持供销系统化肥储备。”刘明亮说。

  惠农政策的赋能,让春耕有了“平板支撑”之力。(作者:何成军 马雪娟 杨万明)

[ 责编:战钊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在武汉开幕

  • 济南:国内超大直径穿黄隧道盾构掘进过半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全球规模最大恐龙蛋化石群——湖北十堰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的埋藏时代,首次被科学家认定为距今约8600万年。专家考证,这是迄今全球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埋藏最好、原地出露最多、原址保存最好的恐龙蛋化石群。
2025-09-12 09:58
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六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
2025-09-11 10:18
“十四五”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5-09-11 09:57
未来,城市的画卷上,AI、物联网与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将继续深化推广,但唯有始终以人的尺度丈量技术,以人文的关怀驾驭创新,方能使城市永葆文气的深度、人气的热度与烟火气的温度,让每座城市都在科技的守护中,找到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2025-09-11 09:52
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高维超分辨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活细胞内15种细胞器的同时成像与精准识别,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5-09-11 09:43
要为“年纪尚小”的新职业破解“成长的烦恼”,不仅要完善新职业的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还要有能跟上步伐的教育培训和职业培训,为新职业从业者提供支持政策,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以更好的保障制度、更强的身份认同感、更完善的培养体系为新职业就业者提供更广阔、更精彩的发展舞台,让他们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也为创新创造的活力涌动持续贡献力量。
2025-09-11 09:39
宋美珍是中国农科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的棉花研究专家。2012年起,她和团队将目光瞄准新疆的棉花种植,成为当地棉花研究的一支重要技术力量。
2025-09-10 10:09
“十四五”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每年均超过30万亿元,总体规模稳居全球制造业首位。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印证着推动新型工业化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2025-09-10 09:47
9月9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开幕前夕,记者跟随首钢媒体探营团,走进北京首钢园,提前探访服贸会的精彩内容。
2025-09-10 09:40
9日10时,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10 09:39
光明日报北京9月9日电 记者李春剑从市场监管总局了解到,自2021年全国机器人标委会成立以来,我国已发布机器人领域国家标准126项,另有41项正在研制。近日,世界机器人大会和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火爆“出圈”,相关产业发展引起各方热议。
2025-09-10 09:36
在科学研究上不断革故鼎新的同时,钟义信始终坚守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追求,在信息论、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潜心躬耕育人。
2025-09-10 09:35
9月9日10时0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09 11:03
在中药房里,有这样一些“扫地僧”——它们价格低廉,常被忽视,却有着出人意料的疗效。
2025-09-09 10:15
近日,河南一名女童出现咳嗽、呕吐、嗜睡等症状,被家人误判为普通感冒,不料竟是暴发性心肌炎,且病情发展极为迅速,在转院治疗途中不幸离世。程翔提醒,当身体发出以下信号时,一定要引起重视,警惕并排查暴发性心肌炎:  一是胸痛、胸闷、气短。
2025-09-09 10:14
随着关键研发方向不断取得新突破,通用智能体在多任务处理方面,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完成度也会更高。
2025-09-09 10: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