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我的环保故事|在安吉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让农村水更净山更青(攻坚战篇⑤)
首页> 科普频道> 我的环保故事 > 正文

我的环保故事|在安吉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让农村水更净山更青(攻坚战篇⑤)

来源:光明网2020-04-08 13:5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编者按:2020年,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围绕攻坚战确立的阶段性目标,全国生态环境系统的环保人打响了一场场标志性战役,蓝天保卫战、水源地保护、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长江保护修复、渤海综合治理、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

  在这一场场大仗、苦仗、硬仗中,塑造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他们是蓝天碧水背后一份一份微小却坚定的力量。为此,我们特别策划《我的环保故事》攻坚战篇,带您走进投身污染防治攻坚战中的生态环保人!

我的环保故事|在安吉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让农村水更净山更青(攻坚战篇⑤)

湖州市生态环境局安吉分局 胡彬

  我叫胡彬,是湖州市生态环境局安吉分局生态科的一名工作人员,主要从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我们现在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围绕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来开展。

  安吉是全国首个生态县,首批“两山”理念实践创新基地,去年还获得了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如今的安吉可以用16个字来描述: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

我的环保故事|在安吉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让农村水更净山更青(攻坚战篇⑤)

  以前,这里可不是这样的。就拿余村来说,以前依靠矿山水泥厂,老百姓钱袋子鼓起来了,但是生态环境也遭到了破坏。尘土飞扬,村民都不敢开窗,一到下雨天污水横流,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

  我也是在农村长大的,小时候在养猪的时候,我们的泔水是给猪吃的,不存在这方面的污水。但随着长大之后,我们农村里面不养猪了,这些泔水就没地方去了。当时,就直接倒到我们家门前的一个小沟子里面。我们家倒,别的人家也倒,原来清澈见底的小沟变成一个我们倒垃圾污水的地方。

  后来我们开展农村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包括厨房间污水在内都要接到终端进行统一处理。刚开始建设的时候老百姓不理解,因为传统的观念是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没有环境保护观念。

我的环保故事|在安吉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让农村水更净山更青(攻坚战篇⑤)

  但是我们在几个村开展试点后,老百姓发现,自从污水进行集中处理之后村庄环境大大改善。周边原来不支持不理解的老百姓也主动跟我们要求,他们村也要建设污水处理终端,他们家的污水也要接到我们终端进行处理。

  在污水治理设施安装期间,我和我的同事们几乎每天下村指导开展设施选址和工艺选择安装。在运维管理期间,我和同事们分组分片对乡镇和第三方运维公司运维情况进行检查。目前,已移交我们运维的污水设施终端有2574座,我们设施行政村覆盖率已经达到了100%,农户受益率达到了91%。

我的环保故事|在安吉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让农村水更净山更青(攻坚战篇⑤)

  如今,村庄环境整洁有序,吸引了游客的到来,村民也办起了农家乐。这些年看着村庄变美,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安吉人,能够参与其中,我特别有自豪感和成就感。

  每个阶段农村环境改善都面临新的挑战,最近的一两个月各种考核验收、方案制定、办法修改,没有一个完整的周末。我就带孩子来加班,我加班孩子自己玩耍,有一次,我一抬头看到她不知道什么时候在沙发上睡着了,我看着孩子睡着的背影,心有种深深的内疚感,感觉陪伴她的时间太少了。

  我干环保工作有辛酸,但是更多的有欢喜有希望,儿时我和小伙伴倒厨房污水的小溪如今已经恢复了清澈见底。

  我要带我的孩子去老家看看那条小溪,告诉她小溪的故事,告诉她妈妈的环保故事。希望她能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希望他们这代人能够汲取我们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做到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我和我的同事们也将不断探索,努力让农村的水更净,山更青,空气更清新。

我的环保故事|在安吉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让农村水更净山更青(攻坚战篇⑤)

  出品:@生态环境部 光明网

  监制:战  钊 宋雅娟

  编导:张佳兴 蔡  琳 赵宇豪

往期回顾:

我的环保故事|守护大水缸,4年推动10367个水源地环境问题解决(攻坚战篇①)

我的环保故事丨寻找排污口,5000人徒步把长江2.4万公里岸线走了一遍(攻坚战篇②)

我的环保故事|长期检测大货车尾气,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攻坚战篇③)

我的环保故事|入海排污口排查,我们为渤海综合治理摸家底儿(攻坚战篇④)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天津大学庆祝建校130周年

  • 坚守岗位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29日在广州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一群一策”原则,持续推进科学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5-09-30 04:05
成功攻克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难以兼顾的核心技术难题
2025-09-30 02:50
当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里突飞猛进时,科幻创作需要正视专业壁垒与认知鸿沟,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跨越鸿沟。
2025-09-30 02:50
健全大联合、广协同、全覆盖、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科普体系,全面构筑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
2025-09-30 02:50
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文化等软实力的支撑。
2025-09-29 09:22
2025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27日在海南海口开幕。大会以“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策划了18场会议、2场闭门会议、技术展览、科技评选和系列科普活动。
2025-09-29 05:25
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青藏直流二期扩建工程28日正式投运,可将青海与西藏之间的输电能力提高一倍,达到120万千瓦,对于提高西藏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促进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服务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025-09-29 05:25
日前,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落下帷幕。这场十年一届的盛会首次在亚洲举行,各方代表齐聚一堂,汇聚共识,共同探讨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2025-09-29 05:25
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2025-09-29 03:15
“我们要做轻量化,就是要做轻量化生态,要建设轻量化生态系统。”在2025(第十八届)汽车轻量化大会(以下简称“大会”)上,北汽福田欧曼事业部研发中心底盘系统高级主任工程师兼公司轻量化负责人李军代表公司获得“汽车轻量化创新成果大赛卓越成果奖”,展现了中国商用车轻量化技术的最新突破。
2025-09-29 07:19
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超过8000万人,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7200万人,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2025-09-28 09:45
9月27日20时4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1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28 09:39
今天,横跨贵州省贞丰县与关岭县的世界第一高桥——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大桥通车后,原来需要绕行2小时的花江峡谷两岸贞丰县至关岭县,如今仅需2分钟即可直达,真正实现了“天堑变通途”。
2025-09-28 09:39
近日,2025亚太机器人世界杯青岛国际邀请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84支代表队同台竞技。在各类比赛中,人形机器人足球赛吸引了最多观众“观战”。
2025-09-28 04: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