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相约志摩故里,共度文化新春!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农业农村频道> 乡村振兴 > 正文

相约志摩故里,共度文化新春!

来源:光明网2024-02-06 10:33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一百年前的冬天,徐志摩望着漫天的飞雪,提笔写下了《雪花的快乐》一诗。飘逸、潇洒、自由,徐志摩以雪花自比,真挚热烈地表达着他对美好事物和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相约志摩故里,共度文化新春!

  “他是一片最可爱的云彩,永远是温暖的颜色,永远是美的花样,永远是可爱。”从故乡硖石的清风明月间走来,徐志摩是世人眼中温柔多情的翩翩君子,也是满腹诗情的民国才子。短暂而浪漫的一生中,从《雪花的快乐》到《偶然》《再别康桥》,徐志摩以新奇的想象、唯美的文字和缠绵的情思,为国内文坛引入一股清新灵动之风,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在今天,志摩诗文所构筑的“爱、自由和美”的纯真世界,也依然穿越时光而来,感染了无数读者。

  山灵水秀,孕育诗情

  “两山相峙、中通河流”,在海宁硖石这个依山傍水的江南小镇,徐志摩度过了欢乐幸福的童年。从俞家桥的红叶到横头街的烟火,从钵盂峰下的鲜甜红菱到锦霞馆的羊肉面,从唱“赞神歌”的老佣人家麟到三不朽祠旁的放羊娃,故乡的花草树木和人物景致深深镌刻在徐志摩的记忆中,并在他的笔端凝结成意境悠远的诗篇。

相约志摩故里,共度文化新春!

  故乡的山,启迪了徐志摩对自由的向往。在其著名散文《想飞》中,徐志摩写硖石东山的鹰是他做孩子时的“大鹏”,写“要飞就得满天飞,风拦不住云挡不住的飞……”无拘无束的童年记忆与对现实生活的感悟相交织,让文章有了超脱一切的浪漫色彩。

  在故乡度过了人生最初的14个春秋后,徐志摩外出求学,但后来的岁月里,他总会抽空回到硖石小住。秀丽的江南山水和独特的人文风貌,成为徐志摩文学创作不竭的灵感源泉,也在艰难时代给予他心灵的慰藉。

  心系故乡,推介故乡

  不仅在诗文中惦念着家乡草木,徐志摩也一直向海内外朋友推介海宁之美、硖石之美。一封封往来书信间,海宁硖石作为志摩故里,逐渐被更多人知晓。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海宁潮因潮高、多变、凶猛、惊险而享誉海内外。1923年的八月十八观潮节,徐志摩向胡适、任鸿隽、朱经农、曹诚英、陶行知等当时国内文化界及政界的名流和学者发出邀请,共赴海宁观潮。那一天,气势磅礴的海宁潮如约而至,众人尽兴而归。这一观潮之约,直至今天依然传为佳话。

  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硖石灯彩,被称为“江南第一灯会”。徐志摩曾在北京组织新月社,据传每到逢年过节,社内便会举行灯会,吟诗作画。这里的灯会,或许用的就是家乡的硖石灯彩。

  始于唐而盛于宋,传承千余年的硖石灯彩集诗词、书法、绘画、篆刻、金石、刺绣等工艺于一体,制作上以拗、扎、结、裱、刻、画、针、糊“八字技法”见长,尤擅用针刺微孔来体现灯彩图案的明暗、层次、线条、色块等效果,一幅作品的刺针孔少则数万、多则几百万,于千罗万眼间营造出玲珑剔透、流光溢彩的视觉效果。

相约志摩故里,共度文化新春!

  硖石灯彩最早起源于秦,由唐时兴起,盛于宋朝,这样一盏小小的灯,穿越了千载时光洗礼,历经千年传统文化艺术的积淀,在现代化工艺冲击下,相承相融,历久弥新。不同于其他灯会,“迎灯”是硖石灯会的最大特色,每逢五谷丰登、社会升平之时,人们便手提着、肩扛着或是一起抬着最美的灯彩,游走在城市街巷和乡村小道中,和丝竹管弦的乐声与如织的游人一起,让海宁越发熠熠生辉。

  相约志摩故里,共度文化新春

  “从此我想隐居起来,硖石至少有蟹和红叶,足以助诗兴,更不慕人间矣!”徐志摩曾在信中这样写道。越过万水千山,故乡始终是徐志摩魂牵梦萦之地,其对自然独到的感受力、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洒脱浪漫的个性,也都能在海宁的潮起潮落、云卷云舒中找到注解。

  回望漫漫历史长河,从潮文化、灯文化到名人文化,自然与人文的力量在海宁不断交融,让这座城市充满活力。近年来,海宁始终坚持“潮城海宁”独特文化标识,全面推进海宁“国际品质潮城”建设。深化文化基因解码工程,以自然之潮的壮美,拓展衍生与时代精神、地域特色相匹配的人文潮、经济潮、科技潮、时尚潮。2024年龙年新春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新春云庙会线下分会场在就将在浙江海宁举办。

  据了解,央博平台是以“用前沿科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定位,深度融合传统文化与数字化手段、打造汇集各类优质文化旅游资源的数字融媒体平台。作为央视举力重推、央博全力打造的拳头产品,央博新春云庙会则被纳入总台春节创新节目系列,借助数字化技术,将民俗、非遗文化知识与交互功能相结合,为全球华人创造一个突破时空限制的、喜庆祥和的“中国年”庙会场景。

  作为2024央博新春云庙会的分会场,海宁将在硖石横头街历史文化街区线下打造地方特色庙会,2月9日至24日期间,市民及游客可以体验民俗文化巡演,和“徐志摩”、“财神爷”亲密互动,也可以领取专属文创礼品,猜灯谜赢礼品,还可以感受点茶、插花、投壶、蹴鞠等古风情趣,观赏非遗皮影戏。同时,来自全国各地的特色庙会和网红打卡地也将浓缩在央博同乐大街,你可以从线上进入“海宁硖石灯会”游玩,足不出户就体验到海宁的浓浓年味儿。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春到来之际,总台主持人朱迅已经提前以旅行者的身份,打卡了徐志摩旧居、南关厢历史文化街区、灯彩博物馆和横头街历史文化区等海宁文旅地标,主题vlog也即将发布,带领人们一起感受硖石的历史和文化古韵。

  大潮起海宁、灯彩看硖石。这个春节,让我们一起相约志摩故里,在海宁硖石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江南小镇,于流光溢彩间,感受志摩情思,共度文化新春!(科文)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游泳世锦赛:跳水混合团体摘首金

  • 贵州“村超”重燃赛事 正式回归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盛夏时节,数千名科技精英正在浙江湖州西塞科学谷潜心攻关。作为湖州“五谷丰登”计划的首个“创谷”项目,西塞科学谷开园3年来累计引进省内外科技团队近40个、汇聚科技人才2600余名,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
2025-07-25 10:05
一台银灰色人形机器人在汽车生产车间内沉稳行进。2024年,深圳机器人产业集群企业数量达74032家,机器人上市企业34家、独角兽企业9家。
2025-07-25 10:05
24日中午12时许,“新舟”60民用搜救机顺利起飞,经过1小时20分飞行并完成预定验证科目后,平稳降落在西安阎良机场,顺利完成首次飞行。
2025-07-25 10:01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时强调:“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们要增强使命感,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2025-07-25 02:55
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的驱动下,人工智能正在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治理等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025-07-25 02:55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对约4.36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腕足动物化石居群展开深入研究,首次揭示了这些远古海洋底栖生物如何利用刚毛来维持彼此间的“社交距离”
2025-07-24 03:15
在广袤的田野上,每一抔泥土都隐藏着一个微观的奇妙世界——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
2025-07-24 03:15
雄伟的跨海大桥、海中的钻井平台……人类的脚步正延伸向深海。
2025-07-24 03:15
“孙女给我请了一个24小时‘家庭药师’,就在我的手机里。边聊天,边指导我用药,省心安心、方便管用!”视频中的高奶奶高兴地说。
2025-07-24 03:15
“中试”即中间试验,是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跨越至生产线的关键桥梁。中试成功与否,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2025-07-24 03:15
8月1日—8月30日,为市民带来国防科普与沉浸式军事体验的盛宴。
2025-07-23 15:19
如果未来20年我们能造出通用量子计算机,它将提供一种革命性的计算能力。
2025-07-23 09:20
在广州,年过八旬的老太太小心地穿上助行外骨骼机器人,在设备辅助下轻松登上楼梯。曾经科幻电影中的场景,正发生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
2025-07-23 02:40
“智能电网可接纳高比例新能源”“地下空间深度开发与空中慢交通系统立体分流”“太空超大型设备实现在轨制造”“生态标签农产品比例提至40%以上”“脑机接口技术为脑功能损伤患者的康复带来福音”……
2025-07-23 02:40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刘世荣院士团队日前发布“气候智慧型适应性造林”新范式,构建起气候—树种—立地精准匹配体系
2025-07-23 02:40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大麦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团队在一种小麦野生近缘种——冰草中鉴定出一个可调控穗粒数的关键基因AcRR1
2025-07-23 02:40
22日17时37分,随着330千伏玛玉二线结束试运行,330千伏玉树第二回线路工程宣告正式投运。
2025-07-23 02:4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7月21日发布的第五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9.7%,越来越多群体共享数字发展成果。
2025-07-22 10:35
“对承担国家、北京市6G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企业,给予1:1配套、最高3000万元资金支持。”
2025-07-22 02:35
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悉,该校国家肉牛改良中心主任昝林森团队联合相关科技企业,成功研发“中国黄牛1号”50K育种芯片并正式对外发布。
2025-07-22 02:3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