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为补铁提供新思路!我科学家发现玉米籽粒铁转运开关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农业农村频道> 三农看点 > 正文

为补铁提供新思路!我科学家发现玉米籽粒铁转运开关

来源:光明网2023-12-08 13:08

  光明网讯(记者宋雅娟 肖春芳)12月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分子育种技术和应用创新团队联合河南农业大学鉴定到调控铁进入玉米籽粒的关键基因ZmNAC78,首次解析了该基因和金属转运蛋白共同组成一个分子开关控制铁元素进入玉米籽粒的分子机制。

  研究团队利用该基因使玉米籽粒中的铁含量显著提高到每公斤70.5 mg,比现有生产用玉米籽粒含铁量超出2倍以上。同时,利用开发的分子标记,培育出籽粒富铁的玉米新品系。该研究为解决“隐性饥饿”——铁等微量元素缺乏问题提供了新基因。相关研究成果以研究长文的形式在线发表于《科学(Science)》。

为补铁提供新思路!我科学家发现玉米籽粒铁转运开关

  铁元素进入籽粒路径不清,限制品种培育

  “铁是人类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是缺铁性贫血又非常频发,尤其是在孕妇和儿童中非常常见。”论文通讯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文学介绍,全球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受到缺铁引起的贫血病困扰,根据第四次全国营养调查的数据,中国居民贫血患病率为20.1%,其中一半为缺铁性贫血。

  虽然依靠服用补铁剂等手段可以改善人的铁营养状况,但是成本较高。“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药补不如食补,我国的几大主粮作物中,铁含量相对都不高,所以我们进行铁生物强化符合现代优质农业发展的需求。”李文学说。

  如果能将日常食用作物铁含量提高,有助于从根本上低成本地改善大范围人群的铁营养状况,这对于以玉米为主食的发展中国家意义尤其重大。然而,一般而言,玉米籽粒铁含量与产量呈负相关,这极大限制了培育既高产又富铁的玉米新品种。

  2004年,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设立“生物强化挑战项目”,目前水稻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由于玉米籽粒结构不同,铁等营养物质进入需要通过基底胚乳传递细胞传递,其生物学路径一直是植物营养领域悬而未决的问题。

  九年磨一剑,发现玉米籽粒铁转运分子开关

  在该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273份玉米自交系基因型数据结合6份极端材料转录组数据,锁定一个参与调控玉米籽粒铁含量的候选基因ZmNAC78。

  研究发现,ZmNAC78在玉米授粉后16-24天的胚乳中高表达,也是营养物质在玉米籽粒中快速积累的时期。ZmNAC78过表达转基因玉米籽粒铁含量达到每公斤70.5 mg,显著高于“生物强化挑战项目”为玉米设定的玉米籽粒铁含量每公斤60 mg的目标。

  研究人员进一步解析了铁元素如何进入到玉米籽粒的分子路径。实验显示,ZmNAC78在玉米营养物质进入子代的唯一界面——玉米籽粒基底胚乳传递细胞中优势表达,能够直接激活金属离子转运蛋白ZmYSL11、ZmNRAMP3与ZmHMA8。

  实验证明,3个铁离子转运蛋白均在胚乳发育早期高表达,且这3个铁转运蛋白也在基底胚乳传递细胞表达,与ZmNAC78表达时间、空间位置一致。基因功能缺失突变体实验显示这些金属转运蛋白在铁元素进入玉米籽粒路径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明确了在基底胚乳传递细胞中,ZmNAC78和金属转运蛋白共同组成一个分子开关控制铁元素进入玉米籽粒中的转运通路。

  “很幸运能找到调控铁的这个基因。其实不算我们前面的想法,从种下第一棵苗开始算,这项研究做了大概九年左右,是用了30万个SNP,最后才锁定ZmNAC78。”李文学说。

  为培育高产富铁玉米新品种提供可行方案

  为探索ZmNAC78在育种上的应用,研究人员将玉米分为籽粒铁含量高的单倍型1与籽粒铁含量低的单倍型2,利用ZmNAC78核心启动子序列多态性开发功能分子标记。

为补铁提供新思路!我科学家发现玉米籽粒铁转运开关

初步结果证实ZmNAC78能够用于富铁、鲜食玉米的常规育种

  为避免土壤酸碱度等环境因素影响,研究人员将选育的3个单倍型1组配在黄淮海地区和西南玉米区分别试验,发现其籽粒铁含量均高于单倍型2组配,平均高出25.82% ~ 33.91%,并且所选育的组配材料也显著高于国内杂交玉米品种每公斤18.5mg的籽粒平均铁含量。

  “尤其是组配1的籽粒铁含量与产量均高于我国区试对照品种郑单958,表明ZmNAC78为作为玉米铁营养关键基因且对产量没有负面影响。”李文学表示,这意味着,这一研究成果为未来培育高产且富铁的玉米新品种提供了可行方案,开发了高产富铁玉米新品种培育的分子标记并率先应用,选育出高产富铁的玉米新组合,为解决铁等微量元素缺乏的“隐性饥饿”问题提供了新材料,为培育高产与优质协同的作物品种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该研究在揭开铁进入玉米籽粒的生物学路径的同时,也为解析营养物质如何进入小麦等具有传递细胞的禾谷类作物提供了新思路。

  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博士后闫鹏帅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作科所李文学研究员和河南农业大学汤继华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 责编:谢芸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年首次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

  • 京哈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盘锦段主线贯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智慧光源大脑”是国内首个同步辐射人工智能数据解析平台,能够更高效地处理同步辐射实验产生的海量复杂数据。
2025-06-24 09:43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实施半年,近日,有媒体采访多位科研人员,梳理新科普法落实效果。受访的多位科研人员表示,新科普法为科研人员开展科普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2025-06-24 04:50
6月初,依托东南大学共建的南京紫金山实验室发布全球首个6G广域低空覆盖的无蜂窝通智感融合外场试验网,赋能低空经济、数字能源、智能制造等应用场景,有望催生千亿级产业链,助力南京打造“6G之城”。这是东南大学勇挑硬核科技创新大梁,支撑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动缩影。
2025-06-24 05:00
从国铁集团获悉,近期,沪昆高铁杭州东至长沙南段(以下简称“沪昆高铁杭长段”)安全标准示范线建设拉通试验圆满成功,复兴号动车组列车最高试验时速达385公里,各项设备指标表现良好。
2025-06-24 05:00
构建新农科人才“四新”培育目标体系。
2025-06-24 03:45
专家建议,预防糖尿病足,糖尿病患者每日需用38℃以下温水泡脚,擦干后检查趾间有无破损,穿透气棉 袜与宽松鞋,并每年至少做一次足部血管神经专项检查。基因疗法主要是通过刺激血管生成来改善近端肢体的血液流入,从而改善单个血管小体中的血液再分。
2025-06-24 09:31
既能上天飞行,也能踏海遨游,我国完全自主研制的AG600“鲲龙”飞机,正是这样的“跨界”航空装备。近期,“鲲龙”喜讯频传——4月20日,获颁中国民航局型号合格证;5月6日,批产首架机总装下线;5月18日,顺利完成生产试飞;6月11日,获颁中国民航局生产许可证。
2025-06-23 09:32
记者从展会上感受到,过去几年氢燃料汽车的发展倒逼氢能产业的发展,而今,氢能的应用从燃料电池车的单一赛道向其他行业辐射。丰田智能电动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丰田中国氢能事业总部领域长真锅晃太表示,中国实现2035年百万辆燃料电池汽车规模的目标面临挑战。
2025-06-23 09:31
近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血液病医学部高晓宁教授团队和周杰教授团队合作,在国际著名期刊《Oncogene》发表突破性研究成果,首次揭示PHF19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致命开关”作用,为破解白血病复发耐药难题带来全新解决方案。团队首次阐明WTAP-PHF19调控轴的双重表观遗传调控机制,这相当于找到了癌细胞的“能量总控开关”。
2025-06-23 09:29
科研之路道阻且长,如何选对方向?如何坚定信念走得更好、走得更远?我们邀请了几名在不同领域从事科研工作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请他们讲述自己当初为何选择投身科研,并勇毅前行、不断攀登科技高峰的故事。
2025-06-23 09:27
一种能够为任何3D打印器官快速设计血管网络的计算模型,可能让我们离无需供体即可移植人工肝脏、肾脏或心脏的目标更近一步。研究人员利用模型,为一个由肾细胞3D打印而成的1厘米宽环形结构设计了由25条血管组成的网络,整个过程仅用了几分钟。
2025-06-23 09:22
在6月18日至20日举行的202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海)(MWC上海2025)上,一系列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集中亮相。
2025-06-20 10:21
每年春天,在南半球夜空的指引下,数十亿只布冈夜蛾会向南迁徙1000公里,到达澳大利亚的阿尔卑斯山脉。
2025-06-20 10:21
厦门大学柔性电子(未来技术)研究院教授梁亮亮团队联合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刘小钢团队,在镧系元素掺杂光子雪崩上转换纳米晶研究中取得进展。
2025-06-20 10:21
几十万年前,不只是我们“毛茸茸”的祖先在奔跑、狩猎、生火,还有许多其他“人类亲戚”也栖居在地球上。
2025-06-20 10:21
记者从上海海洋大学获悉,该校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海洋大学eDNA工程中心张玮研究小组在四川稻城海子山保护区的从前措,完成了一次令人兴奋的“生命寻宝”——发现并命名了一种全新的藻类。
2025-06-20 04:40
大力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
2025-06-19 19:13
在生命起源的奥秘中,胚胎发育始终是深受关注的谜题之一。研究发现,在小鼠胚胎发育到7.75天时,胚内、胚外层交界处出现一个独特的信号“洼地”——器官原基决定区(PDZ)。
2025-06-19 10:00
高校学术共同体是科学家精神的培育者、践行者、传承者,以科学家精神引领学术共同体文化建设、以制度机制创新推进科学家精神转化为学术共同体的行动自觉,必将推动高校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中做出积极贡献。
2025-06-19 09:58
今年麦收期间,各地积极应对高温炎热和多轮大范围降雨天气影响,高效调度机具,强化部门协作,加强服务保障,全力组织抢收,努力做到适收快收、应收尽收。
2025-06-19 09:5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