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重霾颗粒物中硫酸盐生成机制
现有的基于欧美等相对清洁地区的大气化学理论体系,无法解释重霾期间硫酸盐的迅速生成。因此,找到硫酸盐在重灰霾情景下的特有生成路径,是解释重霾形成的关键所在。
科普大篷车惠及1.9亿农村人口
自2000年中国科协实施科普大篷车项目以来,已向全国配发了1345辆科普大篷车,累计行程达3050万公里,开展活动17万次,受益人数达1.9亿。
“海斗”临渊:诗与远方的召唤
陈顺和他的同事正在加紧分析和处理“探索一号”获取的宝贵深渊样品。当实验遇到困难时,他就会想想船上的日子,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出在哪里,及时地调整实验方案。
“可爱”为何招人喜爱?是大脑中伏隔核受到了刺激
人人都喜欢可爱的东西,不管是物件还是生物,长得“萌萌哒”总会让人格外喜爱。这些萌物们从外表上看通常都弱不禁风,令人产生想要保护的感觉,但事实上,“可爱”是一件有力武器。
中国首批航母舰员:“它催我不懈奋斗,让我荣耀一生”
夜色中,它像一个酣然入眠的巨婴。如果把2012年9月25日——它正式编入中国海军战斗序列——算作生日,现在辽宁舰刚好满4周岁。
【解疑释惑话核电】核废料是留给后代“永远的噩梦”吗
如何处置核废料与退役核设施,一直是“恐核”公众担心与质疑的问题。那么,核电厂产生的核废料到底将何去何从?关闭和拆除核电站真是“请神容易送神难”吗?
机器人为何如此受青睐
2016年年初,人工智能机器人打败韩国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占领人类智慧的“最后高地”,让机器人家喻户晓,与此同时,各种敏捷而不知疲倦的工业机器人也快速进驻工厂。
科普作家方舟子谈钱永健:天生就是干工程师活的
又一位大师离去,今天,让我们听听科普作家方舟子如何评价钱永健,钱永健在生命科学领域有哪些骄人的成就?为什么钱永健自称他“天生就是干工程师活的”?
“墨子”升天,潘建伟揭秘量子世界
量子世界有多少奥妙?中国为何要持续探索量子通信?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用通俗语言为你揭秘量子世界。
【唠科】李凯:AlphaGo成为世界第一,这位励志院士功不可没
这位当今华人计算机研究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一开始只是一名普通的冶炼厂工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机遇,最终成为了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防灾避险】又一大波暴雨来袭,这些避险技能你get√了吗?
当洪水到来,来不及转移的人员应当如何避险?若被洪水冲走,能够采取哪些自救措施?一起来看看自中央气象台和北京急救医疗培训中心的两位专家如何解答。
吴孟超院士:60年党龄撑起的永恒信念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入党申请书写了一次又一次,却都因为他的华侨身份被退了回来。为了向党组织表决心,吴孟超还忍痛割断了与家里的联系,接受党的考验,19次入党申请便是例证
【科技名家风采录】蒋志刚:中国保护生物多样性面临诸多困难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究竟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物种灭绝会对人类产生什么影响?中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又面临着哪些困难?
图个明白|中国新一代中型火箭“长征七号”6大特点
长征七号是为发射货运飞船而全新研制的新一代无毒无污染、高可靠的中型运载火箭,由“结构、发动机、增压输送、控制、测量、总控网、动力测控、发射支持”等8大系统组成,具有6个全新特点
【科技名家风采录】崔鹏:泥石流中的拼命三郎
近三十年来,崔鹏一直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从事泥石流等山地灾害的研究,不仅提出了准泥石流概念,确定了泥石流起动临界条件,形成起动理论,还开创了一些学科的新生长点
唠科|夏志宏:三体里的数学
夏志宏,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美国西北大学终身教授,其博士毕业论文解决了困扰科学家一个世纪的难题——著名的潘勒韦猜想。三十几岁时已成为国际动力系统和天体力学领域的领袖人物之一。
【i科学】科学门诊:舌尖上的安全,百姓如何吃得放心?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今年4月至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就新修改的食品安全法实施情况开展了执法检查。新食品安全法实施效果如何?法律如何更好地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创新梦·大家谈】吴孟超:创新等不得,要不断前进
吴孟超最先提出中国人肝脏解剖“五叶四段”理论,并在国内率先突破肝叶手术禁区,成为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2005年,吴孟超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创新梦·大家谈】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志磊:创新要符合中国国情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
唠科|物理学家王竹溪怎样“跨界”抢饭碗?
王竹溪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教育家,一生的科学研究,涉及理论物理众多领域,尤以统计物理和热力学见长。他前后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物理系执教40余年,中国几代物理学家都听过他的讲课
【VR全景视频】尚勇在中国科协2016年科普工作会上说了啥?
科普的顶层设计关键在落地生根。围绕五大发展理念,科协提出了“创新、提升、协同、普惠”四个工作机制,全面贯穿“转型升级”,去解决科普“最后一公里”的最薄弱问题
光明微科普|生物多样性日街采,你知道物种红色名录吗?
在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前夕,光明网科普团队来到北京动物园,围绕生物多样性的问题进行了采访,听到这些搞siao的答案,是不是醉了?
“科学”号探秘卡罗琳海山 看看他们发现了什么
中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对人类从无探索过的西太平洋卡罗琳海山进行了精细调查,共采集到深海巨型及大型底栖生物样品近400个、170多种。
引力波探测 数据处理技术在“助跑”
16日22时,科学家宣布首次直接探测到双中子星并合产生的时空涟漪,这是人类第5次发现引力波信号。这些发现除了检验爱因斯坦关于引力波的预言,也见证了当今日新月异的实验手段和计算手段。
大学基础研究圈儿年轻人的选择与苦恼
不同于徐渭,在面对这道题目时,李萌经过几番思考,最终决定还是留在北京,这也导致他直到现在还几乎是一个“月光族”。受访时,东北大学理学院副院长于永亮向《中国科学报》表示,这种现象在他所从事的化学领域也同样存在。
打疫苗都扛不住德尔塔了?这5个流言可别信
伴随着又一轮新冠疫情袭来,与疫苗和新毒株有关的种种流言,又活跃了起来,鉴于目前流行的德尔塔变异株,以及不少人已接种过疫苗的背景,所以这波流言集中在疫苗注射的细节及有效性,以及疫苗能否对抗德尔塔,在恐慌心理影响下,这些流言简单武断、易于流传,但要反驳这些流言却需要相当专业的知识和素养,正因为如此,我们更需要相信科学,用科学质疑精神反击流言。